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公移山文言文通假字(愚公移山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愚公移山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

    1、“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没有。

    2、“甚矣,汝之不惠。”中“惠”通“慧”,聪慧。

    3、“ 始一反焉。”中“反”通“返”,往返。

    4、“一厝朔东。”中“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中“指”通“直”,直达。

    6、“无陇断焉。”中“陇”通“垄”,高地。

    二、一词多义

    1、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

    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4、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方: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6、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聚室而谋(表承接)

    三、古今异义

    1、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4、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5、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7、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四、词类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

    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

    1、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5、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6、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7、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9、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2、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1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愚公移山文言文通假字和一词多义,愚公移山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愚公移山文言文拼音

    2.《愚公移山》(文言文的)中的通假字和多义词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jì)州——古地名,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君——称呼“您”。

    21.损:——削减。

    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4.丘——土堆。

    25.置——安放。

    26.且——连词,况且。

    27.焉——疑问代词,哪里。

    通假,愚公移山,文言文

    3.愚公移山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1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2惩 古义:苦于,被。 。所苦 今义:惩罚

    词性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一词多义: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聚室而谋【表承接】

    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4.《愚公移山》 的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 是什么

    一、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其:其土石如何(加强反问语气那么多)惧其不已(代词,他)

    之:跳往助之(代词,他)虽我之死(的)以君之力(助词,的)

    焉:且焉之土石(哪里)始反一焉(语气助词)

    固:汝心之固(顽固)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亡:今亡亦死(逃走)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而:面山而居(表修饰)聚室而谋(表承接)

    二、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一般“面”是名词,在此用作动词。意为:面向着。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般“箕畚”是名词,在此作状语。意为: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一般“险”是形容词,在此用作名词。意为:险阻。

    三、通假字

    “指”通“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

    “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

    “厝”通“措”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古今异义词

    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扩展资料:

    《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同时,本文通过神话的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文言文通假字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