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判断句教案(高中粤教版语文必修三和必修四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1.高中粤教版语文必修三和必修四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必修三都是古诗词,必修四是文言文。

    在文言中,表判断大多用语气词。而很少像在现代汉语中那样用判断词“是” 。常见判断句式如下: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领起,谓语用“也”表判断。例:

    (1)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2、.……,……也

    有时只用“也”表判断。例:

    (1)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2)和氏壁,天下共传宝也。 《廉蔺列传》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4)用心一也。《劝学》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例: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2)粟者,民之所种。《论贵贮疏》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式较常见。 例: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5.加副词判断句

    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3)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6、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过秦论》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3)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二章》

    文言文判断句怎么判断,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高中文言文判断句

    2.文言文判断句有哪些表达方式

    句子按照谓语的性质,一般分为叙述句(多为动词性谓语)、描写句(多为形容词性谓语)、判断句(多为名词性谓语)。

    文言文 的叙述句、描写句的结构形式与白话文没有很大差别,而判断句 则差别较大。白话文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文言文的 判断句则一般不用判断词,而用下列结构方式: (一)用“……,……也”或“……者,……也”的格 式。

    如: ①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虢国是虞国的 屏障。)

    ②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周密《观潮》)(钱塘江的海 潮,是天下著名的雄伟景象。)

    ③ 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这是称王称帝的 基础cj ④ 我区(6u)氏儿也。

    (柳宗元《童区寄传》)(我是区家的 孩子。) 判断句常常在主语后面加上“者”,进一步提起注意。

    如: ⑤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廉颇是赵国的 良将。)

    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老师的作用是 宣传思想、传授知识、解答疑难啊。

    ) “者”也有用在谓语部分的情况。如: ⑦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这便是沛公的参 乘樊哙呢。)(原句省略主语。)

    有时,“者”、“也”都可以不用,或用“耳”代替 “也”。如: ⑧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

    (《项羽本纪》)(陈婴是过去的东 阳令史c〇 ⑨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刘备是天下杰出的英 雄人物。)

    ⑩ 甘绳,古之善射者。(《列子•汤问》)(甘蝇是古代一个 善于射箭的人。)

    ⑪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这种行动是走秦灭亡的 老路。)

    例⑧不用“也”,例⑨和例⑩,既不用“者”,也不用 “也”。 “善射者”是一个“者字结构”,跟表示判断无关。

    例 ⑪不用“者”,用“耳”代替“也”。 (二)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 ⑫“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这是什么 样的人? ”“一定是有偷窃毛病的。”

    ) ⑬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 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还要告辞!) 但是,在文言文中,“为”的判断性并不强,如例⑬的“为” 仍含有“作为”的意义。 (三) 用副词兼表判断。

    如: ⑭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这样的人就是善 于用兵的人。)

    ⑮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项梁的父亲便是楚 将项燕。)

    ⑯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秦的 过错在于人们怨恨它,不是郡县制度错了。

    ) ⑫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不是刘备 那样的人,没有能够共同抵敌曹操的。)

    文言的否定判断句,多用“非”来表示。但是,也有别的表 达方式。

    如:《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不为侵官”、“不为生 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等,都用“不为”表示否定。 (四)判断词“是”的出现。

    在文言文中,“是”常常作指示代词,不可误认为判断词。 如:《荀子•天论》:“曰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曰 月星辰等各种天象,这是夏禹、夏桀时代都相同的。)孤立地看, 这个“是”像判断词,其实是指示代词作主语。

    接着荀子又说: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同 上)(作物在春夏两季,孳生、发芽、繁殖、生长;在秋冬两季, 就把它的果实积蓄,收藏起来。

    这又是夏禹、夏桀时代都相同 的。)这句的“是”用在副词“又”之前,明显地作主语,可证明 前面那句的“是”也是指示代词。

    那么,文言文中的“是”有没有作判断词的呢?有的。不过 数量没有作指示代词的多。

    如: ⑱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西门豹治邺》)(巫 婆和她的徒弟是女人,不能讲明事由。)

    ⑲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问现在是什么朝代。)

    “是”充当判断词,有一个发展过程。 “是”充当判断词, 在战国时代已经萌芽了。

    《孟子》中有很多用例,就可以商榷。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此是何种也”(这是什么样的东 西),其中的“是”用于主语和名词性谓语之间,则肯定是一个判 断词了。

    到了东汉时代,王充的《论衡》更是大量使用“是”作 判断词了。 理解判断句,特别是翻译的时候,决不可胶柱鼓瑟。

    如: ⑳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⑪人有亡铗(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视其行步,窃铗也;颜 色,窃铗也;言语;窃铗也;作动态度,无为而不窃铗也(《列 子•说符》) “夫战,勇气也”直译为“战争是勇气”,就不通顺的,可加 进适当的词语,如译为“打仗是靠勇气的”之类。 《列子•说 符》中的四个判断句,翻译时,与其用“是”,不如用“像”。

    全句可译为:“有人丢失了一把斧头,猜测是他邻居的儿子偷 了。于是看他走路,像偷了斧头的样子;看他的脸色,像偷了斧 头的样子;听他说话,像偷了斧头的样子;他的一切动作态度, 没有不像是偷了斧头的。

    ”特殊判断句的翻译,请参看拙作《文 言今译学》。

    文言文,教案,判断句

    3.文言文句式是什么意思,怎么判断

    高中常见文言句式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4.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练习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

    主要通过句式、标志词也判断。二、判断句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是"(“是”在文言文中多做指示代词“这”)来表判断,主要有10种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

    (……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要有九种类型: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

    (……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倒装句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

    (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四、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规则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承前省)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不规则省略) 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蒙后省)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 例如:①可烧()而走()也。

    (动宾) ②竖子,不足与()谋!(介宾)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兼语) 4.省略介词 例如:故久立公子()车骑中。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五、疑问句。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5.急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4、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5、动词“是”、“为”表判断。

    被动句

    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如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判断方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2、用“为”、“为……所……”;3、用“见”、“见……于……”;4、用介词“被”;5、无标志(意念被动句)。如:“解惑其诚。”

    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看,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 从省略的方式看(指省略的位置),常见的有: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 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得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正之有?”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文言文中判断句的翻译或讲解

    一、……者,……也。

    这是古汉语里最典型的判断句式,它相当于现代汉语“……是……”。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苏轼《石钟山记》)

    ——那噌吰的声音,象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的钟声啊。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司马迁《鸿门宴》)

    ——楚的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教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5.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现在叫做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坟墓了。

    6.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现在念“华”字念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读错了。

    二、……,……也。

    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如: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记》)

    ——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这就是(石钟的真像在社会上)不能流传的原因了。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抵抗的成效啊。

    4.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宝物。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君子不是本性和一般人不同,只是善于利用外啊也。

    6.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杜牧《阿房宫赋》)

    ——一个人的心,也是千万人的心啊。

    三、……者,……。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 “者”表示停顿,在谓语不用“也”,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过,这种句式比少。如:

    1.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的四个人,就是庐山陵的萧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四、……,……者也。

    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也相当于“……是……”。如: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丽的人。

    3.晏子,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晏子使楚》)

    ——晏子是齐国最善于辞令的人。

    这种句式,有时前面也用“者”。如: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那些孩子的老师,只是教他们念书,学习书上的句读,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和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文言文判断句教案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