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十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

    【小题1】C【小题1】B【小题1】D【小题1】①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蔽”1分,“至戒”1分,判断句1分)②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 【小题1】(夺,耽误,与《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中的“夺”同义) 【小题1】(“骨鲠”是刚直的意思。

    ①说明他有远见;⑥说明他的功劳)【小题1】(“虽多次触怒人主”错,蒋济在任东中郎时曾触怒过文帝一次) 【小题1】略参考译文: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

    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

    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 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

    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

    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

    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 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

    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

    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 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

    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 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

    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

    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 ”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

    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

    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 ”明帝下诏表扬说:“除了护军(蒋济 ),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扬、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

    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

    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

    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十三年用文言文怎么表达,十三的文言文,十三岁用文言文怎么说

    2.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

    读文札记——爱国诗人陆游的科举人生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生于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卒于宁宗嘉定二年(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民族气节的官员、学者,先后任‘直秘阁、淮南计度转运副使’、‘京西路转运副使’,后因政治斗争被弹劾罢官,陆宰便携全家南归山阴。受父亲和与其交往的爱国文人、将领影响,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宋史。陆游传》中记载:陆游“年十二能诗文”,虽然不免有一些浮夸,但是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感染上对诗文的爱好,也是很自然的。

    陆游从小便爱读书,年少时曾在陶潜和唐代诗人的作品中,寻找自己的文学道路。十六、七岁时,陆游在学诗的道路上摸索前进,已经小有名气。

    陆游在其文集中曾这样写道:“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

    (文集卷二十八《跋渊明集》) “余年十七八时,读摩诘诗最熟,后遂置之者几六十年。今年七十七,永昼无事,再取读之,如见旧师友,恨间阔之久也。”

    (文集二十九《跋王右丞集》) “余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文集二十六《跋岑嘉州诗集》) “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借榻栖僧廊,钟声才定履声集,弟子堂上分两厢。

    灯笼一样薄蜡纸,莹如云母含清光,还家欲学竟未暇,岁月已似奔车忙。”(诗稿卷十五《灯笼》) 在陆游十八岁那年,认识了曾几,曾几对陆游的影响是异常巨大的。

    首先曾几是位当时有名的学者,他著有《易释象五卷》、《论语义二卷》,他更大的声望是他继承了胡安国的春秋学。宋人在春秋学方面是有很大兴趣的,因为春秋主张尊王攘夷,在当时异族侵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时候,这样的主张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其次曾几是一位有名的爱国志士,而陆游的父亲陆宰和与陆宰常常来往的周侍郎、傅给事、李参政都是当时著名的主战派爱国志士,从小受到爱国主义薰陶的陆游便早已对曾几崇拜不已。更重要的是曾几是当时最有名的诗人。

    北宋以来,若干有名的诗人在南渡之后陆续死去了,其中包括江西派诗人徐俯、韩驹、陈与义、吕本中,江西派老辈诗人中只剩曾几一人。南渡之后,江西派诗人在当时朝中主和派占上风,排斥主战派并且全面获胜的情况下,不肯与之同流合污,他们的主张无形中与主战派合流,在国难当头中,他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在十八岁的陆游眼中,除了江西派还有谁算得上诗人呢?曾几在和陆游的交往中,把自己所得传授给陆游,对陆游有着深远的影响。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陆游十九岁,曾到临安考进士,但未录取。

    大约在他二十岁时,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结婚了。据说两人伉俪情深,但陆母对于这位媳妇是相当不满意的,她逼着陆游与唐琬离婚。

    陆游在外设了一处宅院,时时在那里与唐琬相见,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陆母终是知道了这事,最终,陆游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改嫁赵士程。绍兴十八年(1148),这一年,陆游的父亲陆宰去世,陆游的长子子虚出世,两年后生下次子子龙。

    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这一年省试主试官是两浙转运使陈子茂(字阜卿)。陆游二十九岁,他再次到临安应考,通过了省试,第二年便可参加殿试。

    这时的陆游已经很有些名声,看来是有录取第一的希望的,但偏偏秦桧的孙子秦埙也来应考,在门荫制度下,秦埙已经官居敷文阁侍制,可秦桧还是要秦埙通过省试、殿试、博取状元及第的荣誉。陆游在他的诗稿中曾这样写道:“陈阜卿先生为两浙转运司考试官,时秦丞相孙以右文殿修撰来就试,直欲首送,阜卿得予文卷,擢置第一,秦氏大怒。

