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高中文言文名家名篇精读精练答案答案啊)
1.高中文言文名家名篇精读精练答案答案啊
(一)于公平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
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其姑告邻人之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
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
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
”及子,封为西平侯。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狱:案件 B.郡中离文法者 文法:法令条文 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丁减:年轻男子 D.其后,母自经死 自经:上吊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 B.其姑告邻人之曰 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C.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 D.郡中离文法者不赂者以赂者丧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下列句中的“姑”字与例句中的“姑”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养其姑甚谨 A.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B.昨夜洞房停红烛,侍晓堂前拜舅姑 C.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 D.姑妄听之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 ) ①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②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 ③郡中离文法者,皆不敢隐情 ④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 ⑥及子,封为西平侯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爸爸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B.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
《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C.东海孝妇的婆婆可怜她,不忍心长久地拖累他,上吊身亡。 后来,她婆婆的邻居家有个女孩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她的婆婆。”
官府逮捕了孝妇。 D.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她就借病辞去官职。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
(2)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答案】1.C 2.D 3.B 4.A 5.C 6见译文【附译文】:丞相西平侯于定国,是东海郡下邳县人。 他的父亲被称为“于公”。
于公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又升为郡里的狱官副佐。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郡中触犯法网的人,经于公判决的,都不敢隐瞒真情。东海郡中百姓在于公活着时就为他建立了生祠,名叫“于公祠”。
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母特别恭谨,她的婆母想要她改嫁,她始终不肯答应。 她的婆母告诉怜人说:“这孝顺媳妇侍奉我很是恭谨,我哀怜她没有子女,守寡的日子很久了,我年纪老了,怎么能长久地拖累年轻人呢?”后来,她的婆母自已吊死了。
婆母的女儿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我母亲。”官府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她没有杀死婆母,办案的官吏企图用毒刑拷打治罪,孝妇自己被迫招认了假罪名。
定案后报送上级官府。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母十年并以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母。
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太守后来终于杀了孝妇。
此后,郡中枯旱三年。后任太守到此,卜卦寻问枯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当处死,前任太守强行杀死了她,灾祸的原因应当就在这里。
”于是新任太守就杀牛为牲去祭奠孝妇的坟墓,太守以下的官吏都亲自到坟前祭奠。天上即刻降下了大雨,当年五谷丰登。
郡中的人因此更加敬重于公。于公修建房屋住宅,对工匠说:“替我把门修造得高高大大的,我判案从未有过冤案,我的后代一定有受封赏的人,要让高车驷马都能通过。
”到了他的儿子于定国,果真被封为西平侯。 (二)晏子犯颜直谏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
”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
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
2.几个高中文言文实词解释求下列高中文言文的实词解释,1.顾2.固3?
其实文言文的解释要根据语境来选择的,因为可能有很多解释的,我大致给你找了下面一点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下面我没有区分,自己找出实词的解释。
1 顾 ①回头看。《素问·刺腰痛》:“少阳令人腰痛……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
②看视,了望。《灵枢·大惑论》:“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
③考虑,顾虑。 《灵枢·通天》:“太阳之人……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
④只是,只不过。《荆轲刺秦王》:“顾计不知所出耳”2 固 (1)坚固。
修陈固列。——《左传·成公十六年》 (2)特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资治通鉴》 (3)久。
臣固闻之。——《国语·晋语六》 (4)疾病经久难治的。
后作“痼”。 季冬行春令,则“国多固疾。”
——《礼记·月令》 (5)安定,稳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固执,专一。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列子·汤问》 (7)禁锢;闭塞 (8)当然;仍然 (9)本来。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10)已经。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通“胡”(hú)。 何,何故。
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庄子·天地》 (12)通“姑、锢” 固、姑、锢----《淮南子·人间训》:“……固试往复问之。”固作“姑”解,固又通锢,疾同痼疾,亦即“固疾”。
3 归(1)回来。 分兵断其归津。
――《资治通鉴》(2)合并,并入。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范仲淹《岳阳楼记》(3)羞惭。
面目犂黑,状有归色。 ――《战国策·秦策》(4)通“馈”,赠送。
归公乘马,祭服五称。――《左传·闵公二年》(5)趋向。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4 国 (1) 古代王、侯的封地 。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2)部落。
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
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3)地方。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4)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5 过(1)经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2)超出,胜出。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3)过去,过后。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沈括《梦溪笔谈》(4)婉词:去世。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5)给予,递给。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
――《论衡》(6)过渡。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
