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黎景熙字季明(文言文黎景熙,字季明,河间郑人,少以孝行闻于世,季明少好读书,)
1.文言文黎景熙,字季明,河间郑人,少以孝行闻于世,季明少好读书,
周书黎景熙传原文及译可供参考:【原文】黎景熙,字季明,河间鄚人也,少以字行于世。
曾祖嶷,魏太武时,从破平凉,有功,赐爵容城县男,加鹰扬将军。后为燕郡守。
祖镇,袭爵,为员外散骑侍郎。父琼,太和中,袭爵,历员外郎、魏县令,后至鄜城郡守。
季明少好读书,性强记默识,而无应对之能。其从祖广,太武时为尚书郎,善古学。
尝从吏部尚书清河崔玄伯受字义,又从司徒崔浩学楷篆,自是家传其法。季明亦传习之,颇与许氏有异。
又好占玄象,颇知术数。而落魄不事生业。
有书千余卷。虽穷居独处,不以饥寒易操。
与范阳卢道源为莫逆之友。 永安中,道源劝令入仕,始为威烈将军。
魏孝武初,迁镇远将军,寻除步兵校尉。及孝武西迁,季明乃寓居伊、洛。
侯景徇地河外,召季明从军。寻授银青光禄大夫,加中军将军,拜行台郎中,除黎阳郡守。
季明从至悬瓠,察景终不足恃,遂去之。客于颍川,以世路未清,欲优游卒岁。
时王思政镇颍川,累使召。季明不得已,出与相见。
留于内馆月余。太祖又征之,遂入关。
乃令季明正定古今文字于东阁。 大统末,除安西将军,寻拜著作佐郎。
于时伦辈,皆位兼常伯,车服华盛。唯季明独以贫素居之,而无愧色。
又勤于所职,著述不怠。然性尤专固,不合于时。
是以一为史官,遂十年不调。魏恭帝元年,进号平南将军、右银青光禄大夫。
六官建,为外史上士。孝闵帝践阼,加征南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
时大司马贺兰祥讨吐谷浑,诏季明从军。还,除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
武成末,迁外史下大夫。 保定三年,盛营宫室。
春夏大旱,诏公卿百寮,极言得失。季明上书曰: 臣闻成汤遭旱,以六事自陈。
宣王太甚,而珪璧斯竭。岂非远虑元元,俯哀兆庶。
方今农要之月,时雨犹愆,率土之心,有怀渴仰。陛下垂情万类,子爱群生,觐礼百神,犹未丰洽者,岂或作事不节,有违时令,举措失中,傥邀斯旱。
《春秋》,君举必书,动为典礼,水旱阴阳,莫不应行而至。孔子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
"《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冬,不雨。《五行传》以为是岁一年而三筑台,奢侈不恤民也。
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五行传》以为时作南门,劳民兴役。
汉惠帝二年夏,大旱。五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涧水绝。
《五行传》以为先是发民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汉武帝元狩三年夏,大旱。
《五行传》以为是岁发天下故吏穿昆明池。然则土木之功,动民兴役,天辄应之以异。
典籍作诫,傥或可思。上天谴告,改之则善。
今若息民省役,以答天谴,庶灵泽时降,嘉谷有成,则年登可觊,子来非晚。《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或恐极阳生阴,秋多雨水,年复不登,民将无觊。
如又荐饥,为虑更甚。"——《周书》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九【参考译文】黎景熙字季明,河间鄚人。
少年时因孝顺而闻名于世。曾祖黎嶷,北魏太武帝时,因军功赠爵容城县男,后为燕君郡太守。
祖父黎镇、父亲黎琼都世袭封爵。 黎季明小时候喜欢读书,生性记忆力强,有默默记忆的才能,而没有应酬对答之才。
他的从祖父黎广,太武帝时任尚书郎,擅长古代之学。曾经跟随吏部尚书清河人崔宏学习字义,又跟从司徒崔浩学习楷书和篆书,自此以后家传其学。
季明也学习字义、楷书和篆书,与许慎有很多不同。又爱好天象,对术数很是通晓,但穷困失意,不从事谋生之业。
有书一千多卷。虽然穷困独自居处,却不因生活所迫改变节操。
和范阳人卢道源是心意相投感情深厚的朋友。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卢道源劝说他出去做官,才做了个威烈将军。
北魏孝武帝西迁,季明就寄居在伊洛。侯景夺取河南之地,召季明到军队中,稍后改任黎阳郡太守。
季明跟随侯景到了悬瓠,发现侯景最终不足以依恃,就离开了他,寄居在颍川。当时王思政镇守颍川,多次派人召见季明,留在内馆。
过了一个多月,周文帝又征召他,就进了关中。周文帝就令季明在东阁订正确定古今的文字。
西魏文帝大统末年,授著作郎之职。当时和他同辈的人,都官位兼任侍中,车马服饰华丽丰盛,只有季明一人居于贫贱之位,而没有惭愧的表情。
季明对其职守又很勤奋,撰著不懈怠。然而性格特别固执,不合时宜,因此一做史官,就十年不调任。
周明帝武成末年,升任外史下大夫。 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大造宫殿,春夏二季大旱,诏令公卿和文武百官,尽力上言朝政得失。
季明上秘密奏章道:“臣听说成汤时遭受旱灾,让六卿自己陈述得失。周宣王非常过分,宝玉都用尽了。
难道不是为百姓作长远的考虑,俯首哀叹百姓不幸吗?如今正是农事的关键月份,季节雨都延误过去了,普天下百姓的心里,都渴望下雨。陛下关心普天下的事物,像爱护儿子一样爱护众人,敬重礼遇各种神灵,尚且不能丰收谐和。
