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为什么使用文言文(台湾的字为什么要写繁体字?)
1.台湾的字为什么要写繁体字?
中华先民创造汉字时的目的 与 之后不同的延续者们各自的目的 不尽相同。
在商朝,创造一个汉字——一个单字——一个单字体系,是对该字对应的该事物的笔道总结、表现。在商朝,每创造一个汉字,就是取得了一项科研成果。
这里所说的创造,仅指甲骨文时期。随后的周秦汉至今,汉字的创造内涵、科研内涵在迅猛递减。
有一些汉字的简化字,根本不是“对该字对应的该事物的笔道总结、表现”,用随意性,替代科学性。 最早的甲骨文单字及其体系, 对应的是 自然界 社会 思维。
(见《甲骨文哲学初探》一书) 人类相形文字发展至今, 很多甲骨文仍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用摄象机、照相机 就能拍摄到甲骨文。
由此, 我们感受到创造甲骨文的中华祖先的伟大——预见人类始终要应用甲骨文中的形象、抽象等哲学、逻辑学规律。 台湾的字为什么要写繁体字? 可能他们逐渐认识到了什么。
2.简体中文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为什么台湾是用繁体中文,而大陆使
简化字是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汉字简化而产生的字体。
由此亦产生了繁体字的对称,意指该字在简化前的写法。同一汉字,简化字比繁体字笔画为少。
简化字在现今中国大陆地区为规范汉字的一种。不过,传统汉字中也有很多汉字并没有被简化,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些汉字叫作传承字,既不属于繁体字,也不属于简化字。对于汉字简化,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
近年来对于汉字简化的反思和争论开始升温。赞同汉字简化的人认为:1。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 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2。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
3。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4。中国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
5。大部分受简化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
6。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文字大小有限,简化汉字因笔画较简单,显示较清楚。
反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1。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
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来,一直有声音鼓吹废除汉字,改以拉丁字母-这是中共推动简体字背后的意识形态。
作为世上最后一种活的表意文字系统,简体字是消灭一种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个步骤。2。
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陆地区在世界的地位日渐重要,故随之采用简体,所谓大势所趋,追究其根源,仍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政治力。
3。简化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
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4。
汉字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化。像“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写作“又”,可见繁化的过程亦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
这主要是为了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并非用政治力去强行改造。 而自楷书大致定型至今,时间已接近两千年。
把“简化”说成是汉字的主要发展途径,是粗疏和太“想当然”的。5。
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6。
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都造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7。
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和/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8。
在电脑处理汉字中,不论繁体还是简体,输入速度均相若。 并不见得简体字较有效率。
但简化字一字兼代数字的设计,增加了用电脑转换时的难度,使转换结果不太理想。9。
简化字与扫除文盲没有直接关系,在香港、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内地,可见扫盲工作重点在教育的资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简化字。 10。
以形声方法创制出来的简体字,未必能兼照各种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难以理解这些简化字。如“舰”字以“监”作声旁,兼顾古音系统和各地许多方言,简化字写作“舰”,以“见”作声旁,只照顾了普通话,切断了声旁与方言和古音的关系。
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谐声系统时,简化汉字往往不可信。11。
即使在大陆,也无法完全废了正体字。不只因为古籍、文言等需要,还有更多被刻在古迹或建筑物上的汉字,皆无法取代。
由于正体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则否(因正体字在字义上可完全包容简体字),因此,简体字的出现造成了汉字的累赘,大量增加汉字字数,对学习造成负担。 12。
港澳回归多年仍继续使用繁体字,也说明了简繁之争的一些现实问题。13。
人们在屏幕阅读汉字时,毋须每笔都仔细看清,看到轮廓已能辨别。不论繁简,汉字的显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见得简化字有特别优势。
相反,因简化字产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环境里的辨认难度。14。
科技可以改进,应发展合适科技来配合汉字的需求,而非强行削足就履。
3.为什么台湾人都学习繁体中文呢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
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
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
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 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
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 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汉字简化方案》确定的简化字,所以台湾根本不可能使用我们的简化字标准。 。
4.为什么台湾的文言文教学比重比白话文要高
其实应该说是你们的减少了我记得我考大学的时候 整个国文考题50提只有不到5题是白话文而且不能说是繁体字 官方说法应该说是正体 先有正才有简 说繁体就好像是多加上去的笔画 是错的。
因为大陆采用简体字所以六书和文言本身就不好教了(最终还是要回到正体字)因为大陆少了200字体 又有很多字体是共用 而文言文本身 一个字就是一种意思(例如 忧郁跟浓郁 这两的字在台湾就是独立字 分别两种意思 即便不用整句 或是前后文 看一字即知道涵义 但是大陆这两字共用后 去掉忧郁的郁 通用成浓郁的郁 所以通照文言文意思完全不通。..在正体字文中就是写错字的意思。
.)因为不好教 所以大陆与台湾的注重地方不同大陆可能注重的是年代整篇文体架构 台湾注重在单一字的文字结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