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文言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古文)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古文
原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翻译: 吴王打算攻打楚国,警告他左右的臣子说:“有胆敢劝阻我伐楚的,就处死!”有一个年轻的侍从官想劝阻却又不敢,就藏着弹丸,带着弹子,来到后花园里转游,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
有三个早晨都像这样。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弄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说:“后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爬在高枝上悲伤地叫唤,喝着露水,并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曲着身子,弯起了前枝,正要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正面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子、弹弓在它下面。
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的身后边潜在的祸患。”吴王听了说:“太好啦!”于是放弃了他出兵的计划。
2.文言文中定语后置是什么意思
一般来说,定语和中心词的顺序都是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所谓定语后置,是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目的是强调中心词。
例如:一个小人物,“一个”是定语,在前面。为了强调“小人物”,可以将中心词提前,变成:小人物一个。
定语后置并不是文言文特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很多特殊环境都会出现定语后置。例如:
1、在嘈杂的环境中,报告礼品或菜名,大多定语后置。如饭馆的小二通知后台:红烧鱼一个,白酒二两,米饭一碗;再如酒宴上报礼单:现金二百元,字画一幅,古玩两件。
2、描写某种单调生活的文字,也常常见到定语后置。如“每天陪伴我的,破被一床,枕头一只,烂拖鞋一双,另外,就是蚊子一群。”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也很常见,如:富有的和尚——僧之富者;好事的少年——少年好事者;等等。
其实,文言文的定语后置的说法有争议。
3.文言文中“然后”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然后”意思是:
这样之后(才能)然:这样后:之后。
文言文概念: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名著举例:
《千家诗》《诗经》《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中庸》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
《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 《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呻吟语》《幽梦影》
《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联》《闲情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
4.螳螂捕蝉麻雀在后文言文
不是”麻雀在后“,是”黄雀在后“。
据韩婴《韩诗外传》卷十记载:楚庄王将兴师伐晋,告士大夫曰:;有敢谏者死无赦。孙叔敖曰:臣闻畏鞭笞之严而不敢谏其父,非孝子也;惧斧钺之诛而不敢谏其君,非忠臣也。;于是进谏曰:臣闻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木屈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者也。非独昆虫,众庶若此也,人主亦然楚国不殆,而晋以宁,孙叔敖之力也。《庄子;山木》、刘向《说苑》和《吴越春秋》等典籍也载有这则成语故事
孙叔敖为郢(今荆州市,一说宜城)人,是春秋时楚国最为著名的令尹之一。他辅佐楚庄王,励精图治,忠贞为国,为楚国的强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湖北民间流传了许多他善用寓言、典故劝楚庄王纳谏的故事,而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传就是源于孙叔敖对楚庄王的一次进谏。
这则成语的大意是:螳螂要捕捉知了,却不知黄雀在后面等着要啄它自己;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料有儿童在树下正准备用弹弓打它;儿童要打黄雀,却不知他的脚前有一个大坑,身后也有危险。成语比喻那种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的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这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充分考虑各种利害关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成语典故里的楚庄王是一位喜欢听政治谜语和政治寓言的明主,深谙庄王这种禀性的孙叔敖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向庄王劝谏:目前去攻打晋国是有后患的事。孙叔敖是一位虑事深远,有敏锐头脑的政治家,楚庄王听了孙叔敖的劝谏后,他在位的最后三年确实没有出兵劳师远征,这种举措是否受了孙叔敖劝谏的影响和寓言的启示,史无确考,但是孙叔敖辅佐庄王,使楚国逐渐强盛,却是不争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