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国之道的文言文翻译(节用裕民译文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1.节用裕民译文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译文] 使国家富足的途径: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并妥善贮藏那多余的粮食财物。
节约费用依靠礼制,使民众富裕依靠政策。推行节约费用的制度,所以粮食财物会有盈余;实行使民众富裕的政策,所以民众会富裕起来。
民众富裕了,那么农田就会被多施肥并且得到精心的耕作;农田被多施肥并且得到精心耕作,那么生产出来的谷物就会增长上百倍。 国君按照法律规定向他们收税,而臣民按照礼制规定节约地使用它们。
这样,余粮就会堆积如山,即使时常被烧掉,也还是多得没有地方贮藏它们。那君子哪里还用担心没有余粮呢?所以,懂得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就一定会享有仁爱、正义、圣明、善良的名声,而且还会拥有丰富得像山陵一样的积蓄。
这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由于贯彻了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的方针。不懂得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那么民众就会贫困;民众贫困了,那么农田就会贫瘠而且荒芜;农田贫瘠而且荒芜,那么生产出来的谷物就还达不到正常收成的一半。
这样,国君即使热衷于索取侵占掠夺,仍将得到很少;如果有时还没有按照礼制规定节约地使用它们,那就一定会有贪婪搜刮的名声,而且还会有粮仓空空穷困贫乏的实际后果。 这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因为不懂得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的办法。
2.翻译<<荀子 富国>>
使国家富裕的方法,是节约开支,使百姓富裕,还要妥善储藏剩余的物资。
节约开支要按照礼法,使百姓富裕要实行政策。开支节约了,物资就多余,百姓富裕了,就人人丰衣足食。
百姓丰衣足食,土地就肥沃而整治得好,土地肥沃而整治得好,收成就会增加百倍。国君按照法令去征收,臣下百姓按照礼法节约开支,那末,多余的粮食可以堆积如山,过些时候还可以烧掉一部分,不这样就没有地方能储藏它。
到这种时候,国君还要愁没有剩余吗!所以,懂得节约开支和使百姓富裕的国君,一定会有仁义圣声的好名声,并且还有堆积如山一样的财富了。这没有别的原因,都来之于节约开支、使百姓富裕。
不懂得节约开支、使百姓富裕,那百姓就会贫穷,百姓贫穷,土地就贫瘠又荒芜,土地贫瘠荒芜,粮食产量就及不了正常的半数。国君虽然拼命搜夺,得到的还是极少。
再不按规定节约开支,那末国君只会落得个贪利搜刮的恶名,又有了个空虚贫乏的实际。这没有别的原因,不懂得节约开支,使百姓富裕啊。
《康诰》说:“天广大地覆盖万物,顺天道行事就使你富裕。”就是这个意思。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
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
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
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
此之谓也。 礼,就是贵贱有等级,长幼有差别,财产多少与地位高低都能适应。
……。才能一定要适应官位,官位一定要适应俸禄,俸禄一定要适应享用。
从士一级以上的人,必须用礼乐去节制他们;平民百姓,一定要用法律去管制他们。建立国家要弄清耕地数字,养育百姓要计算产量多少,摊派徭役要估计劳力人数。
要使百姓负担得了徭役,国家的设施能产生出利益,生出的利益足够养活百姓,使他们穿衣吃饭各项开支出入相抵,还要按时储藏剩余的物资,这叫做符台法度。从天子到平民,不论事情大小多少,都从这条路子去推求。
所以说:“朝廷上没有一个侥幸的官,百姓中没有一个侥幸的人”。就是这个意思。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必时藏余,谓之称数。
故自天子通于庶人,事无大小多少,由是推之。故曰:“朝无幸位,民无幸生。”
此之谓也。 减轻农业税收,减少关卡集市的税率,削减行商人数,少征调劳役,不耽误农时,这样国家就会富裕了。
这叫做用政策来保证百姓富裕。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
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放弃了大事去养育百姓,安抚他们,软化他们,冬天给他们吃稠粥,夏天给他们吃瓜果麦粥,用来盗取暂时的好名声,这是蒙混一时的办法。
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好民的赞扬,但决不是长久之计,事业一定办不成,成效一定不建立,这是邪道的治国方法。还有一种是:尽力抓紧时间使用民力,好大喜功,不顾名声变坏,安于丧失民心,事业是有进展,但百姓怀恨在心,这是又一个极端。
