• 传字结尾的成语 (35个)

    1

    薪烬火

    成语拼音:
    xīn jìn huǒ chuán
    成语解释:
    薪:木材。柴虽烧尽,火种仍留。比喻师生授,学问一代代地流下去
    成语出处:
    梁启超《管子·自序》:“虽不能至,而或具体而微焉,或有其一体焉,则薪烬火,犹旦莫也,国于是乎有与立。”
    2

    代代相

    成语拼音:
    dài dài xiāng chuán
    成语解释:
    一代一代相继授、流。也作“世代相”。
    成语出处:
    陆文夫《被女性化的苏州人》:“代代相,使得苏州人在文化心态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3

    衣钵相

    成语拼音:
    yī bō xiāng chuán
    成语解释: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
    成语出处:
    《旧唐书 方伎 神秀》:“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4

    不可言

    成语拼音:
    bù kě yán chuán
    成语解释:
    言:言语。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成语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灯录》卷二十五:“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明 圆极居顶《续灯录》卷二十四:“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证不可以言
    5

    火尽薪

    成语拼音:
    huǒ jìn xīn chuán
    成语解释:
    火虽烧完,柴却留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
    成语出处:
    明·寓山居士《鱼儿佛》第四出:“仗猛力精心,斩断牵缠,若不是粉碎虚空,终似那痴拳太软,总火尽薪也。”
    6

    口口相

    成语拼音:
    kǒu kǒu xiāng chuán
    成语解释:
    不著文学,口头相
    成语出处:
    宋 洪迈《夷坚丙志 黄十翁》:“汝还世五年,吾语于人间,作善者即生人世,受安乐福;作恶者万劫不回,受无间苦。令闻此者口口相。”
    7

    闲话休题,书归正

    成语拼音:
    xián huà xiū tí,shū guī zhèng zhuàn
    成语解释:
    题:通“提”,提说。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
    成语出处:
    鲁迅《呐喊·阿Q正》:“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书归正’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两个字来,作为名目。”
    8

    薪尽火

    成语拼音:
    xīn jìn huǒ chuán
    成语解释:
    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比喻师父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下去。
    成语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也,不知其尽也。”
    9

    众口相

    成语拼音:
    zhòng kǒu xiāng chuán
    成语解释:
    众人辗转述说。见“众口交”。
    成语出处: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礼部的调查毫无结果,于是只能回奏:当时众口相,首先讹者无法查明。”
    10

    话不虚

    成语拼音:
    huà bù xū chuán
    成语解释:
    言不假,与实际相符。
    成语出处:
    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二折:“人说此人矜骄傲慢,果然话不虚。”
    11

    口耳相

    成语拼音:
    kǒu ěr xiāng chuán
    成语解释:
    口说耳听地往下
    成语出处: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口耳相,或逮后世。”
    12

    缪种流

    成语拼音:
    miù zhǒng liú chuán
    成语解释:
    缪:荒谬;种:种子。指荒谬的东西流下去
    成语出处:
    《宋史 选举志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数年之后,复俾之主文,是非颠倒逾甚,时谓之缪种流。”
    13

    谬种流

    成语拼音:
    miù zhǒng liú chuán
    成语解释:
    谬:错误、差错;引申为走了样的;不正确的;种:种子。比喻荒谬错误的东西(言论、学风流派等)一代代流下去。
    成语出处:
    明 汤显祖《答门人邓君迁书》:“第时课穿杂,谬种流,纵浚发于慧心,或取惊于拙目。”
    14

    树碑立

    成语拼音:
    shù bēi lì zhuàn
    成语解释:
    树:建立。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记;使他的名声世代流下去。现比喻树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桓彬》:“蔡邕等共论序其志,佥以为彬有过人者四……乃共树碑而颂焉。”
    15

    言教身

    成语拼音:
    yán jiào shēn chuán
    成语解释:
    既用言语来授,又用行动来以身作则。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成语出处:
    李欣《老生常谈续编·再谈百年树人》:“不能以身作则,言教身,没有正确的观点方法,打算‘精选勤育’新生一代,是做不到的。”
    16

    不见经

    成语拼音:
    bù jiàn jīng zhuàn
    成语解释:
    :指经典的著作。经里没有记载;也指人或事物没多大名气;又指说话或行文没有书本根据。
    成语出处: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六卷:“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三字虽不见于经,却亦甚雅。”
    17

    非人不

    成语拼音:
    fēi rén bù chuán
    成语解释:
    非:不是;授。不是适当的人就不
    成语出处:
    《宣和书谱·行书·祭京》:“大抵学者用笔有法,自古秘之,必口口亲授,非人不。”
    18

    可以意会,不可言

    成语拼音:
    kě yǐ yì huì,bù kě yán chuán
    成语解释:
    会:领会,理解。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成语出处:
    清·刘大魁《论文偶记》:“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
    19

    名不虚

    成语拼音:
    míng bù xū chuán
    成语解释:
    虚:不真实。出来的名声与实际相符;不是虚假的。
    成语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徐邈》:“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
    20

    十口相

    成语拼音:
    shí kǒu xiāng chuán
    成语解释:
    许多人辗转相
    成语出处:
    茅盾《第二天》:“于是接连地来了许多十口相的‘战报’,日本海军司令部已经被我方占领了。”
    * 最后一个字是传的成语,传字结尾的成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