难道是有的事情没有节制,违背了时节,举动失去折中,而导致这场旱灾吗? “《春秋》中说,君主举动必定要记录下来,行动要成为典范礼仪。水旱阴阳,没有不应君主的行动而至的。
孔子说:‘言语行动,是有道德的人感动天地的原因,能够不慎重吗?’《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冬天,天不降雨。《五行传》认为这一年中三次。
2.北史列传第七十 黎景熙传 全文翻译
北史列传第七十 黎景熙传 全文翻译黎景熙字季明,河间莫阝人。
少年时因孝顺而闻名于世。曾祖黎嶷,北魏太武帝时,因军功赠爵容城县男,后为燕君郡太守。
祖父黎镇、父亲黎琼都世袭封爵。黎季明小时候喜欢读书,生性记忆力强,有默默记忆的才能,而没有应酬对答之才。
他的从祖父黎广,太武帝时任尚书郎,擅长古代之学。曾经跟随吏部尚书清河人崔宏学习字义,又跟从司徒崔浩学习楷书和篆书,自此以后家传其学。
季明也学习字义、楷书和篆书,与许慎有很多不同。又爱好天象,对术数很是通晓,但穷困失意,不从事谋生之业。
有书一千多卷。虽然穷困独自居处,却不因生活所迫改变节操。
和范阳人卢道源是心意相投感情深厚的朋友。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卢道源劝说他出去做官,才做了个威烈将军。
北魏孝武帝西迁,季明就寄居在伊洛。侯景夺取河南之地,召季明到军队中,稍后改任黎阳郡太守。
季明跟随侯景到了悬瓠,发现侯景最终不足以依恃,就离开了他,寄居在颍川。当时王思政镇守颍川,多次派人召见季明,留在内馆。
过了一个多月,周文帝又征召他,就进了关中。周文帝就令季明在东阁订正确定古今的文字。
西魏文帝大统末年,授著作郎之职。当时和他同辈的人,都官位兼任侍中,车马服饰华丽丰盛,只有季明一人居于贫贱之位,而没有惭愧的表情。
季明对其职守又很勤奋,撰著不懈怠。然而性格特别固执,不合时宜,因此一做史官,就十年不调任。
周明帝武成末年,升任外史下大夫。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大造宫殿,春夏二季大旱,诏令公卿和文武百官,尽力上言朝政得失。
季明上秘密奏章道:“臣听说成汤时遭受旱灾,让六卿自己陈述得失。周宣王非常过分,宝玉都用尽了。
难道不是为百姓作长远的考虑,俯首哀叹百姓不幸吗?如今正是农事的关键月份,季节雨都延误过去了,普天下百姓的心里,都渴望下雨。陛下关心普天下的事物,像爱护儿子一样爱护众人,敬重礼遇各种神灵,尚且不能丰收谐和。
难道是有的事情没有节制,违背了时节,举动失去折中,而导致这场旱灾吗?“《春秋》中说,君主举动必定要记录下来,行动要成为典范礼仪。水旱阴阳,没有不应君主的行动而至的。
孔子说:‘言语行动,是有道德的人感动天地的原因,能够不慎重吗?’《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冬天,天不降雨。《五行传》认为这一年中三次修筑高台,奢侈浮华,不体恤百姓。
僖公二十一年夏天,大旱。《五行传》以为这时修建南门,让百姓辛劳,大兴劳役。
汉惠帝二年夏天,大旱;五年夏天,大旱,江河中的水减少,溪水和山涧中的水断绝。《五行传》认为是在这之前出动十四万六千人修建长安城造成的。
汉武帝元狩三年夏天,大旱。《五行传》认为这一年出动天下原有的官吏,凿通昆明池。
这样说的话,建筑工程一类的事情,一劳动人力役,上天就有奇异之事来相应。典章经籍作为警示,如果或许可以引起深思的话,上天的责备告示,改正过来就好了。
如今如果停止百姓的劳役,来报答上天的责备,或许天降甘霖,好的庄稼有机会生长,那么,丰收的年成就可以期望了,百姓的到来就不会迟了。《诗》说:‘人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或许恐怕阳气太盛而生阴,秋天雨水多起来,年成再不丰收,人们就没有希望了。如果又加饥荒,可忧虑的就更多了。”
当时,豪强富贵人家,都争相攀比奢侈华丽。季明又上书说:“臣听说宽大是为了广为覆盖,慈爱是为了关怀众人。
所以,说天高地厚,是因为万物都能得到天地的包容养育;四季显示出寒冷暑热,是因为各种事物都能从四季的忠实诚信中得到帮助。因此,帝王的宽容大度像天地一样,忠实诚信像四季一样。
招摇星指向东方,天下的人都知道春天来了;君主布施恩德,普天下的人都怀念其恩惠。希望陛下借助上天统御天下,各种事物都能亨通,乘驭六龙,自强不息,喜爱问询,接受规范,天下的百姓就十分幸运了。
“自古以来,最具德行的君主,也都广泛请求,到处询访,询问打柴草的人,把鼓挂在树干上,以征求过失。前不久,大旱超过了时节,百姓渴望收成,陛下于是发布圣明的诏令,广泛搜求百姓的六种疾苦,象禹、汤那样归罪自己,推崇宋景坚守正直,及时雨顺应时节,年成因此而获得丰收。
约束自己,节俭用品,仰慕质朴,去除浮华,这样就高尚了。然而,高官仍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炫耀,丝罗尚且充斥于豪强富贵之家,小小老百姓连粗布衣服都穿不上,编入户籍的平民连糟糠都吃不饱。
这就是劝说引导的道理,有些没能周遍的缘故。如今,即使用礼仪引导他们,用刑法来约束他们,风俗也很难一致了。
当初,汉文帝收集上书用的书袋,用来作帐子;爱惜十户人家的物产,不建造露台;后宫中的佳丽,穿的衣服不及地,和今天富贵之家的服饰相比,还不如婢女奴隶的衣服。然而,汉文帝自身为属下作出表率,国家富足,刑罚清正,庙号称为太宗,确实是有原因的。
臣听说,圣人长久坚持他的道义,天下就能教化成功。如今承继魏朝衰败战乱之后,忠贞诚信没有兴起。
