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派文言文(鲁萧简公二事文言文阅读答案)

    1.鲁萧简公二事文言文阅读答案

    鲁肃简公二事 鲁肃简公宗道,为人忠实。

    仁宗在东宫,宗道为谕德。其居侧有酒肆,公微行饮其中。

    一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饮归,中使①与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公曰:“但以实告。”

    中使曰:“然则当得罪。 ”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中使具如公对。

    真宗问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备具,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

    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自此奇公,以为可大用。

    鲁肃简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在汀二年,杜门不与人接,日阅书数卷而已。

    室仅容一榻,坐卧其中,欲将终身焉。人不堪其忧,而公处之裕如②也。

    [注释] ①中使:即前面的宫廷“使者”。②裕如:宽绰。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移时饮归 ( )(2)中使具如公对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3。

    根据文章分析,“中使嗟叹而去”,他嗟叹什么?4。 这篇短文主要表现了鲁肃简具有 、的思想性格。

    【参考答案】1、(1)回家(2)详细2、但是我已经换了衣服,街上也没有认识我的人3、他嗟叹鲁肃简公宁愿受责罚,也说实话,在官场上保持着少有的老实、正派4、老实正派(忠实) 安贫乐道【翻译】 鲁肃简公鲁宗道,为人忠厚诚实。 仁宗在东宫在位的时候,宗道是谕德(相当于太子太傅)。

    宗道家边上有一家酒馆,鲁简肃常常乔装在那里饮酒。有一天,皇上急召宗道,使者到他家里找,但是他不在,过了段时间宗道喝完酒回家来了,使者和宗道商量说:“皇上假若责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事情推托?”宗道说:“就说实话。

    ”使者说:“但是那样会得罪圣上的。”宗道说:“喝酒,是人之常情;欺瞒圣上,就是臣子的大罪了。”

    使者感叹而去。真宗果然问起这个事情,使者就按宗道说的回答了。

    真宗问宗道为什么私自去酒馆喝酒,宗道回答说:“我家里贫穷,没有酒具,酒馆里的东西齐全,我去了就像在自家一样自在。 正好当时有家乡的亲戚朋友从远方过来,所以去酒馆和他喝酒。

    但是我换过衣服了,百姓就没有人认识是我了。”真宗从此觉得宗道品行很可贵,认为可以重用他。

    后来他被贬为濮州团练副使,安家在汀州。他在汀州两年时间,关门闭户不见人客,每天就是在家里看书读卷。

    房子里只能容得下一张床,他坐和睡都在里面,准备就这样终老。其他人都为他感到担忧,但是他却处之泰然,并不觉得不好。

    2.文言文中的“正”有什么意思

    1.正好:六合正相应。——《 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

    又如:正称下情(正合心意;正中下怀),“正则无景”

    2形容正直正派,“方正之不容也”

    3纠正匡正,“正法则,选贤良”

    4治理,“夫从少正长从贱治贵”

    5形容与副相对,“补续残缺正副二本”

    6长官,“为周陶正”

    7仅只,“平原不在,正见清河

    ”8恰好,“正与孤同”

    9表动作状态的持续,“我思舜正郁陶”

    希望对你有用喔

    文言文,正派

    3.“介”在古文里什么意思

    “一介”这个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概率并不高,仅有的几次出现,在解释上又有欠斟酌,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两处的“一介”,课文的注释都将其解释为“一个”,笔者以为是不恰当的。

    把“介”解释为量词“个”,在常用的工具书中找不到依据,即便是《说文》里也没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关于“介”字有如下六个义项:①界限,疆界;②居中,在中间;③独,独特;④铠甲;⑤〔一介〕;⑥通“芥”,比喻微小。其中对“一介”列举了两个义项:1,一个。《尚书.泰誓》:“如有一介臣。”2谦词,表示藐小,微贱。王勃《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第二个义项是由“芥”而来,而第一个义项就不知由何而得了。

    笔者认为,对于“一介”这个词,只有一种解释,即“一”表数量“一个”或“一位”;

    “介“则取其“微小”、“微贱”之义。其理由如下:

    一 我们先从“一介之使”入手。这句话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为“使”,什么样的使者?一个小小的使者。“介”,“芥”也,形容使者地位之低下。蔺相如的意思是说,凭着秦国的强大,就是派一个地位再低不过的使臣到赵国去,赵国也不敢不恭恭敬敬地把和氏璧送到秦国来。“之”是一个表偏正关系的助词,如果“一介‘可以解释为“一个”,那么这句话就成了“一个的使者”,似乎汉语里没有这种语法。

    二、古代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是不用量词的,数词与所限制的名词直接组合是其显著特征,如“一唱三和”、“三人行必有我师”、“五人墓碑记”等等,皆是如此。少数情况下,有些量词是由名词转化而来,不用则限制不明,那就必须要用了。例如:“一叶扁舟”、“一树繁花”、“一江春水”、“一川烟草”等。“一个”的“个”并不属于这种特殊量词,当然是在省略范围之内的。所以,说“如有一介臣”句的“一介”就是“一个”,显然是理由不充分的。

    三,由于“一介”是个谦辞,他后面的人物往往都是地位不高的,如“一介书生”、“一介武夫”、“一介布衣”、“一介草民”等。如果人物是王侯将相,一定不要用“一介”来修饰,古文中没有见过这种用法。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介”决不能理解为“一个”,“芥”本是比喻的用法:“象草芥一样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的说法并不正确。要给学生讲清这个问题也不是很难,只要让他们理解了古代汉语数量词的用法,此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正派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