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氏入山文言文(武昌九曲亭记苏辙文言文翻译)
1.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文言文翻译
苏辙(子瞻)迁到黄州“齐安”郡,住处位于江边。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2.谁能帮我翻译这段文言文?江氏自伯益后帝乙爵封於江而为姓宦於淮阳
这是《温州苍南江氏宗谱——原谱序》没有翻译给你一个类似的:启自黄帝传自高阳氏,由高阳氏三传而生伯益,当尧之时,举益为虞典官。
伯益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禹之子启建庙祭祀。益生三子,长子大廉封地于秦,次子若木封地于徐,幼子玄仲封地于江,遂以国为姓。
江氏之先祖,起始于此!周武王时,仍旧封益地,所以春秋时称江人,鲁文公四年楚国废江国为济阳郡,江氏始称济阳族系 。其后有宋代御史江景房为浙江衢州开化一代始祖。
至咸淳元年时,任宰相兼枢密使江万里时,因元入侵,江万里为国尽忠,万里之胞弟万倾、万九与母奔鄱阳,遭遇乱劫杀,兄母不下落不明,万九逃居湖北今黄岗县中和乡罗曲村八里湾,为我系湖北入蜀的由来。其时有江万载,临危授锦衣卫摄行中军事,扶昺帝入福建,遇元兵溺海而死。
其子江文蔚,隐居福建建宁府江宁化石壁村。江万九之四子江文友,于元朝定鼎时,携家属入蜀,定居于今重庆江津县九龙铺。
为入蜀之一代始祖。
3.请给我 《于江》这篇文言文的各种资料,包括译文,注释
于江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夜俟母寝,潜持锤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仇。少间,一狼来,逡巡,嗅之,江不动。无何,摇尾扫其额,又渐俯首,舐其股,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龁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少间,又一狼来,如前状,又毙之。以至中夜,杳无至者。
忽小睡,梦父曰:“杀二物,足泄我恨,然首杀我者,其鼻白,此都非是。”江醒,坚卧以伺之。既明,无所复得。欲曳狼归,恐惊母,遂投诸眢井而归。至夜,复往,亦无至者。如此三四夜。忽一狼来,啮其足,曳之以行。行数步,棘刺肉,石伤肤。江若死者,狼乃置之地上,意将龁腹。江骤起锤之,仆;又连锤之,毙。细视之,真白鼻也。大喜,负之以归。始告母。母泣从去,探眢井,得二狼焉。
异史氏曰:“农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义烈发于血诚,非直勇也。智亦异焉。”
4.江上丈人文言文
“奢子员亡,将奔吴”的“亡”什么意思?
“因解所佩剑以与丈人”的“因”什么意思、“以”? “愿献之”的“献”、“之”? “吾尚不取”的“尚”? “莫知其谁”的“莫”?“每食辄祭之”的“辄”、“之”? “楚平王以费”的“以”? “得伍员者爵执”的“得”? “不能得”的“得”? “何用剑为”的“为”? “为相”的“为”
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奢子员亡,将奔吴
翻译:1、江上丈人者,楚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自恐不脱。__________________。
3、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上丈人的性格特点是(用8个字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短文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补充:
江上丈人的性格特点是(用8个字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短文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亡:出逃
因:于是
以:用以
献:进献
之:语气助词
尚:尚且
莫:没有
辄:就
之:代词,他。指丈人。
以:因为
得:抓到
得:抓到
为:表疑问语气的助词
为:做了
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奢子员亡,将奔吴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长江上的那位老者,是楚国人
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自恐不脱:到了江边,想要渡江没有船,并且楚人悬赏捉拿伍员很紧急,自己觉得恐逃不能逃脱。
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名声可以听说而无法见到,怕是只有江上丈人吧
特点: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内容:江上老人帮助伍子胥逃出楚国,并且大义凛然不接受伍子胥的馈赠。
5.求文言文故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
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毛 遂 自 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愚 公 移 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作者:刘义庆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
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于强乎?” 曰:“否。”
“有知虑乎?” 曰:“否。” “多闻识乎?” 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曰:“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 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平?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 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也也,予既已知之矣。
'也也之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
与谗诌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翻译:鲁国想让乐正子管理国家政事。孟子说:“我听了这消息,高兴得睡不着。”
公孙子问:“乐正子刚强吗?”答道:“不。”“有智慧谋略吗?”答道:“不。”
“见多识广吗?”答道:“不。”(公孙丑于是说:)“既然这样,(先生)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呢?”答道:“他这个人啊,爱听好意见。”
“爱听好意见就够了吗?”答道:“爱听好意见,治理天下就绰绰有余,何况治理一个鲁国?如果爱听好意见,那么天下的人都愿意不远千里地赶来把好意见告诉给他;如果不爱听好意见,那么人们就会(模仿他的腔调)说:‘唔唔,我早就知道了。’那种腔调脸色早把别人拒绝在千里之外了。
士人千里之外止步不来,那么喜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