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文言文
1.文言文中表否定的词有哪些
文言文中表示否定的词语,有如下这些:
弗
自愧弗如
不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同“否”时,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非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休
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三国演义》
别
别自做主张
未
未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没
没有
莫
故莫能知.——《石钟山记》
毋
毋庸讳言
无
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否
否则熟虑而从之.——《礼记·表记》
勿
将军勿虑.——《资治通鉴》
(注:“勿”在古文中有敬意,大多情况下表示“请不”,而不是“不”.到现代才大多情况表示“不”,如“请勿吸烟”.)
2.文言文否定词及句子
不、弗
表示一般性的否定。
例句: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
勿、毋
只能用在祈使句中,相当于“不要(这样)”
例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毋妄言,族矣!《项羽本纪》
未
相当于“没有”。
例句:未闻好学者也。《论语》 成语“闻所未闻”
否
相当于“不是的”。
非
用在判断句里。
例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无
例句:人谁无过?《左传成公三年》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莫
这个现代汉语里找不到跟它意义差不多的词语,大概意思就是“没有哪一种xx怎么怎 么样”。
例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3.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多少种类型
原发布者:hnygj
文言文判断句汇总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的“是”多为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这些”、“那些”,只在少数情况下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翻译时在“者”处写个“是”,删去“,”号,“者”和“也”不直译,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翻译时只把“者”译为“的”,在“者”后加个“是”,如: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在“者”处换“是”,句末加“的”,“者也”不译,如: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
4.如何辨析文言文的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