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翻译1)

    1.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翻译1

    文言文的考查分四类一是实词二虚词三句式四文意的理解〈又分为选择中的和翻译〉。其实这就把原来的家底给体现出来了,以前上课认真听了,课下认真记忆了,学的不错,那现在也不在话下,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细节就可以了。如果拉下了,的确让人觉得很苦恼,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的建议是要回归课本。高三对课本重视不够,尤其是语文英语表现更为突出。好象有一本资料万事大吉了,事实并非如此。不仅语文其他科目也一样,课本是最好的资料。我建议要有计划的把课本上的文言文分重点有主次的复习几遍。学习前四个要求有什么比课本更好的资料呢。所以课本学完基本上这些问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摸索考试中注意的问题了。当然不做题目我们心里可能不塌实,也可以随老师走的时候作些习题。注意我仍坚持会!会!!会!!!做的时候不仅改正错的题目,还要知道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是不会还是粗心,下次会不会还错等等,然后放在次日清晨读读。不要嫌麻烦,这样做一篇比不求甚解的做使篇还管用。

    我觉得要学习一门东西,首先是掌握他的学习方法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同时帮助你是我的幸运,谢谢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及翻译,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出处

    2.高中文言文助读15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 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 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 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 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 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 “确实这象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

    ”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 苦于没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 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 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 都有几担那么重。 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 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

    匡衡于是就在一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 当地 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 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 读遍主人的书。”

    主人感叹,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

    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象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象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象点燃蜡烛的光亮。

    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 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

    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 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

    常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

    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

    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 26。

    文言文,高考语文,阅读

    3.《高中文言文传记阅读文天祥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文天祥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

    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

    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

    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

    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

    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见故相江万里 B.君其勉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其如是,孰能御之C.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D.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友止之 指代上文的“郡中豪杰”B.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指代上文的“张弘范”C.召入谕之曰 指代前文的文天祥D.言者力赞从天祥之情,从之 指代上文的“言者”的进言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赀为军费 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

    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翻译:(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翻译:。

    4.《高中文言文阅读郑羲附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郑羲,字幼麟,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①浑之八世孙也。弱冠举秀才,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

    高宗末,拜中书博士。天安初,刘彧司州刺史常珍奇据汝南来降。

    显祖诏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赴之,并招慰淮汝,遣羲参石军事。 到上蔡,珍奇率文武三百人来迎。

    既相见,议欲顿军于汝北,未即入城。羲谓石曰:“机事尚速。

    今珍奇虽来,意未可量,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②,据有府库。虽出其非意,要以全制为胜。”

    石从羲言,遂策马径入其城。城中尚有珍奇亲兵数百人,在珍奇宅内。

    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 羲谓石曰:“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

    其夜,珍奇果使人烧府厢屋,欲因救火作难,以石有备,乃止。明旦,羲赍白虎幡慰郭邑,众心乃定。

    明年春,又引军东讨汝阴。刘彧汝阴太守张超城守不下,石率精锐攻之,不克,遂退至陈项,议欲还军长社,待秋击之。

    诸将心乐早还,咸称善计。羲曰:“今张超驱市人,负担石,蚁聚穷城,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

    超食已尽,不降当走,可翘足而待,成擒物也。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

    石不纳,遂旋师长社。至冬,复往攻超,超果设备,无功而还。

    历年,超死,杨文长代戍,食尽城溃,乃克之。竟如羲策。

    延兴初,阳武人田智度,年十五,妖惑动众,扰乱京索。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

    羲到,宣示祸福,重加募赏。旬日之间,众皆归散。

    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李冲贵宠,与羲姻好。

    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酸枣令郑伯孙、鄄城令董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并在任廉贞,勤恤百姓,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

    太和十六年卒,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选自《魏书·列传四十四》,有删节)注:①将作大匠:古代官名,掌管宫室修建之官。

    ②管龠:锁匙。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 做……妻子B.羲赍白虎幡慰郭邑 把东西送给别人C.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 被D.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 怨恨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B。C。

    D。7。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郑羲明智的一组是(3分)①遣羲参石军事 ②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据有府库③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 ④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⑤羲皆申表称荐 ⑥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大家商议要把军队驻扎在汝水以北,不马上入城。

    郑羲告诉元石,军机之事,贵在神速。现在常珍奇虽然来了,但意图不明,我们不如直接进入他的城中,夺其锁匙,占有其府库,以便全面控制局势。

    元石接受了郑羲的意见。B.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郑羲还告诉元石,常珍奇虽然投降,但面有不平之色,应该严兵设防,以防意外。

    这天夜里,常珍奇果然派人焚烧府邸厢屋,想在救火时发难。幸亏元石有防备,常珍奇只好作罢。

    C.刘彧的汝阴太守张超据守的城池攻克不下,元石于是退军至陈、项,本打算退军长社,到秋天再行攻打,众将都乐意于此。 郑羲则认为张超坚持不了多久,应该安心地守在这里。

    元石不听,还师长社。到了冬天,再来攻打张超,结果无功而还。

    D.十五岁的阳武人田智度妖言惑众,扰乱京索。朝廷因为郑羲深得河南老百姓的信任,被州郡长官信任,便派他前去安抚。

    郑羲到该地以后,宣示祸福缘由,重加悬赏。 十天内,聚集的民众纷纷归去,智度当即被擒拿斩杀。

    9。 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1)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3分)(2)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

    (3分)(3)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4分)。

    5.2010北京高考语文必背古文

    给你说了你的分数会给我吗?相信你,一定会的。

    2010年北京高考语文必背古文是:高中14篇,初中21篇,具体如下: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左传·曹刿论战》、《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出师表》、陶潜《桃花源记》、郦道元《三峡》、韩愈《杂说(四)》、刘禹锡《陋室铭》、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曹操《观沧海》、陶潜《饮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求高中常考的 古文词语解释

    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数高,题型稳定。

    这为文言文阅读复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多年以来,文言文阅读的文章题材都是人物传记,掌握好这类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能有助于学生读通读懂文言文。

    现将这类重点词语归类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 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恨)、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48.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三司:太尉,司徒 司空 太尉:军事首脑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侍郎侍中:官廷侍卫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太史:记史,管文收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 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49表示有才能或因才能被看重(不重用)类的词语:(1)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

    例:(毛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三国志·毛玠传》(2)以……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

    例: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3)异:认为才能奇特。

    例: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三国志·魏书·恒二陈徐卫卢传》(4)见知:被人所知。

    例:(田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2001年高考卷)50.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类的词语。

    (1)害:嫉妒。 例:冯敬之属尽害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短:说某人的坏话。 例: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

    《新唐书·郭子仪列传》(3)隙:与某人有隔阂。 例:融与郗虑有隙。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4)刺:①指责。例:刺诸县短长。

    (1996年高考卷)②名片。例:刺入即出见之51表示办案或犯罪遭。

    7.求历届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

    200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精品训练题(含答案解析) 作者:未知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8214 更新时间:2009-1-31 21:22:14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翻译。

    (8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注)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 将画线的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

    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诚然,卿不朕欺(2分) 译文: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分) 译文: (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3分) 译文: 3、把下列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3分) 译文: (2)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3分) 译文: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2分) 译文: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必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记》 译文 :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1)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2分) 译文: (1) (2) 6、把下面两段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

    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说苑·杂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

    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

    (《荀子·法行》) (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答: (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答: 7、翻译:把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1)盍去诸?(2分) (2)是非若所知也。

    (2分) 译文: (3)不病于无鸡乎?(1分) 译文: (4)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3分) 译文:。

    历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