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文言文阅读精炼(文言文课外阅读特训《慎其所处》答案快)
1.文言文课外阅读特训《慎其所处》答案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如入鲍鱼之肆________________②与善人居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意在告诫人们: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作答)。
4.根据文意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它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店铺 ②居住
2.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3.君子必慎其所处者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2.精卫填海文言文语言精炼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3.文学(课外文言文精练100篇 初中版 42篇 《李寄》节选
《李寄》 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
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
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
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
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
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 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
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
父母不答应。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
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
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
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
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就咬,李寄从后头斫出几处伤口。
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
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 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她父亲为将乐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赏赐。
从这以后东冶没有再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
4.高中文言文名家名篇精读精练(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
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 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 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5.求短小精练的文言文(越多越好)
个人认为《世说新语》上的最经典: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原文】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借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揪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译文】 到江南避难的那些人,每逢风和日丽的日子,总是互相邀约到新亭去,坐在草地上喝酒作乐。
一次,武城侯周颌在饮宴的中途,叹著气说:「这里的风景和中原没有什麽不同,只是山河不一样了!」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凄然泪下。只有丞相王导脸色变得很不高兴,说道:「大家应该为朝廷齐心合力,收复中原,哪里至於像囚犯似的相对流泪呢!」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太傅谢安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在一起,和儿女们讲解谈论文章。一会儿,雪下得又大又急,谢专兴致勃勃地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非常高兴。
这位侄女就是谢安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出自《世说新语‧品藻》 【原文】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
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推此知之。」 【译文】 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
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子敬)最好。」客人问道:「怎麽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
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 出自《世说新语‧捷悟》 【原文】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
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
脩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虀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脩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 【译文】 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旁路过,杨脩跟随著他,看见碑的背面写著「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脩:「懂吗?」杨脩回答说:「懂。
」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
」他叫杨脩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脩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受辛合成辤(辞)字:这就是绝妙好辞。
」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脩的一样,於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 出自《世说新语‧夙慧》 【原文】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 【译文】 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
明帝问父亲什麽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於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
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
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麽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 【望梅止渴】 【原文】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行役,失汲道(1),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海林,饶子(2)、甘 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 (1)汲:取水。 (2)饶子:果实很多。
【译文】 魏武帝曹操率部远行军,找不到取水的路,全军都很口渴。於是便传令 说:「前面有大片的梅树林子,梅子很多,味道甜酸,可以解渴。
」士兵听了这番话,口水都流出来了。利用这个办法得以赶到前面的水源。
【七步成诗】 【原文】出自《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1)。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2)。
其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3);本自同根生,相 煎何太急(4)!」帝深有惭色。 【注释】 (1)义帝:魏文帝曹丕,足曹操的儿子,逼迫汉献帝让位,自立为帝。
东阿王:曹植,字子建, 曹丕的同母弟,天资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