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个字是五的成语 (58个)

    1

    不为斗米折腰

    成语拼音:
    bù wé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成语解释:
    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下拜,弯腰行礼。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
    成语出处:
    《晋书 陶潜传》:“吾不能为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2

    大烹

    成语拼音:
    dà pēng wǔ dǐng
    成语解释:
    烹:烧煮;鼎:古代士大夫祭祀用的祭品。指吃饭食物精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成语出处:
    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一回:“就使住的是深居九重,吃的是大烹鼎,看来似是快乐无比的,却是心窝儿里头常做个天人的战场。”
    3

    二百

    成语拼音:
    èr bǎi wǔ
    成语解释:
    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成语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4

    腹载

    成语拼音:
    fù zài wǔ chē
    成语解释:
    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成语出处:
    庄周《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车。”
    5

    感篆

    成语拼音:
    gǎn zhuàn wǔ zhōng
    成语解释:
    篆:铭刻;中:内心。形容使人内心深受感动
    成语出处:
    李脃人《暴风雨前》第四部分:“在府厚扰月余,承以家人待我,感篆中!”
    6

    目迷

    成语拼音:
    mù mí wǔ sè
    成语解释:
    迷:迷乱;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
    成语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色令人目盲,音令人耳聋,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7

    如堕里雾中

    成语拼音:
    rú duò wǔ lǐ wù zhōng
    成语解释:
    好象掉在一片大雾里。比喻陷入迷离恍惚、莫名其妙的境地。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里雾。”
    8

    日诵

    成语拼音:
    rì sòng wǔ chē
    成语解释:
    一天诵读好多书。车,形容书多。
    成语出处:
    宋·朱熹《答陈师德书》:“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车,亦奚益于学哉?”
    9

    如坠里雾中

    成语拼音:
    rú zhuì wǔ lǐ wù zhōng
    成语解释:
    坠:落下。比喻陷入一片混沌糊涂的境地,令人摸不着头脑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坠其云雾中’。”
    10

    十变

    成语拼音:
    shí biàn wǔ huà
    成语解释:
    谓变化多端。
    成语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世有祝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倏忽之间,十变化。”
    11

    三差

    成语拼音:
    sān chā wǔ cuò
    成语解释:
    泛指差错。常指意外的事故。
    成语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22回:“要有什么三差错,那事情就难说了!”
    12

    十恶

    成语拼音:
    shí è wǔ nì
    成语解释:
    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恶逆,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收拾。”
    13

    三番

    成语拼音:
    sān fān wǔ cì
    成语解释:
    形容次数很多。番:次数;遍数。
    成语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三番次,缠的老和尚急了,说道:‘你是何处光棍,敢来闹我们!’”
    14

    四分

    成语拼音:
    sì fēn wǔ liè
    成语解释: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成语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裂之道也!”
    15

    三纲

    成语拼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成语解释:
    指我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常;即仁、义、礼 、智、信。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常也。’”
    16

    三皇

    成语拼音:
    sān huáng wǔ dì
    成语解释:
    我们古代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成语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天运》:“故夫三皇帝之礼法度,不矜于同而预于治。”
    17

    三年

    成语拼音:
    sān nián wǔ zǎi
    成语解释:
    载:年。指三年。形容不很长的几年时间。
    成语出处:
    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也须知俺这三年载,看看衰迈,还有甚精金响钞,暗暗藏埋。”
    18

    三山

    成语拼音:
    sān shān wǔ yuè
    成语解释:
    泛指名山;也指各地。
    成语出处:
    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19

    学富

    成语拼音:
    xué fù wǔ chē
    成语解释:
    学问很多;有车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富:丰富;车:指车书;形容书很多。
    成语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车。”
    20

    知二而未识于十

    成语拼音:
    zhī èr wǔ ér wèi shí yú shí
    成语解释:
    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
    成语出处:
    南朝·梁·刘峻《辩命论》:“同知三者,定乎造化,荣辱之境,独曰由人。是知二而未识于十。”
    * 第三个字是五的成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