结果是名声败坏,反而没有成效。所以,放弃大事去追求名声,不行;只追求成效而忘记了百姓,也不行:都是邪道。
垂事养民,拊循之,睨呕之,冬日则为之饘粥,夏日则与之瓜麮,以偷取少顷之誉焉,是偷道也。可以少顷得好民之誉,然而非长久之道也,事必不就,功必不立,是奸治也。
傮然要时务民,进事长功,轻非誉而恬失民,事进矣而百姓疾之,是又偷偏者也。徙坏堕落,必反无功。
故垂事养誉,不可;以遂功而忘民,亦不可:皆奸道也。 古人的做法就不是这样。
他们使百姓在夏天不中暑,冬天不挨冻,紧急的工作不伤人力,不紧急的工作不误农时,事业可以成功,功业可以建立,上下都能富裕,百姓都爱戴国君,人民归附他如水流大海,亲近他如心悦自己的父母,乐于为国君献出生命。这没有别的原因,这是国君能忠信、调和、公平的结果。
所以统领国家,治理百姓的,要赶上时间完成功业,那末使百姓劳逸调剂,比紧赶更能迅速见效。忠信和公平,比表彰赏赐还令人高兴。
一定要先做到自己端正,然后慢慢地要求别人也这样。这样,比用刑罚更有威信。
忠信、调和、公平三种德行,国君能诚心去做,那下面就会马上响应,就是不想收到显著的效果,那可能吗!《书经》说:“圣君令人心服,使百姓勤勉,心里顺从,行动快速。”就是这个意思。
故古人为之不然:使民夏不宛喝,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事成功立,上下俱富;而百姓皆爱其上,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他故焉,忠信、调和、均。
3.翻译一段古文 出自 《孙膑兵法》
[原文]
孙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
战不足,将兵,幸也。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 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译文]
孙膑说:“智谋不足的人统兵,只不过是自傲。勇气不足的人统兵,只能自己为自己宽心。不懂兵法,又没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人统兵,那就只能靠 侥幸了。若要保证一个万乘大国的安宁,扩大万乘大国的统辖范围,保全万 乘大国百姓的生命安全,那就只能依靠懂得用兵规律的人了。所谓懂得用兵 规律的人,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国内深得民心。对外要熟知敌情, 布阵要懂得八种兵阵的要领,预见到必胜而出战,没有胜利的把握则避免出 战。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足当重任的将领。”
4.求《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中的文言翻译
你这个比较长啊~原文不大好找,我估计只找到了一部分的原文,你看还缺了哪里吧
太元7年,冬天的十月。秦王苻坚和大臣们在太极殿进行朝会,一起商议(苻坚)说:“自从我继承了祖业,过去三十多年了,四方都渐渐安定,只有东南方的那个小地方,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现在大概的估算我的士兵,可以得到九十七万人,我想以自己为统帅去征讨他们,怎么样?”秘书监朱肜说:“陛下行驶的是上天的惩罚,必然是有征无战。晋国的君主如果不将玉玺悬挂在城门的上面,肯定会逃跑往海上客死他乡。陛下收复中国的土地人民,让他们恢复耕织,然后回御驾东巡,将成功告慰岱宗,这是千年才有的时机啊。”苻坚高兴的说:“这就是我的愿望啊。”尚书左仆射权翼说:“过去商纣王无道,但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在朝,周武王尚且因此回师,不予讨伐。如今晋朝虽然衰微软弱,但还没有大的罪恶,谢安、桓冲又都是长江一带才识卓越的人才,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我来看,不可图谋!”苻坚沉默了许久,说:“诸君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太子左卫率石越说:“今年岁镇守斗(这句是真不懂应该是天文方面忽悠的话),福德都在吴(江南)那一边,攻打他们必然有上天的灾祸(估计是血吸虫病),而且他们拥有长江的天险,人民都愿意跟随他为他所用。实在是不可以攻打他们啊。”苻坚说:“昔日周武王攻打纣王,违背岁命和卜卦,天理不顺,如果武王不攻打的话,江山是否易主还不知道呢。吴王夫差和孙浩(一个是战国时期一个是三国时期的)都仗着有江湖的保卫,任然不能免于灭亡。现在凭借我的人马之多,将马鞭丢进长江,足够使它断流,又有什么天险让他去依仗的呢!”太子左卫率石越回答说:“被灭亡的三个君主都是荒淫无度的无道之君,因此敌人打败他们,比从地上捡起东西来还要容易,现在的晋国虽然没有德行(这个估计是贴金的话),但还没有大的罪行,希望陛下暂时按兵不动,积累粮谷,来准备对付他们的挑衅。”就这样群臣们各自诉说自己的观点,很长时间不能决定下来。苻坚说:“这就是所谓的在道路边建造房屋,多久都不能造起来(这个是个典故)。我应该由自己来决断。”