    予明年既显黜,先生亦几蹈危机,偶秦公毙,遂已。予晚岁料理故书,得先生手帖,追感平昔,作长句以识其事,不知衰涕之集也。

    冀北当年浩莫分,斯人一顾每空群,国家科第与风汉,天下英雄惟使君。后进何人知大老,横流无地寄斯文,自怜衰钝辜真赏,犹窃虚名海内闻。”

    (诗稿卷四十) 这一年陆游省试第一名,次年殿试,他被黜落了,这里正看到秦桧的作用。他在诗中写道:“言语日益工,风节顾弗竞,杞柳为柸(木否)棬,此岂真物性。

    病夫背俗驰,梁甫时一咏,奈何七尺躯,贵贱视赵孟!(诗稿卷一《和陈鲁山十诗》) 最后两句,陆游显然是和秦桧对立了,幸而秦桧在第二年便死了,陆游才不至于发生意外。在这一年,陆游再次受到创伤,陆游至山阴城东南四里的禹迹寺南的沈园浏览,恰巧遇上赵士程、唐婉夫妇,看到昔日爱人,陆游心伤感慨,在沈园墙上题下为后世传颂的《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钗头凤》绝望凄楚,缠绵悱恻,感人至深,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据说唐婉看到后也和了一首,但也可。

    文言文,阅读,任十三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

    1。

    B2。D3。

    C4。(1)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2)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1。

    试题分析:责:负责。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①是说他有才能,④侧面表现他的威慑力;⑥侧重被弹劾,都与“正直”无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3。

    试题分析:打击陷害于谦的是太监王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秩:任期。迁:升迁。

    未足:没达标。不听离任:不允许离任。

    (2)已而:不久,后来。得释:获得释放。

    左迁:降职。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在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臵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怨恨。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

    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那么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4.文言文人物传记韦见素的翻译

    韦见素,字会微,是京兆万年人。

    父亲名韦凑,开元年间任太原尹。韦见素考中科举。

    景龙年间,出仕相王府参军,历任卫佐、河南府仓曹。为父亲守丧,服丧期满,任命为大理寺丞,袭封父亲爵位彭城郡公。

    受牵连获罪出任坊州司马。召入朝任库部员外郎,加朝散大夫,历任右司兵部二员外、左司兵部二郎中,升任谏议大夫。

    天宝五年,充任江西、山南、黔中、岭南等道黜陟使,省察风俗,奏劾纠察官吏,所到之处官吏畏惧。任使职返回,拜任给事中,驳论辩正,纠正违法,很是振作了台阁的旧制。

    不久检校尚书工部侍郎,改任右丞。九载,升任吏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

    韦见素仁义宽容有长者之风,不愿意得罪人,主持考选多年,选拔官吏公正,受到人们的称赞。当时右相杨国忠当政,左相陈希烈畏惧他的权势,凡事卑恭顺从,不敢发表意见,玄宗深知此情,心中不高兴。

    天宝十三年秋季,阴雨连绵六十余天,京城的房舍墙垣差不多全都倒塌毁坏,共有十九坊被水淹没。天子认为可能是宰相不称职,出现了这等凶兆,命杨国忠用心选求正直之士。

    当时兵部侍郎吉温正受到恩宠,皇上想要任用他。杨国忠认为吉温是安禄山的佐僚,惧怕他的威权,上奏阻止了这件事。

    杨国忠访问中书舍人宝华、宋昱等,窦华、宋昱说韦见素大方文雅,性格柔顺容易控制。皇上也因为他曾任职相王府,有旧恩情,同意于此事。

    这年八月,拜任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乎章事,充任集贤院学士,知门下省事,取代陈希烈。韦见素既然是杨国忠所引用的。

    心中感激他。当时安禄山与杨国忠争宠,互相猜忌,韦见素也不管是非,仅是签名罢了,於是致使凶险的胡人反叛,不置一言。

    十五年六月,哥舒翰在桃林战败,潼关失守。当月,玄宗仓惶出逃,不知往何处。

    杨国忠因自己领剑南节度使,请求前往成都。韦见素与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在延秋门遇到皇上,便随从护驾到咸阳。