――宋·苏轼《荆州》(7)来访,探望。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战国策·齐策四》(8)交往,相处。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
――宋·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9)犯错误。 微二人,寡人几过。
――《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10)怪罪。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可能不是很全面,和其他同学或者老师交流一下,祝你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3.08北京语文高考文言文答案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
答案:A
解析:“欺负”应为“欺诈背弃”。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高酒具食,亲与相对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D.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答案:B
解析:B中的“微”,都是“如果不是”“如果没有”的意思。A中的第一个“所”是语助,第二个“所”与前面的“为”组合起来表被动。C项中的第一个“相”是“互相”意,第二个“相”是偏指一方。D项中的第一个“因”表顺承关系,译为“于是”。第二个“因”是“趁着”“趁机”意。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 骑吏一人至后,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 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答案:D
解析:D项应该理解为“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答案:C
解析:③句是说事务由繁到顺的过程;⑤门卒听说韩延寿贤明,不是直接反映;⑥是讲骑吏的父亲的。不属韩延寿理政的内容。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答案:D
解析:A项由第一段中“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可知本项论述正确。B项由“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可知此项正确。C项论述见第一段末句“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也符合文意。D项。通读全文,尤其是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谈到延寿在东郡三年,令行禁止,断狱大减,而不是诉讼大减。
古文翻译参见本站古文翻译频道08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韩延寿传翻译
第Ⅱ卷 (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4.09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各小题的答案是什么
6. 【答案】C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7. 【答案】A
【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在(介词)。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
8. 【答案】C
【【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9. 【答案】B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D项。
10. 【答案】D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
5.2010北京高考语文必背古文
2010年高考背诵与默写篇目(共计38篇,其中初中有9篇●,北京版有3篇★)
(一)古文(18篇)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劝学》
3、《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乃还)
4、《逍遥游》(北溟有鱼——之二虫又何知)
5、《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庄不得击)
7、《陈情表》(伏惟圣朝——不能废远)
8、《桃花源记》●
9、《归去来兮辞》(不含序)
10、《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岂不痛哉)
11、《滕王阁序》(豫章故都——声断衡阳之浦)
12、《师说》(嗟乎——其可怪也欤)
13、《陋室铭》●
14、《阿房宫赋》(嗟乎——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15、《岳阳楼记》●
16、《醉翁亭记》
17、《前赤壁赋》(壬戌之秋——托遗响于悲风)
18、《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此余之所得也)
(二)诗词曲(20篇)
1、《氓》
2、《国殇》★屈原
3、《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6、《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春夜喜雨》●
9、《登高》
10、《琵琶行》(不含序)
11、《泊秦淮》杜牧●
12、《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
13、《念奴娇 赤壁怀古》●
14、《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15、《声声慢》(寻寻觅觅)
16、《钗头凤》(红酥手)★
17、《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辛弃疾★
19、《窦娥冤》(滚绣球)
20、《沁园春 长沙》
6.高中文言文助读 15—50 篇翻译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 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 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 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 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 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 “确实这象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
”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 苦于没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 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 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 都有几担那么重。 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 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
匡衡于是就在一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 当地 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 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 读遍主人的书。”
主人感叹,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
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象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象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象点燃蜡烛的光亮。
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 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
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 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
常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
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
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 26。
7.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翻译
新浪教育,语文原卷
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
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翻译给你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