众大臣都出去了,只留下了阳平公苻融。苻坚对他说:“自古决定大事的人,只不过一两个大臣而已。现在众说纷纭,只会白白扰乱人心,我打算与你一同决定此事。”苻融于是对苻坚说:“现在攻打晋朝有三个不利因素:天理不顺,这是其一;晋国自身没有灾祸,这是其二;我军征战频繁,士兵都已疲惫不堪,百姓也都心怀畏敌之心,这是其三。群臣当中说晋朝讨伐不得的人,全都是忠臣,但愿陛下能够听从他们的意见。”苻坚听罢脸色一变说:“你也是这样,我还能把希望寄托在谁身上呢!我有百万强兵,财物兵器堆积如山;我虽然不是什么完美的国君,但也并非昏庸之辈。乘着捷报频传的时机,前去攻打垂死挣扎的国家,为何还要担心不能攻克呢?怎能再留下这些残敌,让他们久而久之成为国家的忧患呢!”苻融哭泣着说:“晋朝不可以消灭,这是很显然的事情。现在却要大举出动疲劳的军队,恐怕不会取得万无一失的成功。何况我所担忧的,还不止这些。陛下宠信供养鲜卑人、羌人、羯人,使们遍布京师,这些人都对我国有着深仇大恨。如果只留下太子和数万弱兵守卫京师,我担心会有不测变故在我们的心腹地区发生,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这只是我的愚钝见解,果真不值得采纳,那么王猛却是一时豪杰,陛下曾经时常把他比作诸葛亮,为何惟独不铭记他的临终遗言呢!”苻坚却仍然不听。一时间向苻坚进谏的大臣甚众,苻坚坚持说道:“凭借我们的实力攻打晋朝,权衡双方的强弱之势,犹如疾风扫秋叶一样,然而朝廷内外却都说不能攻打,这的确很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这个就是我找到的部分自己翻译的,遗漏了什么可以在问我。
5.文言文翻译
孙叔敖做了楚国的宰相,全都城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
自己富贵了却对人傲慢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孙叔敖回答说:“您说的很对,我一定会牢牢记住它们!” 字词: 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国:指都城。
吊:吊唁。 衣粗衣:穿着麻制的丧衣。
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心益小:意思是处事越要小心谨慎。益,更。
全文重点字词: 孙叔敖为(做,担任)楚令尹,一(全)国吏民(官员和百姓)皆来贺。有一老父(老人),衣(做动词,穿)粗衣,冠(做动词,戴帽子)白冠,后来吊(原意为“慰问”,这里是“吊唁”的意思)。
孙叔敖正衣冠而(表承接)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助词,无意)不肖(不贤能),使臣受吏民之(助词的)垢(责骂),人尽(都)来贺,子独后吊,岂(表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有说(说法)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表转折)骄人(对人傲慢)者民去(离开、抛弃)之,位已高而擅权(擅自用权)者君恶(讨厌)之,禄已厚(优厚)而不知足者患(祸患)处(隐伏)之。”
孙叔敖再(两次)拜曰:“敬受命,愿(希望)闻余教(教导)。”父曰:“位已高意益(更加)下,官益大而心益小(处事越要小心谨慎),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足够)以(用来)治楚矣!” 孙叔敖采纳了老者哪三条谏言? 原文回答:1 位已高而意益下 2 官益大而心益小 3 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概括回答:1地位高了而心志更要谦卑 2 官职大了而心思更要谨慎小心 3 俸禄优厚了而更要慎重,不敢索取。 文中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①他是一个能虚心求教的人。
②身居高位而能严格要求自己,能正确而清醒地把握自己。 ③时刻为百姓着想,为国家利益着想的人。
“老父”在服饰、行动上与“一国吏民”有什么不同? 他穿白衣戴白帽,“一国吏民”都来祝贺他,而“老父”却告诫他。 补充一则与“纳言”有关的事例 示例: 1、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2、刘邦善纳张良良言,战胜了项羽,一统天下。
3、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选自《说苑·敬慎》。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却有一位老人来吊丧,而孙叔敖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彬彬有礼。
这里写了两个奇特的人物:一个是普通百姓,对新任令尹胆敢冲撞冒颜,且“出言不逊”;一个是朝廷高官,面对小民百姓的“无礼”,却能以礼待之,虚心纳言受教。这两个奇特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