    第二天,到达马嵬驿,军土得不到饭吃,出言不逊。龙武将军陈玄礼惧怕他们作乱,就与飞龙马家李护国和皇太子商议,请求诛杀杨国忠,以安定军心。

    当天,陈玄礼等带领禁军包围了行宫,全部诛杀了杨氏家族。韦见素逃走,被乱兵杀伤,众人高喊说:“不要伤害韦相!”认识的人救了他,得以免死。

    皇上听说此事,让寿王李瑁来安抚他,赐药治伤。魏方进被乱兵杀死。

    当天,朝士只有韦见素一人。此夜住宿在马嵬,皇上命韦见素之子京兆府司录参军韦谔任御史中丞,充任置顿使。

    凌晨将要出发,六军将士说:“杨国忠反叛,不能够再去蜀川,请求前往河西、陇右。”有的说去灵武、太原,有的说返回京城,议论纷纭。

    皇上想往剑南,恐怕违背军士的心意,没有说话。韦谔说:“返回京城须要有抵御叛贼的军备。

    现在兵马数量少,恐怕不是万全之策,不如暂且到扶风,再慢慢考虑去向。”皇上询问大家,大家认为正确,於是命皇太子殿后。

    皇上到达扶风郡,随从护驾的诸军各自计谋出路,说话很不礼貌。陈玄礼无法制止,皇上听到后忧愁恐惧。

    适逢益州给朝廷贡献来春季的彩色丝织品十万匹,於是任命管理押运的纲使蒙阳尉刘景温为监察御史,把所贡献的彩色丝织品都陈列在廷中,召六军将士等人进来,皇上对他们说:“卿等都是国家的功臣,勋劳素来显著,朕的优厚赏赐,通常也不少。因为叛逆胡人辜负恩德,不得不躲避,深知卿等难以辞别父母妻儿,朕也来不及辞别九庙。”

    皇上说话时声泪俱下。又说:“朕现在要往蜀地,蜀地道路艰险,人如果多往,恐怕难以供给。

    现在有这些彩色丝织品,卿等应该就地分掉,各自图谋出路。朕自有子弟、宦官等随从,这就与卿等告别。”

    众人都屈身伏地号哭,说:“无论生死都不离开陛下。”皇上遇了很久说:“去留听任卿等自便。”

    从此恶言才停止。七月,到达巴西郡,任命韦见素兼任左相、武部尚书。

    几天以后,到了蜀郡,加金紫光禄大夫,进封豳国公,授任他的一个儿子五品官。当月,皇太子在灵武即位,因为道路阻滞,驿传不通。

    八月,肃宗的使者来到,才知道太子已在灵武即位。不久命韦见素与宰相房琯持传国宝玺及玉册奉命出使灵武,宣告传位的诏命,顺便举行册立新皇帝的礼仪。

    将要出发,上皇对韦见素等说:“皇帝从小就仁义孝顺,与诸皇子不同,朕怎能不知道。往昔十三年,朕已有传位的意图,适逢那年有水旱灾害,身边的人劝说朕暂且等待丰年。

    近来便逢安禄山起兵反叛,天下震动,未能完成这一心愿。往日离开马嵬时,已有过吩咐。

    现在皇帝接受天命,朕的心情顿时如释重负。劳驾卿等远去,尽力辅佐他。

    多难兴王,自古如此,卿等忠於朝廷,以国家为重,早日平定中原,是我的期望。”韦见素等悲泣难以自禁。

    同时以韦见素的儿子韦谔及中书舍人贾至充任册礼使判官。当时肃宗已经回返顺化郡。

    九月,韦见素等来到,册立皇帝的礼仪完毕后,随从皇上前往彭原郡。肃宗做太子时,早就听说过房琯的大名,所以对待他很尊重;因为韦见素曾经依附杨国忠,稍遭冷遇。

    第二年,到达凤翔。三月,授任他为左仆射,免去知政事,让以宪部尚书身份退休的苗晋卿取代他任左相。

    当初,肃宗在凤翔,承战乱之后,法纪未建立,兵部吏部的三。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A.受职过任,夙夜忧惧     