应该先尊崇五美,屏除四恶,革除浮华的世俗,抑制竞相斗富的世风,察纠鸿都之中的雕。
3.《朱竹君先生传》译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时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先生乾隆十九年中进士,授官编修,后升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因过降级,又重为编修。
先生起初受到诸城刘文正公赏识,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后来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诏搜求散佚的书籍,先生上奏说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里面有很多当世见不着的古书,请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搜寻校阅,并且陈述的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备。当时刘文正在军机处,却不高兴,认为不是紧要的政事而徒增烦恼,打算建议让这事停下来,而唯独金坛文襄公认为先生的奏议很好,跟刘文正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四库全书馆从此启动了。先生进入京城,住在馆中,纂修《日下旧闻》。不久,文正去世,文襄任四库馆事务总裁,特别看重先生。先生却不去拜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他的意见抵触,文襄感到十分遗憾。一天见到皇上,谈及先生,皇上便称许朱筠学问文章远超别人,文襄默然不能发话,先生因此而安然无事。其后督理福建学政,过了一年,皇上派他弟弟珪接替他,回来几个月,就去世了。
先生为人,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尤其喜爱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说:我开始认识竹君先生,是靠了昌平陈伯思的关系。当时都二十几岁,聚在一起慷慨激扬纵论时事,相互磨练探讨学问,志向实在伟大啊,哪里只是要作一个文人学士而已呢!先生与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沉溺饮酒。伯思中年因酒致病,不能完全发挥他的才华。先生以文章名扬海内,豪放俊逸超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微中和一些。先生晚年,来访宾客更为繁盛,入了他门的,都跟他密切交往,这样也就很劳累了。我回到南方这几年,听说伯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时年纪才过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时,常常带领宾客饮酒赋诗,游玩山水,幽深险要处都到过。我间或来到山中崖谷,便遇见先生题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
4.王蓝田食鸡子,全文
王蓝田①性急。
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②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王右军③闻而大笑曰:“使安期④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选自《世说新语·忿狷》) [注释] ① 王蓝田:即王述,西晋太原人,袭封蓝田侯。②屐:木制的鞋,下有齿以防滑。
③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曾任右军将军。
④安期:王述父王承的字。王承曾任东海内史、从事中郎。
[译文] 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
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王羲之听说这件事后,大笑着说 “即使安期(王蓝田父亲王承)有这个脾气,也没什么值得可取的,何况是王蓝田呢!” [阅读提示] 本文写王述吃鸡蛋时急躁而可笑的行为,是一篇刻画人物性格的精品。选文仅五十余字,便将人物急躁无比的性格活画了出来,使人过目难忘。
作者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主要突出其性格的“急”。首句既以“王蓝田性急”点明中心。
选取的只是生活中吃鸡蛋的一件小事,但极为典型。吃鸡蛋如此,做其他事可想而知。
作者妙用动词“刺、掷、蹍、啮、吐”,进行典型的动作描写,用“怒、瞋”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睹其人,而终得其神,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同学们从本文可得到启示:写作文要抓本质,写特征;抓典型,写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