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不已翻译成文言文(肝肠寸断古文的翻译)
1.肝肠寸断古文的翻译
肝肠寸断 ( gān cháng cùn duàn )
解 释 比喻伤心到极点。
字面解释 肝和肠断成一寸一寸
出 处 1《战国策·燕策三》:“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
2《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极其悲痛
示 例 一时想起碑中记中薄命之话,再看看书香、秀英诸人前车之鉴,不由不毛骨悚然,~。(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近义词 心如刀割、五内如焚
反义词 心花怒放、喜气洋洋
2.文言文《世说新语 伤逝》翻译
伤逝第十七 【题解】伤逝指哀念去世的人。
怀念死者,表示哀思,这是人之常情。本篇记述了丧儿之痛,对兄弟。
朋友、属员之丧的悼念及做法。有的依亲友的生前爱好奏一曲或学一声驴鸣以祭奠逝者。
有的是睹物思人,感慨系怀,而兴伤逝之叹。有的是以各种评价颂扬逝者,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更有人慨叹知音已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而预料自己不久于人世。至于第10 则同时记录下将逝者对生命终结的哀伤,更易令人伤感。
(1)王仲宣好驴鸣①。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注释】①王仲宣:王粲,字仲宣,魏国人,建安七子之一。
【译文】王仲宣生前喜欢听驴叫。到安葬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回头对往日同游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各人应该学一声驴叫来送他。”
于是去吊丧的客人都一一学了一声驴叫。(2)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①。
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未②。
自稽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③。今日视此虽近,递若山河④。”
【注释】①轺(yao)车:驾一匹马的轻便车。酒垆:酒店里放酒瓮的土台子,借41O指酒店。
②嵇叔夜:嵇康的字。阮嗣宗:阮籍的字。
预:参加。③羁绁(wie):束缚。
④邈(miao):远。【译文】王浚冲任尚书令时,穿着官服,坐着轻车,从黄公酒垆旁经过。
触景生情,他回头对后车的客人说:“我从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个酒店畅饮过。
竹林中的交游,我也跟在后面。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就被时势纠缠住了。”
今天看着这间酒店虽然很近,追怀往事,却像隔着山河一样遥远。” (3)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
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渤哭,宾客莫不垂涕。
哭毕,向灵床曰①:“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
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注释】①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译文】孙子荆倚仗自己有才能,很少推重并佩服别人,只是很尊敬王武子。
王武子去世,当时有名望的人都来吊丧。孙子荆后到,对着遗体痛哭,宾客都感动得流泪。
他哭完后,朝着灵床说:“你平时喜欢听我学驴叫,现在我为你学一学。”学得像真的声音,宾客们都笑了。
孙子荆抬起头说:“让你们这类人活着,却让这个人死了!” (4)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①。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②!”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简服其言,更为之恸。【注释】①“王戎”句:王戎丧儿,《晋书)的记载是王戎的堂弟王衍丧儿。
按:万子年十九卒,似不能说“孩抱中物”。②孩抱:孩提;婴儿。
【译文】王戎死了儿子万子,山简去探望他,王戎悲伤得受不了。山简说:“一个怀抱中的婴儿罢了,怎么能悲痛到这个地步!”王戎说:“圣人不动情,最下等的人谈不上有感情;感情最专注的,正是我们这一类人。”
山简很敬佩他的话,更加为他悲痛。(5)有人哭和长舆,曰:“峨峨若干丈松崩。”
①【注释】①哭:吊唁。峨峨:形容高、巍峨。
按:和峤(字长舆)很有风采,名声很大,庾■曾称赞说:“峤森森如千丈松。” 【译文】有人哭吊和长舆,说:“好像巍峨的千丈青松倒下来了。”
(6)卫洗马以永嘉六年丧,谢鲲哭之,感动路人民威和中,丞相王公教曰②:“卫洗马当改葬。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所瞻,可修薄祭,以敦旧好③。”
【注释】①“卫洗马”句:卫阶到豫章(首府是南昌)时,王敦的长史谢鲲很敬重他;卫玠后来也葬于南昌。参看《容止》第16、19 则注①。
②咸和:晋成帝的年号。咸和中,卫玠改葬江宁。
教:诸侯王公的文告。③薄祭:菲薄的祭品,这里是对死者的谦词。
敦:深厚。旧好:旧情;故交。
【译文】太子洗马卫玠在永嘉六年去世,谢鲲去吊丧,哭声感动了路人。咸和年间,丞相王导发表文告说,“卫洗马今当改葬。
