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落嫁娶图记文言文翻译(村落嫁娶图记全文翻译)

    1.村落嫁娶图记全文翻译

    某年春天的二月,我任京城锦衣卫官员。

    周君拿出所说的村落图给我看,我察看他脸上表情,好像很喜欢的样子。他向我请求说: “您一定要为我记述它。”

    他反复多次提出请求,于是我就把图放在装头巾的小箱子里带回去。 把那幅图带回来已接近年终了,我还不知道这图的详细情况。

    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在江北居住,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绘画。

    他到我家,我拿这幅图向他询问,我说:“你懂得图画,如同我懂得书一样,请问(图中)的妇女骑着牛,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这是农家嫁女,没有能力准备轿子,就用牛来代替行走。一个老人牵着牛走,看重自己的女儿,不让她自己驾驭牛。

    这就是你问的骑牛的事了。”(我又问)“可是又有一个老人拿着伞来保护她,这是为什么呢?”他说:“结婚的仪式应当在黄昏举行。

    在举行婚礼的那天, 农家对灯烛的花费感到苦脑,都在白天送亲迎亲,就用伞来遮蔽阳光,这也是看重她。一个老妇人挨着牛耳朵走,一个老头在牛的后面慢慢地跟随着,这是父母送他们的女儿。

    一个老头拄着拐杖站着,一个老妇人在门边望着。一个年纪稍大的小孩,带着弟弟,用手指指着并告诉他所指的情景。

    所有容貌神色都好像哭泣流泪的,是为离别而伤悲。牛的前面有四个人在演奏乐曲,这四人是做迎接导引的人。

    路边有两只驴,按照顺序行走,骑驴的人,是乡村的歌女。在那驴后面跟随并夹着古筝琵琶的人,是乡村歌女的两个仆人。

    加上那个大腿坐在小车边沿的,是驾车人。他们全部是路上偶然遇到而回头斜着眼看热闹的人。

    距离那个树林一点点路,将又经过一片树林,两个小孩跳跃着去报告。一个妇人从篱笆门里出来,用胳膊抱着一小孩,又有一个小孩牵着妇人的衣裳走着。

    田里有两个农夫,锄完地,刚停下来。这些都是看见那送亲的事而说说笑笑着的人。

    距离更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繁盛的树林。竹篱笆茅草屋,好象是新娘子的家。

    门外有一个男子,穿戴礼服,留有胡须,谦恭地站着,这是谁呢?”他回答说:“这是她的丈夫。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

    站着在这里等候,将迎接新娘进门。有两个妇人朝前询问,这是妯娌们。

    将去犒劳那新娘子的父母,并且迎接他们,两人提着酒器,一个拿着酒壶,这是迎接犒劳的必得用的东西,一个女仆跟在他们后面,是预备使唤的。两个小孩一前一后地跟随着,其中大的小孩用手指指着并告诉他所指的情景,好像是说新娘子快到了。

    一个老妇人在门边站着张望,她是分辨传来的消息并根据它来做迎亲礼节紧急之事的人。” 我听完这些,开玩笑地说:“你确实是乡下人啊,了解乡村的情况是真实的,我学识不够丰富,就用您的话给这幅图作记,来偿还我拖欠了很久的文债可以吗?”华先生笑着说:“这是佛家所说的借一枝草化作一丈六尺黄金色的佛身。

    有什么不可以呢?” 当时天气寒冷,我一边和跟随游玩的人谈话,一边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然后写下记文。

    2.村落嫁娶图记全文翻译

    某年春天的二月,我任京城锦衣卫官员。周君拿出所说的村落图给我看,我察看他脸上表情,好像很喜欢的样子。他向我请求说: “您一定要为我记述它。” 他反复多次提出请求,于是我就把图放在装头巾的小箱子里带回去。

