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其若是(文言文中(若)是什么意思)

    1.文言文中(若)是什么意思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 ruò

    1.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2.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3.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4. 约计:~干(gān )。~许。

    5.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 顺从:“曾孙是~。”

    7.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8.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9.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文言文其的翻译,初中文言文其,文言文脱其衣

    2.文言文 “若”的用法 “是”的用法

    .【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四)用作助词 1、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2、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如: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文言文

    3.文言文中“之”,“其”,“诺”的意思和用法,并举例说明

    之:(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 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作动词:往,到去。

    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7)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

    例: 然后驱而这善。(11)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

    (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

    (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

    (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

    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

    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

    (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

    (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

    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

    (其:那。)②怀其璧。

    (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

    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

    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文言文其若是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