此君是风雅名流,受到国内的仰慕,大家应该整治薄祭,来加深我们对老朋友的怀念。” (7)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①。
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渤,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渤,遂不执孝子手而出②。【注释】①灵床:为死者虚设的坐卧之具。
②“遂不”句:吊丧临走时,礼节上应与主人握手,表示慰问。这里说不执孝子手,是说伤痛之极,以至于忘了礼数。
【译文】顾彦先平生喜欢弹琴,当他死后。家人。
总是把琴放在灵座上。张季鹰去吊丧,非常悲痛,便径直坐在灵座上弹琴,弹完了几曲,抚摩着琴说:“顾彦先还能再欣赏这个吗?”于是又哭得非常伤心,竟没有握孝子的手就出去了。
(8)庾亮儿遭苏峻难遇害①。诸葛道明女为咦儿妇,既寡,将改适,与亮书及之。
亮答曰:“贤女尚少,故其宜也。感念亡儿,若在初没。”
【注释】①“庾亮”句:苏峻起兵叛乱后,庚亮的儿子庚会被杀。见《方正》第25 则。
【译文】庾亮的儿子庚会在苏峻的叛乱中被杀。诸葛道明的女儿是庾会的妻子,守寡后,将要改嫁,诸葛道明写信给庚亮谈到这件事。
庾亮。
3.人琴俱亡的古文及意思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4.古文问题 人琴俱亡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人琴俱亡》无疑是一篇体现该书语言特点的代表作品。
而正因为作品言简意丰,给我们准确理解文句含义、正确认识人物形象、正确把握文章主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该篇作品的理解和分析,配套教参上的一些观点实在不敢苟同,我校师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
现将我校部分师生对该作品的一些与《教参》观点相左的理解和思考整理如下,以就正于各位专家、同行。 一、子猷为何开始时“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恸绝良久”? 《教参》说,“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译句时,也将“语时了不悲”译为“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我们认为,亲人先走一步,活着的家人亲友,即使第二天即将命赴黄泉者,也定将为之而哀痛无比。
王子猷根本不可能有《教参》所述的想法。如果王子猷果真有此想法,那么后来他为何又“恸绝良久”?显然不能自圆其说。
其实,“语时了不悲”应该理解为“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而不应理解为“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估计到弟弟已经先他而去了,王子猷的心里肯定是十分悲痛的,“完全不悲伤”是不可能的,只是当时并没有在脸上显露出来而已,这说明了王子猷性格坚毅、刚强的一面。
推测弟弟已死,但并没有亲眼见到证实,按照常理,也是不该哭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强的男人来说。所以一路上“都不哭”,也是十分正常的。
到亲眼见到子敬真的死了,“恸绝良久”——子猷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痛哭失声,悲恸欲绝。 前段的“了不悲”、“都不哭”与后段的“恸绝良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刚强的男人悲伤至此,兄弟之间的感情该有何等之深,不言自明。
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才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前后一致、不自相矛盾的。也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能领略到作者在区区几十字之内,将文章作得如此对比鲜明、抑扬有致、波澜起伏的精妙笔法。
二、王子猷为何“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王子猷弹琴的目的,并非为试琴的好坏。兄弟俩相知相亲,王子猷深知琴为弟最爱,所以在以琴祭弟之前,用弟之爱琴为弟弹上最后一曲,为弟送行,以慰亡灵。
兄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弟作最后的告别,《教参》无只字点及。 如何送别、悼念子敬,子猷在“索舆奔丧”之前就主意已定,所以“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没有丝毫犹豫和考虑,没有其它的过渡与枝节,一进门便直奔主题。
三、为何“弦既不调”? 我们罗列出了“弦既不调”的几种可能: 1、琴已破,不能弹了。 2、琴弦未校好,弹不成了。
3、琴是好的,子猷因过度悲痛,弹到后来弹不去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琴是子敬心爱之物,陪伴他的不可能是一张破琴;即使琴弦未校好,弹之前调校一下就无问题。
讨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人如过度悲痛,便话不成句,歌不成曲,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子猷欲弹琴一曲以送弟,可是因自己病重,更因心情十分悲痛,弹到后来,曲不入调,琴不成声——“弦既不调”。
