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典故文言文知乎(战国策中有什么小故事)
1.战国策中有什么小故事
○魏相翟强死魏相翟强死。
为甘茂谓楚王曰:“魏几相者,公子劲也。劲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善。
秦、魏之交完,则楚轻矣。故王不如与齐约,相甘茂于魏。
齐王好高人以名,今为七行人请魏之相,齐必喜。魏氏不听,交恶于齐;齐魏之交恶,必争事楚。
魏氏听,甘茂与樗里疾,贸首之雠也;而魏、秦之交必恶,又交重楚也。”○齐秦月攻楚齐、秦约攻楚,楚令景翠以六城赂齐,太子为质。
昭雎谓景翠曰:“秦恐且因景鲤、苏厉而效地于楚。公出地以取齐,鲤于厉且以收地取秦,公事必败。
公不如令王重赂景鲤、苏厉,使入秦,秦恐,必不求地而合于楚。若齐不求,是公与约也。”
○术视伐楚术视伐楚,楚令昭鼠以十万军汉中。昭雎胜秦于重丘,苏厉谓宛公昭鼠曰:“王欲昭雎之乘秦也,必分公之兵以益之。
秦知公兵之分也,必出汉中。请为公令辛戎谓王曰:‘秦兵且出汉中。
’则公之兵全矣。”○四国伐楚四国伐楚,楚令昭雎将以距秦。
楚王欲击秦,昭侯不欲。桓臧为昭雎谓楚王曰:“雎战胜,三国恶楚之强也,恐秦之变而听楚也,必深攻楚以劲秦。
秦王怒于战不胜,必悉起而击楚,是王与秦相罢,而以利三国也。战不胜秦,秦进兵而攻。
不如益昭雎之兵,令之示秦必战。秦王恶与楚相弊而令天下,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
秦、楚之合,而燕、赵、魏不敢不听,三国可定也。”○楚怀王拘张仪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
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
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
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玩丽好玩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内之楚王。楚王必爱,秦女衣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
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
张子得出,德子无已时,秦女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外结秦之交,畜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
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
于是他感慨道: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
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
《齐策》中记颜斶见齐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还滔滔不绝地论证了国无士则必亡,故“士贵耳,王者不贵”的道理。《秦策》中赞扬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桊枢之士”,却使得“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这当然是夸大的,但这夸大中显示了策士们的自信,也是平民中优异人物的自信。《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
“侠”也是一种游离于统治集团、不受权势拘勒的人物。他们以自身的标准、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显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
所以“侠”总是为放任不羁的人们所喜爱。总而言之,《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说话。
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从文。
2.《战国策》有那些经典故事
1、南辕北辙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大路上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
'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
'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2、唐雎不辱使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
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
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3、惊弓之鸟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
更羸接着讲:“,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
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4、不翼而飞 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你这样讲不太对。
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
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
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5、反璞归真 战国中期,齐宣王召见士人颜斶。面见齐宣王的时候,不知道是颜斶走路速度太慢还是齐宣王性子太急了,总之齐宣王很强势地对颜斶说:“颜斶,快点走过来啊。”
当然,颜斶既然肯来见齐宣王就是为了能让齐宣王重用自己,过上后文所说的“吃饭有肉,行路有车”的生活,但当齐宣王说出这一句话的时候,瞬间,颜斶心理发生了变化,他感到尊严受到了挑战,而在他来这里谋功名的时候,是不准备付出尊严这个代价的。于是颜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回应,他定住脚步,毫不相让地说:“大王,还是请您走过来吧。”
这时候朝堂上的众位大臣按捺不住了,纷纷指责颜斶,这些人毕竟吃着齐宣王的俸禄,正所谓吃人的嘴短啊,怎能不帮主子说话呢?可叹!这些人的才能未必不如颜斶,却为了利益出卖了自己的人之初,即本性的善良。看看这些人的嘴脸,颜斶心下一片冰凉:如果自己做了齐宣王的臣子,就要和这些人为伍,像狗一样为人驱使,虽然可以过上“吃饭有肉,行路有车”的生活,又怎能弥补内心滴血的痛苦呢?想到这里,颜斶心中豁然开朗,再无疑虑。
颜斶先是给齐宣王讲了一番“尧舜禹汤”尊重士人的治国大道理,齐宣王此时也看出颜斶对功名利禄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说话“先生长,先生短”的客气了很多——既然人家不愿意做自己的奴才,当然就不能以对待奴才的态度对待人家。但齐宣王还是用话提醒颜斶说:“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也能穿上华贵的衣服。”
这话听起来很客气,用意却很阴险,实际上是威胁说:“你颜斶视功名利禄如粪土,那你吃什么啊?有上等宴席吃么?出门有车么?即便你不为自己着想,难道也不为妻子儿女着。
3.关于战国策的典故
摘录自:
/Controller/HisPage.php?HISID=98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另附:
中华在线词典:
画蛇添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示例〗这也是一则事实,并非做书的人~,为此奇谈。 ★《花月痕》第五一回
狐假虎威
hú jiǎ hǔ wēi
〖解释〗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示例〗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惊弓之鸟
jīng gōng zhī niǎo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示例〗绍闻是~,吓了一跳。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一回
南辕北辙
nán yuán běi zhé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示例〗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相差甚远,有甚么和议可言。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示例〗
4.战国策中的小故事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于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龙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译文: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唾他一脸!” 左师触龙愿意去见太后。
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
我私下原谅自己呢。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
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
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
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
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
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
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人还有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
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却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
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
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5.《战国策》中的小故事的文言翻译
>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美?”他的妻子说:“你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对我有所请求。”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国君身边的近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非常厉害。”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像热闹的集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向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这是战国策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