    把那幅图带回来已接近年终了,我还不知道这图的详细情况。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在江北居住,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绘画。他到我家,我拿这幅图向他询问,我说:“你懂得图画,如同我懂得书一样,请问(图中)的妇女骑着牛,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这是农家嫁女,没有能力准备轿子,就用牛来代替行走。一个老人牵着牛走,看重自己的女儿,不让她自己驾驭牛。这就是你问的骑牛的事了。”(我又问)“可是又有一个老人拿着伞来保护她,这是为什么呢?”他说:“结婚的仪式应当在黄昏举行。在举行婚礼的那天, 农家对灯烛的花费感到苦脑,都在白天送亲迎亲,就用伞来遮蔽阳光,这也是看重她。一个老妇人挨着牛耳朵走,一个老头在牛的后面慢慢地跟随着,这是父母送他们的女儿。一个老头拄着拐杖站着,一个老妇人在门边望着。一个年纪稍大的小孩,带着弟弟,用手指指着并告诉他所指的情景。所有容貌神色都好像哭泣流泪的,是为离别而伤悲。牛的前面有四个人在演奏乐曲,这四人是做迎接导引的人。路边有两只驴,按照顺序行走,骑驴的人,是乡村的歌女。在那驴后面跟随并夹着古筝琵琶的人,是乡村歌女的两个仆人。加上那个大腿坐在小车边沿的,是驾车人。他们全部是路上偶然遇到而回头斜着眼看热闹的人。距离那个树林一点点路,将又经过一片树林,两个小孩跳跃着去报告。一个妇人从篱笆门里出来,用胳膊抱着一小孩,又有一个小孩牵着妇人的衣裳走着。田里有两个农夫,锄完地,刚停下来。这些都是看见那送亲的事而说说笑笑着的人。 距离更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繁盛的树林。竹篱笆茅草屋,好象是新娘子的家。门外有一个男子,穿戴礼服,留有胡须,谦恭地站着,这是谁呢?”他回答说:“这是她的丈夫。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站着在这里等候,将迎接新娘进门。有两个妇人朝前询问,这是妯娌们。将去犒劳那新娘子的父母,并且迎接他们,两人提着酒器,一个拿着酒壶,这是迎接犒劳的必得用的东西,一个女仆跟在他们后面,是预备使唤的。两个小孩一前一后地跟随着,其中大的小孩用手指指着并告诉他所指的情景,好像是说新娘子快到了。一个老妇人在门边站着张望,她是分辨传来的消息并根据它来做迎亲礼节紧急之事的人。”

    我听完这些,开玩笑地说:“你确实是乡下人啊,了解乡村的情况是真实的,我学识不够丰富,就用您的话给这幅图作记,来偿还我拖欠了很久的文债可以吗?”华先生笑着说:“这是佛家所说的借一枝草化作一丈六尺黄金色的佛身。有什么不可以呢?” 当时天气寒冷,我一边和跟随游玩的人谈话,一边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然后写下记文。

    图记,嫁娶,文言文,村落

    3.二红饭(文言文)

    东 坡 二 红 饭

    苏东坡在黄州东坡种田地五十余亩,1082年夏,收大麦二十余担,恰逢这一年麦价贱,卖掉很不合算。正好家里的米吃完,于是连夜督促奴婢舂麦蒸成早饭,嚼之啧啧有声,家人形容如同吃虱子。中午时候,加水熬成粥,觉味甜酸浮滑。有创意的苏东坡,加入小红豆,同蒸之,小红豆味香,大麦甘滑味长,蒸出的饭色泽微红,味香爽口,其妻王闰之笑称其为“新式二红饭”,有“黄土高坡”的风味。

    注释:1.东坡:据宋史苏轼传,"轼出台狱,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2.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3.调:调戏,调侃。

    4.日中腹饥:古人饮食习惯是一天两餐,没有午餐。日中,中午。

    5.浆水:米汤之类。

    6.庖入:做饭的人。杂:掺杂。

    1.翻译

    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

    中午时候肚子饿了,加水熬成粥来吃。

    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他的妻子大笑说:“这是新式二红饭啊。”

    2.简答

    小儿女从咀嚼的"啧啧声"联想到"嚼虱子","虱子"自然是不好"嚼"的,其声当然也并不优美,"小儿女"有这种独特的感受,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苏东坡一家生活贫寒,但是仍然能够自得其乐,表现了苏东坡一家乐观的生活态度。

    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你从作者的为人处世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做人要乐观向上,才能享受生活。

    4.文言文中徐徐是什么意思

    1. [slowly]∶速度或节奏缓慢地。

    红旗徐徐升起徐徐更谓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with slow and dignified steps] ∶以缓慢而尊严的步伐徐徐而来 1.迟缓;缓慢。

    《易·困》:“来徐徐,困於金车。” 高亨注:“徐徐,迟缓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何不徐徐道理相喻,何至切切如此乎?” 前蜀 李珣《女冠子》词:“对花情脉脉,望月步徐徐。刘阮今何处,绝来书。”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楚)平王闻秦女之美,面皮通红,半晌不语,徐徐叹曰:‘寡人枉自称王,不遇此等绝色,诚所谓虚过一生耳!’” 明·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 杨朔《泰山极顶》:“如果说泰山是一大幅徐徐展开的青绿山水画,那么这幅画到现在才完全展开,露出画卷最精彩的部分。”

    2. 安稳貌;宽舒貌。《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陆德明释文引 司马彪云:“徐徐,安稳貌。” 成玄英疏:“徐徐,宽缓之貌。”

    唐萧颖士《江有枫》诗之五:“君子居焉,惟以宴醑,其乐徐徐。”。

    5.华和造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

    1、华古同“花”,花朵。

    从当中剖开,即半破。▪华[kuà]▪华离:指国与国之间疆界犬牙交错。

    2、造,就也。――《说文》咸造勿亵在王庭。

    ――《书·盘庚》凡四方之宾 客造焉。――《周礼·司门》造于西阶下。

    ――《仪礼·士丧礼》造饮辄尽。――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明日造朝。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造玉清宫。――宋·沈括《梦溪笔谈》公子絷读其回书,已识透其狐疑之意。

