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鹤色洁形清文言文翻(洛神赋全文及其拼音带翻译)

    1.洛神赋 全文及其拼音 带翻译

    洛神赋 曹植 【原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

    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译文】 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

    传说洛水神灵的名字叫做伏妃(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于是就模仿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写成《神女赋》,我也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是这样的: 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邑(鄄城)。

    翻过伊厥山,越过缳辕山,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车马都很疲乏了。

    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我在树林中安然悠闲地走着,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

    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

    于是忙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她是谁啊?真是太美了!”随从回答:“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做伏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听。” 我说:“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的贤淑和美丽,心情振荡,闷闷不乐。

    2.文言文阅读12分余

    【答案】【小题1】徐,慢慢地, 强,同“僵”僵硬【小题1】心里这么想着,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真都变成鹤了。

    【小题1】(1)土砾,从草, (2)兽 (3 )癞蛤蟆【小题1】(1)观蚊成鹤,(2)神游山林之趣 (3)观虫斗,捉蛤蟆【小题1】富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细心观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答出两点即给满分)【答案解析】【小题1】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如:“项为之强中”强,同“僵”僵硬。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这里应注意“向、或、鹤”等词语的理解要准确。 如:鹤,在这里是名次用作动词,理解为:“变成鹤”。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这里学生应理解“山”“树”“虫”都是比喻用法,这里指土砾、从草、兽;而把“癞蛤蟆”夸张地认为成“庞然大物”。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

    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这里能概括出“青云白鹤观、神游山林、观虫斗”三个情节即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

    理解这里作者产生物外之趣必须具备联想和想象、观察、对自然的热爱的精神品质。

    文言文,鹤色洁形清

    3.趵突泉赵孟頫古诗翻译

    译文:泺水发源地在这里,是天下绝无仅有的,趵突泉从平地上喷涌而出,泉水在喷出时放佛形成了一把白玉壶。趵突泉如此长年累月从地下涌出,真怕大地滋生万物的元气会泄尽,即使在干旱之年也不用担心东海会干涸。

    趵突泉升起的云雾,放佛能够升起华不注山,发出的波涛之声震荡着大明湖。如果经常来到泉水边,就能荡涤尘世俗念,使心怀如同冰雪般高洁。

    元代赵孟頫《趵突泉》原文: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扩展资料

    在济南的文化历史上,赵孟頫对济南的推介之功绝对排在头位,自从《鹊华秋色图》创作完成以来便享誉四海,成为济南响当当的的文化名片。赵孟頫与济南名胜的缘分,这首吟咏趵突泉的诗,也是出手不凡。

    1292年夏,39岁的赵孟頫被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任命状下来后,赵孟頫先携家带口回了趟老家吴兴,八月份才北上到达济南。由于某些职位阙任,赵孟頫实际成了济南军政要务的一把手。直到1295年初才被调离返京。

    赵孟頫曾在济南当官三年多,正值“和平时期”,在“上任三把火”的一番忙碌之后,赵孟頫渐渐将闲暇时光聚焦到济南的山水之间。期间写有数十篇相关济南山水的诗文,其中这首《趵突泉》算是最得意的诗作。

    诗文用传神、生动、别致、夸张的比喻,形象逼真地描绘出“趵突”奇观的壮美气势。同时,还兼及赞美了大明湖和华山,抒发了对济南山水的喜爱之情。

    在历代文人数百篇吟诵趵突泉的诗文中,这首诗当属最佳之作。其中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更是脍炙人口,极言趵突泉泉水气势之大。被当作楹联刻在了趵突泉畔,泺源堂门前的廊柱上。

    元代时,趵突泉水经泺水分流至大明湖,同时也流进了鹊山湖,可以说是湖与湖之间相连,华不注山被鹊山湖水包围。疾驰喷涌而出的泉水,通过“蒸”字和“震”字,一下子变得“力拔山兮气盖世”,力重千钧,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相互映衬,撼人心魄。

    整首诗有对趵突泉形象的描摹,有对地下泉源的遐想,有对奔流水势的形容,有泉水情怀的抒发,不愧是描写趵突泉的名篇,更是赵孟頫对济南泉水情结的总体现。

    这首诗的赵孟頫手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字体俊逸润秀,尽显赵孟頫的书法特色,也是存世赵孟頫书法中罕见的墨迹行书大字,堪称书法艺术瑰宝。

    4.《鸣皋歌送岑徵君 时梁园三尺雪》译文

    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

    洪河凌竞不可以径度1,冰龙鳞兮难容舠(dāo)2。邈仙山之峻极兮3,闻天籁之嘈嘈4。

    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5。玄猿绿罴,舔舕(tàn)崟岌(yínjí)6,危柯振石7,骇胆栗魄8,群呼而相号。