    1。

    A2。C3。

    (1)阐明礼乐在治理国家、教化百姓方面的重要性。(2分,答出“阐明礼乐的重要性”得1分);(2)请求当时皇上把制定礼乐当要务来做。

    (2分,意思相近即可)4。(1)连年歉收,人民饥饿财用缺乏;(2)我已年老将死,真诚希望能在死前见到礼乐确定下来;(3)大王不归罪于年成,这样,天下的百姓就归附你了。

    1。1】试题分析: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本题中,选项A,夙夜,早晚、日夜。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例句中,以:因为;选项中,C项,因为;A项,以,和为组成一个词语,意思是:让…当;B项,介词,依靠;D项,介词,用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3】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根据答题区间,从文中“在家上疏曰:“圣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礼乐。

    《五经》同归,而礼乐之用尤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又曰:‘揖让而化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孔子谓子夏曰:‘礼以修外,乐以制内,丘已矣夫!’又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厝其手足。’臣以为汉当制作礼乐,是以先帝圣德,数下诏书,愍伤崩缺,而众儒不达,议多驳异。

    臣累世台辅,而大典未定,私窃惟忧,不忘寝食。 ”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不登”1分,“匮”1分,语序调整1分);(2)“犬马齿尽”1分,“冀”1分,“先”1分;(3)“罪岁”1分,“斯”1分,“至”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张奋年少好学,生活节俭施行仁义,常常拿出部分租奉,赡养抚恤宗族亲属,即使到了匮乏的地步,也不停止施与。十七年,儋耳投降归附,张奋到朝廷来祝贺,被带到宣平殿拜见皇帝,应对符合皇帝心意,显宗觉得他才能突出,让他担任侍祠侯。

    建初元年,授予左中郎将,调任五宫中郎将,迁升为长水校尉。七年,担任将作大匠,章和元年,被免职。

    永元元年,再次授予城门校尉。四年,升迁为长乐卫尉。

    第二年,代替桓郁任太常。六年,代替刘方任司空。

    当时正遇旱灾,求雨不下,于是张奋上表说:“连年歉收,人民饥饿财用缺乏,如今又长期干旱,秋种不成,阳气将尽,时间紧迫。 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以粮食为生命,这是最紧迫的政务,最重的忧患。

    我深受皇恩,担任的职务超过了我的能力,因而日夜担心害怕,奏章不能表明我的心意,希望能让我面对中常侍一条条陈述。”张奋马上受到引见,再次口述当时应该办的政务。

    第二天,和帝召太尉、司徒一起驾临洛阳监狱,审查记录囚徒的罪状,收捕洛阳令陈歆,随即下了三天大雨。 张奋在位清正廉洁,没有其它特殊的功绩。

    九年,因病罢官。他在家中上疏说:“圣人所赞美的事,为政之道最重要,其根本在于礼乐。

    《五经》主旨相同,而礼乐的功用尤其急需要发挥出来。孔子说:‘让国家百姓安定太平,没有比礼更好的方法;移风易俗,没有比乐更好的方法。

    ’又说:‘所谓揖让而教化天下,就是指的以礼乐治天下。’先王为政,礼乐可以算是很兴盛了。

    孔子对子夏说:‘如能用礼修饰外在行为,用乐陶冶心性情操,我就满足了!,’又说:‘礼乐不兴起,那么刑罚就不会适度;刑罚不适度,百姓就会不知如何行动。’我认为汉应当制定礼乐,因此先帝圣明,多次下诏,感伤于礼乐的损坏残破,可是众儒生不通达,奏议之中有很多异议。

    我家几世为朝廷台臣宰辅,而大典未确定,我对此十分忧虑,寝食时也不忘此事。我已年老将死,真诚希望能在死前见到礼乐确定下来。”

    十三年,和帝重又召拜他为太常。张奋又上疏说:“汉应当改制礼乐,用图画和文字明确下来。

    作为君王教化稳定后制作礼仪,功绩成就后制作音乐。 我谨慎地列出三条关于礼乐的不同意见,希望交给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加以考察审定。

    从前孝武皇帝、光武皇帝封禅时告诉上天大功告成,可是礼乐没有修定,这种行为(和应有的礼法。

    任十三文言文阅读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