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重传翻译文言文(文言文《汶水》翻译)

    1.文言文《汶水》翻译

    《从征记》说:汶水发源于莱芜县,西南流;又说,流入莱芜谷后,道路两边山峦连绵一百多里,水道大都经过乱石累累的山涧。

    这一带盛产药草,遍地松柏,林莽茂密,断崖峭壁,遥相对望。有的地方,险峻的山峰挡住去路;有的地方,环绕的岩石隔绝深谷,山风吹动,枝梢鸣声响彻幽谷。

    攀登高峻的山峰,走入幽深的山谷,都令人心惊胆战,有时路绝崖断,比绳索引渡更加艰险。离出谷还有十多里,在一座孤峰下另有一处山谷,山谷里有清泉,泉上数丈处有两个石洞,能容人行走,进入洞口一丈多,洞内高约九尺,宽广四五丈,据说是古人穴居的地方,洞里还留有柴火做饭留下的黑烟痕迹。

    山谷中树木茂密,人迹罕至。但还能见到少许山田,留有引水灌溉的痕迹。

    2.李陵传的全文翻译

    “李广利大军溃败。”

    公元前九十九年,一条加急情报送到当时临时驻军在浚稽山(阿尔泰山)的李陵手中。李陵看着这条急报思索再三,抬起眼睛看看旁边的将军韩延年,慢慢的说道:“时候到了,该回去了。

    不管怎么说,我们的任务也算是完成了。” 他的声音里有一点疲倦。

    从聂壹伪反诱敌开始,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已经整整进行了三十五个念头。闪烁的将星们一一谢幕。

    更多的士兵战死边荒,没有留下名字。 卫青死了。

    由私生子出身的奴仆直到纵横大漠、天下无敌的名将,完美的指挥者卫青死时门庭冷落。或许皇帝只是在边关有事的时候才怀念起他,但士兵们却在冲锋的时候依然如同从前一样喊唱着卫将军的口号和歌谣。

    霍去病死了。和舅舅卫青一样,他也是个私生子。

    十八岁初次上阵,二十四岁就病死在长安。大概是因为六年前他就把一切武将的荣誉和胜利都拿到手了。

    李陵的祖父李广死了。从军五十余年、被武帝认为如果生在高祖年间,拿万户侯不在话下的李广直到悲愤自杀都没有得到任何爵位。

    军队指挥权就这么接力棒一样落到了李广利的手里。李广利给卫、霍都是裙带官,但才能相去何止宵壤。

    李陵恍惚间记得自己在初次知道李广利成为武帝新宠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心情。

    李、卫两族是有世仇的,二十年前,李陵的祖父李广随同卫青出征,一同前去的还有一个被削爵的公孙敖。卫青和公孙敖是过命的交情:当年卫家还不得势的时候前皇后陈阿娇因为卫子夫的关系妒心难抑,派人绑架了卫青要杀掉出气,公孙敖得到消息,带了几个朋友冲入禁宫把卫青救了出来。

    有了这层关系,卫青当然急于让公孙敖立战功,于是把公孙敖调入自己军中,又把李广和赵食其归为东路军,结果东路军迷路,毫无战功,李广自尽。李陵的三叔李敢悲怒之下,怀刃求见,刺伤了卫青。

    两年后,霍去病替自己的舅舅出气,在甘泉宫围猎时暗箭射杀了李敢。 李广其他两个儿子早死,至此,李陵的父辈全部死光了,家族的男丁只剩他和堂弟李禹,还有个妹妹不知道做着太子的第多少个姬妾。

    李氏与卫氏仇深似海,按理说军权终于出了卫氏应该高兴才是,但为国家计,李陵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李广利带兵以来,败绩连连,纵使小胜也必劳师动众、死伤惨重。

    因此,几个月前武帝下旨让李陵随同李广利一同出征时,李陵坚决不干,只愿意自领一军和李广利分别出击,旨在分散匈奴的兵力。武帝刘彻大怒,说:“我这里没有马给你!”李陵再三谢罪,表示愿意不要马匹,带领自己手下的五千步兵东出居延。