非琴不调也,实人不调也。兄为弟痛,兄弟情深,“不调”两字是最好的注脚。
《教参》将“弦既不调”译为“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将琴弦“不调”的原因归诸琴,而非人,可以说是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对此句对全篇主题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其实此句应译为“弹到后来,子猷的琴声渐渐不协调了。”
四、子猷为何将琴掷地? 琴是子敬的心爱之物。人已亡,琴犹在。
子猷弹完送别之曲,将琴掷地的意图,就是让琴随亡人而去,继续追随陪伴已故主人。弹琴、掷琴,都是子猷悼念子敬的独特方式。
因为兄深知,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最合弟意;这两件事只有为兄的来办,才能尽兄对弟的一片情意。这也是子猷不顾重病在身,立即“索舆奔丧”的目的。
基于此,“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一句,应该译为“子敬啊子敬,你人既然已经死了,那么就让你心爱的琴也追随你而去吧。”《教参》将此句译为“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完全照字面直译,且无一句对此句的评析说明。这样的处理,一是没有点明子猷掷琴祭弟之意,二是没有表现子猷对弟的至真至诚之情。
作为作品题目的一个关键句,就这么简单粗浅的处理了,我们都有不同想法。 五、课后“探究与练习”第一题该如何答? 原题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对第一问,《教参》说,“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 我们认为:第一,既然曰“最”,就不应这么滥。
第二,“了不悲”、“都不哭”只起到与“恸绝良久”作鲜明对比的作用,其本身并不能表现兄弟情深,应该剔除。而“弦既不调”、“掷地”两语,前者表现了子猷痛失胞弟的十分哀痛之情,后者道明了子猷掷琴祭弟的悼念方式,皆应纳入。
对第二问,《教参》说,“不调”。
5.帮我翻一下这段文言文
费了近一个小时终於翻译完成,时间仓促,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还请雅正。
我进行了简要的分段,这样可能对阅读有些帮助。 我(第一人称,墓志作者)的妻子是河南姓元的女子[注:元氏之先人姓拓跋,到了北魏孝文帝时下诏改姓为元],字佛力,谥号为苹,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平文皇帝拓跋郁律之次子,338年-376年在位)的后裔。
尚舍奉御(官职)元延祚生子元平叔,官简州别驾,御赐太子宾客,元平叔生子元挹,官吏部尚书兼员外郎,佛力便是是元挹的长女(大女儿)。佛力行动有礼有节、举止温柔贤淑;对丈夫很是顺从贤惠,对长辈更是孝顺尊敬。
平日里料理家务,一有空闲便诵读诗书、练习书法绘画。佛力於开元庚辰三月初四日[注:开元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庚辰即公元740年]出生在内黄县(今属河北省),天宝丙申八月二十日[注:天宝同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天宝丙申即公元756年]与我在京兆府(长安)昭应县(今临潼)喜结良缘,大历丙辰九月二十日[注:大历为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大历丙辰即公元776年]癸时(这里需注意,用十二地支计时无癸时,如果用六十甲子计时则有,由於手中无成年历,不能推算出具体时间)病逝於功曹史衙(功曹为官职)东厅内,同年十一月初五日祖载(将安葬的时候,把棺木放在车上行祖祭礼)於太平坊的临时处所,第二天庚申日巽时葬於万年县义善乡(今江西境内)小陵园的祖坟东面直南三百六十多步的地方。
家有祖训说:绫罗绸缎、珠玉宝器都不能作为陪葬品,所以只随葬了一些陶器。哎,自从你与我结为夫妇以来,还不到二纪(古时十二年为一纪),你容貌品德都堪称楷模、言语举止是那么的安然美好。
我们还沉浸在美好的生活之中,哪知灾难忽然降临,本来是希望我们携手到老,永结同心,可偏偏半路上遇到这样的事情,使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半途告别。想到这些,我是难以言表啊。
你这一离去,自此便断绝了囗囗,我们的孩子还很小(绕床,言其尚小),你还是这样走了,没能留住你。况且大的女儿还未出嫁(适人,即出嫁也),小的孩子还未断奶。
更令人伤心的是,我们的小女儿今年才五岁,因为她乖巧聪颖,平日里你非常喜爱,经常教她读书识字,口口传授她《千字文》(启蒙读物,梁代周兴嗣撰)。她很是懂事,见我伤心也跟著流泪。
你这一走,我伤心欲绝,上天何以如此狠心将你从我身边夺走?我已至暮年,更加容易感伤。每当回家看到冷清的屋室,我是何等悲痛,你的衣物手饰,仍然像从你向前一样放置,很不忍心去看。
又因为我贫困潦倒,没有丰厚的物质支撑,你死后也没有一块像样的墓地,这是我终生的遗憾。岁月匆匆,等到我百年之后就和你同葬一穴,你丢下我先去了,这样的悲伤也只能在黄泉(玄泉,即指黄泉)下诉说。
我们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还很小(数月),取名叫做玉斧,由於太小,只能抱著他为你送葬。哎!你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尚在眼前,突然地离我而去,实在是太突然(如电)了。
但我知道,人生就是由无而来,中间只不过是些虚妄的东西,如今你也算回到了根本,我又有什么惊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