    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岩嶅(áo)9。题解:原注:时梁园三尺雪,在清泠池作。

    王琦注:《太平寰宇记》:梁孝王 故宫有钓台,谓之清零台,今号清泠池。按,鸣皋,山名。

    在河南嵩县东北。传说有鹤鸣于山上而得名。

    徵君,被朝廷征召而不愿出仕的人。《后汉书·黄宪传》:黄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被朝廷征召)。

    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徵君。

    注释:1、洪河句:言黄河水寒凉而使人战栗,故不可以径直度过。洪河,大河。

    这里指黄河。班固《西都赋》:带以洪河、泾、渭之川。

    吕向注:洪河,大河也。凌竞,因寒凉而战栗。

    《汉书·扬雄传》:驰阊阖而入泠竞。颜师古注:入凌竞者,言寒凉战栗之处也。

    2、冰龙鳞句:谓河中冰结得就像龙鳞一样,无法行船。舠,小船。

    3、邈仙山句:言仙山高峻而渺茫。4、闻天籁句:谓听到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噪杂。

    天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风声、水声、鸟鸣声等。5、霜崖二句:谓重重叠叠的山崖因落霜而洁白,就像暴风在海上掀起汹涌的波涛。

    缟皓,白色。合沓,重叠;攒聚。

    长风,暴风;大风。扇海,谓狂风携卷海水。

    沧溟,大海。6、玄猿二句:言在高峻的山岭上,各种凶猛的野兽,吐着舌头。

    玄猿,雄性的猿。绿罴,绿色的罴。

    这里泛指猛兽。司马相如《上林赋》:玄猿素雌。

    李善注:玄猿,猿之雄者,玄色也。《西京杂记·》:熊罴毛有绿光皆长二尺者,直百斤。

    舔舕,吐舌貌。崟岌,高峻貌,这里以修饰词代替中心词,即指高山。

    7、危柯振石:高山上的树枝在石崖间颤抖。危,高。

    柯,树枝。8、骇胆栗魄:即胆战心惊。

    栗,哆嗦;发抖。魄,古谓依附人体而存在的精神,与此不同的魂,可以离开人体。

    9、挂星辰句:谓山峰高耸,星辰好像挂在上面一样。岩嶅,高峻的山。

    第一段:写岑徵君思归鸣皋山,但因受阻而心烦。使其受阻的不利因素有三:一是积雪。

    二是“洪河(黄河)凌竞不可以径度”,不可径度的原因是冰结得像龙鳞一样,连小船都不能容下。三是山势险峻。

    山上各种声音嘈杂,霜崖洁白耀眼,攒聚重叠,就像狂风掀起大海的巨浪。加之各种猛兽在高山上吐着舌头,非常吓人。

    风吹树枝,在石崖间颤抖。风吹树鸣,动物嚎叫,彼此响应,使人心惊胆战。

    山险路绝,星辰好像挂在山峰上一样。这些险阻都是想象中的。

    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1。交鼓吹兮弹丝2,觞清泠之池阁3。

    君不行兮何待,若返顾之黄鹄。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4。

    巾征轩兮历阻折5,寻幽居兮越巘崿(yánè)6。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7。

    注释:1、动鸣皋句:谓鸣皋山重新作响。动,发作。

    新作,(鸣声)重新响起。“重新”是就鸣皋山之名而言。

    2、交鼓吹句:谓各种乐器交互奏起。交,交互;共同。

    鼓吹,即鼓吹乐,古乐的一种,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弹丝,演奏弦乐。

    3、觞清泠句:谓在清泠池边的楼阁中饮酒(践行)。觞,以酒敬人或自饮。

    4、扫梁园句:诗人希望岑徵君与众文士一起振兴文学创作。扫,归拢一起。

    梁园群英,《史记·梁孝王世家》:梁孝王筑梁苑,方三百余里,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这里泛指文士。

    《大雅》,借指文学作品。东洛,即洛阳,汉唐以洛阳为东都,故称。

    5、巾征轩句:言所坐的车子因寻找幽居历尽险阻而受损。巾征轩,以帷蒙于征车之上。

    征轩,远行的车。6、巘崿:大山上重的小山。

    7、盘白石二句:谓坐在白石之上、明月之下而弹琴,和以千山万壑风吹松林之声,显得非常寂寥。盘,娱乐。

    第二段:写以诗、酒、音乐为岑徵君饯行,并想象岑徵君别后的隐居生活。送君归,点送行。

    “动鸣皋之新作”言作诗饯行。鼓吹弹丝交和,谓以乐饯行。

    池阁行觞,为以酒饯行。君不行而反顾,写恋恋不舍,表现友情。”