    武帝这才允诺,又命令伏波将军、强弩都尉路博德作为后援。 实际上这个作战计划相当愚蠢,全局胜败全看孤军深入的李广利能不能侥幸胜利。

    而李广利之所以能够率败率战,一方面是武帝信任,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汉朝相比于世界实在是过于强大,无论军事还是经济。就算李广利失败顶多也就是皇帝不爽,对国家根基没什么影响。

    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对自耕农民族的战斗总是有优势的,但汉朝例外。强大的经济储备、先进的冶铁技术、辉煌的军事思想和汉族从春秋战国传承下来的剽悍民风让士兵的单兵战斗力远胜当时任何一个国家,稍后将领陈汤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前线生涯得出了一个结论:抛掉一切不管,单兵对打的情况下,一个汉人士兵大概与三到无个匈奴兵旗鼓相当:“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

    今闻颇得汉巧,犹三而当一。” 但是在这种极优势下,毫无将才的裙带将军李广利还是失败了。

    幸亏后来西汉屈指可数的名将赵充国当时在他手下做下级军官(假司马),带领百人血战突围,才救了他一条性命。 因此,失去了战略目标的李陵部队只能选择撤退。

    李陵在被拆掉的营帐前看着远近的荒漠、丘陵还有地上坚韧生长的草,这里和南方风景截然不同。他旁边是列镇的五千步兵。

    韩延年凑上一步,悄声说道:“大军就要开拔了,是不是说点什么?” 李陵面色如常的摇摇头,上马。五千悄无声息的跟着他向南方行军,一路上只有兵器盔甲的撞击声和急促的脚步声。

    李陵并非什么也不想说,他只有一句话想告诉士兵:我们回家去。但他不能那么说。

    区区五千人,深入敌境千余里,孤立无援,或许从一开始起李陵的心里就是绝望的。 第一仗很快就来临了。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没有任何征兆,匈奴单于且瑅候亲自带领的三万精锐骑兵突然出现在南归的去路上,李陵当机立断,立刻把辎重车摆成阵,命令士兵们列队出击。前排的士兵手持长戟巨盾,后排的士兵拉开弓弩。

    “听到鼓声就放箭,听到锣声就停止。”得到命令的士兵们严阵以待,而轻视这支小小部队的匈奴铁骑已经山崩一样开始了突击最后的冲刺,前队的汉军士兵几乎已经可以看得到匈奴人的脸孔。

    就在这一刹那间,李陵亲自击鼓,急雨一般的箭阵瞬间吞没了匈奴部队的第一线,接着第二队,第三队。单于目瞪口呆的看着自己部下的精锐部队好像草垛一样纷纷一头摔倒在战场上,还没有回过神来,锣声响起,然后又是鼓声,箭停了。

    前列的汉军士兵已经齐声高唱着他听不懂的歌曲,挺起长戟冲进了战场。 单于转身就跑。

    他的三万精骑转瞬间崩溃了。汉军。

    文言文,翻译,李重传

    3.文言文《旧唐书·乌重胤转》翻译

    《旧唐书·乌重胤传》原文:

    乌重胤,潞州牙将也。元和中,王承宗叛,王师加讨。潞帅卢从史虽出军,而密与贼通。时神策行营吐突承璀与从史军相近,承璀与重胤谋,缚从史于帐下。是日,重胤戒严,潞军无敢动者。宪宗赏其功,授潞府左司马,迁怀州刺史,兼充河阳三城节度使。会讨淮、蔡,用重胤压境,仍割汝州隶河阳。自王师讨淮西三年,重胤与李光颜掎角相应,大小百余战,以至元济诛。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转司空。蔡将有李端者,过溵河降重胤。其妻为贼束缚于树,脔食至死,将绝,犹呼其夫曰:”善事乌仆射”。其得人心如此。

    元和十三年,代郑权为横海军节度使。既至镇,上言曰:”臣以河朔能拒朝命者,其大略可见。盖刺史失其职,反使镇将领兵事。若刺史各得职分又有镇兵则节将虽有禄山思明之奸岂能据一州为叛哉?所以河朔六十年能拒朝命者,只以夺刺史、县令之职,自作威福故也。臣所管德、棣、景三州,已举公牒,各还刺史职事讫,应在州兵,并令刺史收管。又景州本是弓高县,请却废为县,归化县本是草市,请废县依旧属德州”.诏并从之。由是法制修立,各归名分。

