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爱其子当教子成人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8.D(胜过,超越)9.A(均为代词,之。
B分别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得。C分别为:判断动词,是;介词,对。
D分别为:介词,于,引出对象;介词,于,表比较)10.C(“在接济穷人时,不分亲疏、贤愚都一律平等对待”错)附:文言文参考译文范文正公,是苏州人。 生平喜欢布施助人,他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但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
在他显贵的时候,他购置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一千亩,称为“义田”,用来供养、救济众族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子女出嫁、娶妻结婚、遭遇不幸、办理丧葬,都有供养。
他选择族人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主持这件事,并按一定时间共同结算收支账目。每天供给吃的,每人一升米;每年供给穿的,每人一匹绢绸。
嫁女的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给三十千钱;娶妻的给三十千钱,再娶的给十五千钱;有丧事的跟再嫁的补贴数目一样,埋葬小孩的给十千钱。 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有九十人,从每年的收入中,供给稻谷八百斛,用千亩田的收入供给聚居的族人,充足并有结余,而没有穷尽的时候。
退职回家等待缺额的人,给予供给;出去做官的,便停止供给。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况。
起初,范文正公还没有显贵的时候,就曾有志举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搁了二十年。 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大帅,接着参与国家大政,于是才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实现自己的志愿。
他死了以后,后代子孙继续他举办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与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文正公虽然官位高、俸禄厚,但自己却一生贫穷;他死的时候,身上没有衣服来殡殓,子女没有钱给他办理丧事;他只是把布施穷人、养活族人的义举传给了子孙罢了。
从前,晏平仲坐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你这是隐藏君上给予的赏赐啊!”晏子说:“我自从显贵到现在,父亲这族人,出外没有不乘坐车辆的;母亲这族人,没有不衣食丰足的;妻子这族人,没有挨冻受饿的;齐国的士人等着我救济生火做饭的士人,有三百多人。
这样,算是隐藏君上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上的赏赐呢?”于是齐侯拿起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我曾经爱晏子的好仁,齐侯的知贤,以及桓子的服义。
又爱晏子的仁爱有等级,而说话有次第:先是父族,次是母族,再次是妻族,然后才说到疏远而贤良的人。孟子说:“亲爱亲族才能够仁爱百姓,仁爱百姓才能够爱惜万物。
”晏子是接近这一点的。现在看范文正公举办“义田”的办法,比晏子更好。
他规划得很远,似乎又胜过晏子。唉,世上那些登上三公爵位,享受万钟俸禄的人,他们府门宅第的雄伟,车辆服饰的华丽,声色女乐的繁盛,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而同族的人连他的门也不能进的,难道少吗?何况对那些需要施舍与他关系疏远的贤人呢。
地位低些的卿、大夫、士,享受着公家的供给,奉养优厚,也只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而同族的人,拿着壶瓢讨饭,以至饿死在沟渠中的,又难道少吗?何况对其他人呢!这些人都是文正公所说的罪人啊。文正公的忠诚义气满朝廷,功业的成就满边疆,功名满天下,后世一定有史官来书写,我可以不必记述了。
我只是推崇他的义举,因而把它写下来,以便在世上流传。四、(23分)。
2.人爱其子当教子成人文中宠禄过也过的意思是什么
过分;过于。
【原文】石碏谏卫庄公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自古知爱子不知教,使至于危辱乱亡者,可胜数哉!夫爱之,当教之使成人。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人之爱其子者多曰:“儿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
《曲礼》:“幼子常视毋诳。”
“立必正方,不倾听。”
“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译述】石碏劝谏卫庄公说:“我听说父亲疼爱子女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正道,不使他们走上邪路。骄横奢侈,荒淫放纵,就会走上邪路。骄奢淫逸四种习惯都有,这是过分宠爱他们所造成的。”自古以来许多父亲都知道疼爱子女,却不懂得教育子女,以至于使他们危害他人,自取灭亡,这样的事例还少吗?疼爱子女,就应当教育他们,培养他们成人。疼爱他们却让他们走上邪路,又怎能算得上疼爱他们呢?疼爱子女的那些人常常说:“孩子小,不懂事,等他们长大后再来教育他们。”这就好比种了一棵不正的树苗,说等到树木长大后再来修剪它,那样费力不更多吗?又像打开鸟笼把鸟放走之后再去捉鸟,解开缰绳把马放走之后再去追它,与其这样,哪如事先就不放开鸟和马呢?
