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熙字原学文言文阅读(《宋史•萧燧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宋史•萧燧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
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
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
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
出知严州。产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
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
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
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产,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 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
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
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
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B。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
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D。
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①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③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⑤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A。 ①③⑤ B。
①④⑥C。 ②③④ D。
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
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
萧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魔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
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佣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参考答案:4。 D 5。
C 6。A7。
(10分)(I)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于堂左洁一
1。
C2。B3。
D4。(1)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
【采分点:羹炙、俟、数四】 (2)而事情的紧急舒缓我也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谁能告诉我。【采分点:以故、仓卒、白】 (3)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
【采分点:诚、旋、畔】1。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分析可知,C.赚:诳骗。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以”“焉”“且”“之”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A.①介词,用;②连词,表目的,来。 B.①古今籍在焉,在:存摆放;焉:兼词,于之;②风雨兴焉,兴:兴起;焉:兼词,于之。
C.①副词,将要;②连词,尚且。D.①助词,放在时间词后,无实义;②代词,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
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 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
分析可知,D项相关文段见第三段,“客或访余者,刺已入••••••不遽见••••••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只是不立即接见,并非拒见。
另:“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系作者自剖自谦之词,实际是作者读书入迷之反应,非其本性。 原文述说中也暗寓自得之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
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羹炙、俟、数四(2)以故、仓卒、白(3)诚、旋、畔。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 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等。
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还摆放了书架和书筒各四个,古今的书籍都存放在里边。
琴、磬和麈尾等各种什物,也都交错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将笔蘸饱满做好准备。
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提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
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 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感到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
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后来就不再端来了。
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 只有妻子有时通过过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
妻子出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
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 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
晚上坐着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注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面。
客人等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格严厉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再追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
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
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着你沉湎在书中,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 ”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区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
3.求古文全整篇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咱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
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歇。
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 他家笑吾贫,吾贫极快乐。无牛亦无马,不愁贼抄掠。
梵志死去来,魂魄见阎老。读尽百王尺,不免被捶拷。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若无自他见,何处有心偏?如斯不得道,从君更问天。 知足即是福,不假多财钱。
谷深塞易满,心浅最难填。盛衰皆是一,生死亦同然。
无常意可见,何劳求百年? 千年与一年,终同一日活。驱驱劳你形,耳中常聒聒。
凡夫真可念,未达宿因缘。漫将愁自缚,浪捉寸心悬。
任生不得生,求眠不得眠。情中常切切,噭噭度百年。
人心不可识,善恶实难知。 贪痴不肯舍,徒劳断酒食。
天堂未有因,箭射入地狱。 来去不相知,苦乐何处是?唯见生人悲,未闻啼哭鬼。
以此好思量,未必生胜死。 君自未识真,余身恒快乐。
心中不了义,闻者尽不知。我今得开悟,先身已受持。
寻经醒无我,披卷悟无为。君神自寂灭,君身若死尸。
万事都无着,冷然无所之。心高鹄共驾,一举出天池。
如水流向东海,不知何时可休。 梵志与王生,密敦胶漆友。
共喜歌三乐,同欣咏五柳。适意叙诗书,清谈杯绿酒。
莫怪频追逐,只为相知久。 终归不免死,受苦无崖畔。
非但少衣食,王役偏差唤。不如早殡地,愁苦一时散。
世间何物亲?妻子贵于珍。一朝身命谢,万事不由人。
财钱任他用,眷属不随身。何须人器我?终是一聚尘。
不虑天堂远,非愁地狱虚。心中一种惧,唯怕土庵庐。
迥静丘荒外,寂寂远村墟。泉门一闭后,开日定知无。
壮年凡几日?死去入土庵。论情即今汉,各各悉痴憨。
王二与世人,俱来就梵志。非为贪与赏,共你论贤智。
凡夫累劫中,不解思量事。见善不肯为,见恶喜无睡。
昏昏似梦人,未饮恒如醉。 人生一世里,能得几时活?回心一念顷,万事即解脱。
纵使千乘君,终齐一个死。纵令万品食,终同一种屎。
终归一聚尘,何用深棺椁? 大丈夫,游荡出三途。荣名何足舍?妻子视如无。
埋着黄蒿中,犹成薄媚鬼。 多缘饶烦恼,省事得心安。
若能绝妄想,果成坚固林。无尘复无垢,何虑不成真? 我身若是我,死活应自由。
死既不由我,自外更何求?死生人本分,古来有去留。如能晓此者,知复更何忧? 夫妇相对坐,千年亦不足。
日理几千般,光景急迅速。丧车相勾牵,鬼仆还相哭。
永离台上镜,无心开衣服。平生歌舞处,无由更习曲。
琵琶绝巧声,琴弦断不续。花帐后人眠,前人自薄福。