    及屯军深州,重胤以朝廷制置失宜,贼方凭凌,未可轻进,观望累月。穆宗急于诛叛,遂以杜叔良代之,以重胤检校司徒,兼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召至京师,复以本官为天平军节度、郓曹濮等州观察等使。李同捷据沧州,请袭父位,朝廷不从。议者虑狡童拒命,欲以重臣代。乃移镇兖海,加太子太师、平章事,俾兼领沧景节度,仍旧割齐州隶之,盖望不劳师而底定。制出旬日,重胤卒,赠太尉。

    重胤出自行间,及为长帅,赤心奉上。能与下同甘苦,所至立功,未尝矜伐。而善待宾寮,礼分同至,当时名士,咸愿依之。身殁之日,军士二十余人,皆割股肉以为祭酹,虽古之名将,无以加焉。

    翻译:

    乌重胤,是潞州的牙将。元和年间,王承宗反叛朝廷,朝廷派军队加以讨伐。潞州节度使卢从史虽然已经出兵,但暗中与王承宗互通消息。当时神策军行营吐突承璀与卢从史的军队相近,他与乌重胤谋划到卢从史的营帐抓捕他。这天,乌重胤全军戒严,潞州军队没有敢轻举妄动的。唐宪宗嘉奖乌重胤的功劳,封他为潞州府左司马,升任怀州刺史,兼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后来恰逢讨伐淮州、蔡州,朝廷命令乌重胤逼近叛军边境,又将汝州划归给河阳。自从朝廷军队征讨淮西开始的三年间,乌重胤与李光颜互为犄角,互相配合,经过大小一百多次战斗,最终吴元济被杀。乌重胤因功加封检校尚书右仆射,接着转任检校司空。蔡州将领有一个叫李端的,渡过溵河投降乌重胤。他的妻子被叛贼抓住绑到树上,将她的肉切成小块一块一块地吃掉,一直到死,在将要断气时,还高喊她丈夫道:“好好侍奉乌仆射!”乌重胤得人心就像这样。

    元和13年,乌重胤代替郑权任横海军节度使。他已经到节镇后上书给皇帝说:“我认为河朔能抗拒朝廷命令,其中原因大概可以知道,这就是刺史失掉职权,反使节度使掌管兵权。如果刺史各自守其职分,又有节镇的兵权,那么节帅即使有安禄山史思明之类的奸人,怎敢占据一州而叛乱呢?河朔60年来之所以抗拒朝廷命令,只是因为剥夺了刺史、县令的职权,而节帅自己作威作福的缘故。我所管辖的德、棣、景三周,已下发公文归还各刺史的职权,应当在各州的士卒,全部交给刺史收管。另外景州本来是弓高县,请废州为县。归化县本来是集镇,请废除归化县依旧隶属德州”。皇帝下诏全部听从。从此法律制度修缮建理,各自守着自己的名位和身份 。

    等到驻军深州,乌重胤认为朝廷处置失当,由于贼军正在逼近,不敢轻易进取,所以观望了几个月。穆宗急于谋杀叛贼,于是用杜叔良代替乌重胤,让乌重胤任检校司徒,兼兴元尹,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后来将他召到京城。又以本官任天平军节度使和郓、曹、濮等州观察等使。李同捷占据沧州,请求继承父亲职位。朝廷不允许。议论者认为李同杰抗拒王命,想要用重臣去代替。于是乌重胤被改任兖海,加授太子太师、平章事。并且兼任沧景节度使。依旧划分齐州隶属沧景。朝廷这样做大概是希望不劳驾官军而达到平定叛贼的目的。制诏发出的第十天,乌重胤去世了,追赠太尉。

    乌重胤出身行伍,等到做了长官统率,又忠心侍奉皇上,能够和士兵同甘共苦,所到之处都立下战功,但不曾自我夸耀过。而且善待宾客僚属,礼节也一样周到,当时的名士都情愿依附他。他去世那天,有二十多名将士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来作为祭奠,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没有超过他的。

    李重传翻译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