自然,“趣”之旨,在于突出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正因为如此,孙叔敖为楚相,很有政绩。
孙叔敖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也还可借鉴。作者想告诉我们:为官应该谦逊尽职,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一国吏民皆来贺 ( ) ②后来吊 ( ) ③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 ( ) ④位已高而意益下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3.上文“衣粗衣”中,前一个“衣”作动词,释为“穿”,后一个“衣”作名词,释为“衣服”。请找出上文中用法与此相似的词句。
【参考答案】 二、1.①全。②吊唁。
③使……端正。④越,更加。
2.自己当了大官,而对人傲慢,百姓就会离弃他;职位高,而擅弄职权,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而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3.冠白冠。
6.文言文翻译[急]
曹彰,字子文,沛国谯县人,为曹操与卞氏所生次子,其须鬓呈黄色。
自小善于射箭御马,臂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搏斗,从不畏避险阻。年轻时便曾经多次从军征伐,志气慷慨激昂。
曹操见此,常教训他说:「你这孩子就是不想读书,不慕圣道,而只喜欢骑马击剑;这能成为匹夫而已,又何足为贵呢!」于是便督促曹彰去学习《诗经》、《书经》,曹彰十分不服,便向左右诉说:「大丈夫应该好像卫青、霍去病(皆为西汉名将),带领十万军队驰骋沙漠,驱除戎狄,立大功、建封号,又岂可以只在这里作博士呢?」曹操曾问众儿子喜欢做甚么,命他们各言其志。曹彰便说:「我喜欢做将军。
」曹操问:「做将军要怎样?」曹彰答道:「要披坚执锐,遇到危难时挺身而起,不犹豫回顾,身先士卒;而且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曹操听罢大笑。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 夏四月,代北乌桓无(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引军往讨。
临出发之际,曹操训诫曹彰道:「我与你,居家时虽为父子,受命时却为君臣,如今凡事须按照王法来行事,你千万要警戒!」叮嘱过后,曹彰起军北征,军队开入涿郡边界,突然遇上约数千骑乌桓叛军。当时曹彰军兵马未集,只有步卒千人左右,马匹也只有数百匹。
于是曹彰用田豫之计,坚守要隙,力抗敌军,胡骑攻不下曹彰,便向后退散。曹彰见状,出营追之,亲身搏战,举箭射向胡骑,应弦而倒者相继不绝。
战过半日,曹彰铠中数箭,但气概更加猛厉,更乘胜往北追逐,穷追猛打,直至桑干,离开代郡二百余里之遥。其时军中长史、诸将皆认为军队刚涉远地,兵马疲顿,而且此行又已受节度(军事上的调度限制),命我等不得过代郡而更往北征,所以现在实不可深进,免得做出既违令又轻敌的行为。
曹彰便道:「带领军队出征,只要是有利我军的事便要做,说甚么节度呢?胡军出走未远,我们追而讨之,必能大破他们。如果因为遵从军令而放纵敌人,也不是良将所为。
」于是出阵上马,号令军中:「有谁留后不出,斩。」举军追击,一日一夜便与乌桓叛军相遇,曹彰奋进击讨,果然大破敌军,斩首及生擒者累以千数。
曹彰乃以比平常情况双倍的赏赐犒赏将士,将士无不喜悦。当时鲜卑轲比能带领数万骑从旁观望两军强弱,看见曹彰力战,而所攻者皆破,于是向魏军请服。
北方势力悉数平定。其时曹操身在长安,召曹彰前去相见。
曹彰从代北回来,经过邺城,太子曹丕向曹彰说:「卿刚刚得大功,如今往西诣见君上,最好不要矜功自伐,而该以常常自觉做得不足够的态度去应对。」结果曹彰了到长安,如太子所言,归功于属下诸将。
曹操大喜,用手捋着曹彰的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 秋九月,曹操其时在汉中与蜀军鏖战,而刘备栖军于山头之上,命刘封下山挑战。曹操便骂:「你这个卖草鞋的小子,竟然派你的义子领兵来抵抗我,啊!看我叫我(亲生)的黄须儿来,让他击败你的义子。
」于是下令召曹彰助战。曹彰于是日夜倍道兼进,然而西到长安之时曹操已经从汉中回来。
曹操东还后,以曹彰行越骑将军,留守长安。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 魏文帝黄初元年: 曹操到洛阳后,得了重病,使驿马往召曹彰,但曹彰未至,而曹操已经逝世了。
曹丕即王位,曹彰与其它诸侯均向国归顺。文帝诏曰:「先王(指曹操)所行之道,是任用有功勋之员,亲近所亲的人,并为我带来母弟,开国承家,所以能够建树藩国以屏护大宗族人,守御外侮,折冲厌难。
鄢陵侯曹彰之前受命北伐,平定北方之境,其功业可谓茂盛。现增邑五千,并前共计万户。
」魏文帝黄初二年: 曹彰进爵为公。 魏文帝黄初三年: 曹彰被封为任城王。
魏文帝黄初四年: 曹彰进京朝觐,其间得急病,暴毙于府邸中。追谥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