    乃单车造于庐柳,来见吕却。——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六回造左公第。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清·梁启超《谭嗣同传》(3)又如:造劫历世(佛教语。

    来到人世间经历一番苦难生活);造历幻缘(佛教语。去到人世间经历一番像梦幻一样的情缘);造适(寻访);造胜(访求胜迹);造门(上门;到别人家去)(4)拜访 [尊贵者] [call to pay respect;pay a visit]庾公造周伯仁。

    ――《世说新语·言语》《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秦王大悦,尊尉缭为上客,与之抗礼,衣服饮食,尽与己同,时时造其馆,长跪请教。”造予,予以此图质之。

    ——明·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5)又如:夜造(深夜前往造访);造府拜瞻(敬辞。到府上去拜访);造请(前往问候、拜见);造谒(造请);造谢(登门致谢)(6)假借为“作”,制造;制作 [make;build;create]复造候风地动仪。

    ――《后汉书·张衡传》王将伐吴,造船于蜀。――《晋书·吾彦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7)又如:造第(建造府第);造恶(作恶);造逆(开始纂逆作乱);造房子;仿造(模仿一定的式样制造);打造(制造);建造(建筑;修建)(8)虚构;伪造 [cook;fabricate]我生之初,尚无造。――《诗·王风》(9)又如:造言生衅(造谣生事);造言(造谣);造语(造作谣言);造言生事(造设谣言,滋生事端);捏造(假造事实)(10)培养;造就;创造 [form;bring up;create]屈原造为宪令。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天造草昧。――[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民国肇造。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1)又如:创造;造士(造就人才);造字(创造文字);造怀(抒写胸怀)(12)撰写;汇集 [compile]非禹,益不不能行远《山海》不造。――王充《论衡》(13)又如:造册(编制簿籍);造述(著述;著作)(14)制定 [work up;formulate;work out]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5)又如:造施(制订并实施);造律(制订律令);造设(制订建立)(16)建立 [set up]遂迁许都,造我京畿。――《三国志·武帝纪》(17)又如:造立(建筑;建造);造邦(创立国家);造国(新创立的国家);造谊(创立新义);造说(立说)(18)[学业等]达到的程度或境界 [achieve; attain; result]小子有造。

    ――《诗·大雅·思齐》君子深造有道。――《孟子·离娄下》(19)又如:造玄(达到玄妙之境界);造妙(臻于奇妙之境地);造微入妙(达到微妙的境界);造微(达到精妙的程度);造极(达到极高点)。

    6.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译文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 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 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翻译:四月里别处的春花都凋谢了, 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开放。

    人们常说春天走了再也没地方寻找, 却没料到春天却悄悄地转移到这里来。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答案】 【小题1】D【小题2】A【小题3】B【小题4】(1)(3分)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意译为“甘心过这种粗茶淡饭的日子”亦可),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何为”、“独……乎”各1分)(2)(3分)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愁悲哀的。

    (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死直道”、“戚”各1分)(3)(4分)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穷”、定语后置句式、“振”各1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没:同“殁”,死。

    从上下文来看,下文中说,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可见“没”应是去世的意思,是“殁”的通假字。

    全句意思是说,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信息的筛选,最好采用排除的办法。

    也就是根据题干要求,把不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句子排除掉,从而确定答案。如④写其持家之才,不符合题目要求,这样就可排除CD两项答案;⑤写其读书识义,也不符合题目要求,这样就可排除包含此信息的选择项,也就是CD两项;⑥写其善良助人,这样可排除BD两选项了,就可得出答案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应为向自己的父母求得一些财物。

    原文中说得比较明白,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

    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这一考点,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所以要先理解句子的大意。 然后要做到规范翻译,那就要注意句子的特点,主要是句子的句式和句中的关键词。

    (1)句“何为”和“独……乎”都是固定句式,分别翻译成“为什么”“难道……吗”;(3)句“族姻之穷者”是定语后置句,释时应调整好语序,译成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另外,还要把握好句中的关键词语,如(2)句中的“死直道”,词类活用,是为动用法,译成为正道而死,戚,忧愁悲哀;(3)句中的“穷”,指陷入困境,“振”,同“赈”,救济。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

    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 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

    于是我说:“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

    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 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

    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

    有人对夫人说:“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 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夫人说:“是的。

    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但万一有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那又将怎么办呢?”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

    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 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

    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夫人说:“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

    ”于是拿出所有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

    ”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愁悲哀的。”不久,二子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

    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经有盈余,就感叹说:“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

    ”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

    村落嫁娶图记文言文翻译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