    扫梁园“二句”希望其聚拢群儒,振兴文学创作。“巾征轩”想象别后,历尽艰险寻找幽居、过幽居生活—在白石上、明月下、松风里,独坐弹琴。

    望不见兮心氛氲1,萝冥冥2兮霰纷纷。水横洞而下渌,波小声而上闻3。

    虎啸谷而生风4,龙藏溪而吐云5。冥鹤清唳6,饥鼯嚬(pín)呻7。

    块独处以幽默8兮,愀(qiù)空山而愁人9。注释:1、氛氲:心绪缭乱。

    2、萝冥冥:谓由于树木上藤萝的遮挡,光线昏暗。3、水横二句:谓清澈的溪流从洞口流过,发出潺潺的波声。

    4、虎啸句:谓山谷里的风声如同虎啸。5、龙藏句:谓溪云翻滚,犹如蛟龙吞吐。

    6、冥鹤句:言高空的鹤发出凄清的叫声。冥,高远。

    7、饥鼯句:谓饥饿的鼯鼠在鸣叫。嚬呻,苦吟,这里指鼯鼠因饥饿而发出凄惨的鸣叫。

    鼯,即鼯鼠,鸟名。状如蝙蝠,常夜鸣,如人声。

    8、块独处句:谓块然独处,沉寂无声。9、愀空山句:谓萧条的山间使人发愁。

    愀,萧条。愁,使动用法,使人愁。

    第三段:写与朋友别后,诗人心绪缭乱,孤独忧愁。

    5.急需<<卫懿公好鹤>>古文的白话文译文

    古人言:“玩物丧志”,过于沉迷所玩赏的事物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壮志。春秋时期卫懿公好鹤而亡国,可说是玩物丧志的典型。

    卫懿公是卫惠公的儿子,名赤,世称公子赤。他爱好养鹤,如痴如迷,不恤国政。不论是苑囿还是宫庭,到处有丹顶白胸的仙鹤昂首阔步。许多人投其所好,纷纷进献仙鹤,以求重赏。

    卫懿公把鹤编队起名,由专人训练它们鸣叫,训练和乐舞蹈。他还把鹤封有品位,供给俸禄,上等的供给与大夫一样的俸粮,养鹤训鹤的人也均加官进爵。每逢出游,其鹤也分班随从,前呼后拥,有的鹤还乘有豪华的轿车。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的资财,为此向老百姓加派粮款,民众饥寒交迫,怨声载道。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确实是一种高雅的禽类,浮邱伯《相鹤经》这样描述它:“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头赤。食于水,故其啄长。栖于陆,故其足高。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故寿不可量。行必依州渚,止不集林木。盖羽族之宗长,仙家之骐骥也。”

    卫懿公喜欢高贵典雅的仙鹤,本来无可厚非,但因此而荒废朝政,不问民情,横征暴敛,就难免要遭来灾祸。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冬,北狄(今大同一带)人聚两万骑兵向南进犯,直逼朝歌。

    卫懿公正欲载鹤出游,听到敌军压境的消息,惊恐万状,急忙下令招兵抵抗。老百姓纷纷躲藏起来,不肯充军。众大臣说:“君主启用一种东西,就足以抵御狄兵了,那里用得着我们!”懿公问“什么东西?”众人齐声说:“鹤”。懿公说:“鹤怎么能打仗御敌呢?”众人说:“鹤既然不能打仗,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君主给鹤加封供俸,而不顾老百姓死活呢?”

    懿公悔恨交加,落下眼泪,说:“我知道自己的错了。”命令把鹤都赶散,朝中大臣们都亲自分头到老百姓中间讲述懿公悔过之意,才有一些人聚集到招兵旗下。懿公把玉块交给大夫石祁子,委托他与大夫宁速守城,懿公亲自披挂带领将士北上迎战,发誓不战胜狄人,决不回朝歌城。但毕竟军心不齐,缺乏战斗力,到了荧泽(朝歌北)又中了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全军覆没,卫懿公被砍成肉泥。狄人攻占了朝歌城,石祁子等人护着公子申向东逃到漕邑,立公子申为卫戴公。

    朝歌沦陷后,卫大夫弘演前往荧泽为卫侯收尸,但见血肉模糊,尸体零落不全,只有一只肝尚完好。弘演大哭,对肝叩拜,说:“主公一世风光,如今无人收葬,连个棺木也没,臣仅且以身为棺吧!”说着拨刀剖开自己的肚子,手取懿公之肝纳入腹中,从者只好把弘演的尸体当作懿公的棺材,草草掩埋。

    6.《池鹤》白居易 古诗翻译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鹤色洁形清文言文翻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