天堂在目前,地狱非虚说。 沉沦三恶道,家内无人知。
有衣不能着,有马不能骑。有奴不能使,有婢不相随。
有食不能吃,向前恒受饥。冥冥地狱苦,难见出头时。
人生能几时?朝夕不可保。死讯今古传,何须愁此道?有酒但当饮,立即相看老。
兀兀信因缘,终归有一倒。 百年修善业,一念恶能烧。
高心难见佛,下意得生天。 共受虚假身,共禀太虚气。
死去虽更生,回来尽不记。以此好寻思,万事淡无味。
不如慰俗心,时时一倒醉。 若言余浪语,请君看即知。
回头面北卧,寸步更不移。终身不念食,永世不须衣。
此名无常住,谁人辄得知? 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但能办此意,祸去福招来。
纵有些些理,无烦说短长。 有事须相问,平章莫自专。
耶娘绝年迈,不得离旁边。晓夜专看侍,仍须省睡眠。
立身行孝道,省事莫为愆。但使长无过,耶娘高枕眠。
无心造福田,有意事奴仆。只得暂时荣,匡身入苦毒。
吾家多有田,不善广平王。有钱惜不用,身死留何益?承闻七七斋,暂施鬼来吃。
永别生时盘,酒食无踪迹。配罪别受苦,隔命绝相觅。
佛殿原不识,损坏法家衣。常住无贮积,家人受寒饥。
众厨空安灶,粗饭当房炊。只求多财富,余事且随宜。
富者相过重,贫者往还稀。但知一日乐,忘却百年饥。
人生一代间,贫富不觉老。 心里无平等,尺寸不分明。
罪根渐渐深,命绝何人送?积金作宝山,气绝谁将用? 得钱自吃用,留着柜里重。埋向黄泉下,妻嫁别人用。
只见生人悲,不闻鬼唱祝。仔细审三思,慈母莫生我。
秋长夜甚明,长夜照众生。死者归长路,生者暂时行。
夜眠游鬼界,天晓即营生。两两相劫夺,分毫努眼争。
有钱惜不吃,身死由妻儿。只得纸钱送,欠少原不知。
门前空言语,还将纸作衣。除非梦里见,触体更何时?独守深泉下,冥冥长夜饥。
忆想平生日,悔不着罗衣。 世间日月明,皎皎照众生。
贵者乘车马,贱者膊担行。贫富有殊别,业报自相迎。
智者天上去,愚者入深坑。 一入恒沙劫,无由更得出。
除非寒食节,子孙冢旁泣。 遥看世间人,村坊安社邑。
一家有死生,合村相就泣。张口哭他尸,不知身去急。
本是长眠鬼,暂来地上立。前死深埋却,后死续即入。
身如大店家,命如一宿客。忽起向前去,本不是吾宅。
吾宅在丘荒,园林出松柏。邻接千年冢,故路来长陌。
身卧空堂内,独坐令人怕。我今避头去,抛却空闲舍。
清贫常快乐,不用浊富贵。白日贯顶行,夜眠还作被。
窅窅黑暗眠,永别明灯烛。 托生得好。
4.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甲
【答案】【小题1】① 忽然 ②那,它的 ③ 以……为乐,喜欢 ④ 长或修长或整齐的【小题2】C【小题3】(1)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2)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小题4】(1)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2)示例:甲段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有“寂寞”“悲凉”“凄怆”之意即可)。 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俶尔”:副词,忽然。(2)“其”:代词,他的。
(3)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修”:一词多义,修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的含义是“潭水中的鱼大概有一百多头”,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潭中鱼、大概有一百多头”,即“潭中鱼/可百许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即“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四面竹树环合”的意思是“四面有竹子和树木围绕”,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四面、有竹子和树木环绕”,即“四面/竹树环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点评: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是理解文意。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分析语法结构。
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或补语,再考虑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时,要注意把“凄神寒骨”(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悄怆”(寂静)、“幽邃”(幽深)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翻译“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时,要注意把“次日”(第二天)、“访”(拜访)、“久”(很久)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4】试题分析:(1)“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
(2)《小石潭记》段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营造了一种“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游江》“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即作者悟出的道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点评:怎样才能切准情感把握的脉搏,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 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
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3)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
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
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于园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
1。
①建筑园子 ②款待,殷勤招待 ③顺着,沿着 ④柔顺的样子,这里是舒坦的意思2。(1)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的。
(2)瓜州的各座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显扬。 (3)两层屋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上,四面的门高大宽敞。
3。特点是假山奇特。
三个方面“以实奇”、“以空奇” 、“以幽阴深邃奇”。 (2分)4。
B。(2分)5。
列数字,前堂石坡高二丈;作比较,至于园可无憾矣(4分)(答出两点即可)1。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这里“园”名词用作动词,建筑园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试题分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3】试题分析: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或从原句中总结即可。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4。4】试题分析:这里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用法的考查上。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对虚词的用法多进行归类和总结,掌握重要虚词的一般分类,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其准确含义。
特别掌握有关“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这里B中都为“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邴原泣学 文言文启蒙读本(修订版)
原文
第一版本:(原版本)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第二版本:(现版本)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释义
少孤:幼时丧父。少:小时候。 过:经过。 书舍:书塾。 亲:父母亲。 愿:羡慕(与羡同一意思)。 羡:羡慕。 心中:内心里。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地。 资:学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得:能够。 欲书可耳:想读书可以 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孤:古文中指失去父亲的孩子,称为“孤儿”。 志:志向。 伤:悲哀。 感:伤感。 何:为什么。 故:所以。 泣:小声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回答说:“失去父亲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我)一来仰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的样子,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收你的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出处
邴原泣学《初潭集-卷十二》 《初潭集》·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李贽撰。贽有《诸葛三集》已著录。此乃所集说部,分类凡五: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其名曰初潭者,言落发龙潭时即纂此书,故以
导读
邴原,三国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其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
启示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不计报酬地教书,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