《礼记·曲礼》说:“对于小孩子,要经常关注教导他,不要让他学会说假话和诳骗。”
又说:“孩子从小要养成好的习惯,站立的时候一定要中正,不要斜着身子去倾听。”
又说:“如果有长辈与你握手,你就要用两只手奉长辈的手。如果长辈俯下身和你说话,你要将自己的嘴用手挡住一点,然后再恭敬地说话。”
3.楚人爱其子全文及翻译
《楚人爱其子》全文
楚人爱其子,虽爱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菊,众人爱其
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而不见。
翻译:
有一个楚人,他疼爱自己的孩子,虽然他吝惜钱财,但孩子的请求他都答应。等到孩子成年,孩子有陶渊明的风度,偏爱菊花,世人爱慕菊花的高洁而称赞它。有人约他在茶亭见面,他避而不见。
全文一共五个“爱”字,但意思各不相同,分别是宠爱,吝惜,喜爱,爱慕,隐藏的意思。
扩展资料
楚人最初根据地在河南新郑(新郑上古时期又称“有熊”)。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在商朝的驱逐下被迫南迁。大致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于西周初年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丹淅流域)。之后继续南下到达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
即:河南新郑——桐柏山——丹阳(今淅川县)——湖北荆山。 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因子,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
广义上的楚人泛指楚国统治下所有地区的人,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重庆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和河南南部。比如项羽是浙江绍兴人,刘邦是江苏沛县人,但都是楚人。
狭义上的楚人指楚国的发源地,今天的湖南湖北的人。
4.《羲之装睡》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 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
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
【注释】 (1)王右军:即王羲之。 (2)减:不足,少。
;减十岁:不满十岁。 (3)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
(4)甚;很;非常。 (5)恒:常常,经常。
(6)尝:曾经。 (7)须臾:一会。
(8)钱凤:人名,字世仪。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杀。
(9)屏:通“摒”,让手下退出,退避。 (10)觉:醒来。
(11)既:但是。 (12)阳:阳通“佯”,假装 (13)诈:假装。
(14)孰:通“熟”。 (15)相与:共同,一起。
(16)及:等到。 (17)从:通“纵”。
(18)其:第三人物代词,代他的。 (19)实:的确。
【翻译】 王右军(王羲之)还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很喜欢他,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里睡觉。大将军曾经先从帐里出来,右军还没起来。
一会儿钱凤来了,两人摒退其他人讨论反逆大事,都忘了右军还在帐里,便一起密谋叛乱的细节。王右军醒后,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以后,知道自己必定没有活下去的道理,就用手指头抠出口水,弄脏了头脸和被褥,装作自己还在熟睡。
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彼此大惊失色,说道:“不得不杀掉他。”等到他们打开帐子,发现右军嘴边还有口水,就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右军的性命得以保全。
当时人们称赞王右军有智谋。
5.《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 子康 吕公着 子希哲 希纯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在天章阁等待录用。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大人一般,听到讲解《左氏春秋》,很喜欢,回到家里向家里人讲,就能够知道大概。从这以后就手不释卷,达到不知饥饱冷热的程度。
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一个小孩爬到缸上,不小心跌入水中,其他的小孩都跑了,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涌出来,小孩得以活命。之后,这件事在京城、洛阳被画成了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长大后,不喜欢奢侈萎靡,只要是喜宴就不戴花,一同的人对他说:“这是皇上赐的不能违背”,才别上了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