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用文言文怎么说(古文怎样翻译)
1.古文怎样翻译
怎样翻译古文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试说明要求),是考生是否能“能阅读浅易古代诗文”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考生容易得分和失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要翻译文中的句子,首先要明确翻译得好的标准。大家不会忘记,对于怎样才能翻译得好,语文教材的编者曾借严复关于外文翻译的标准把它表述为“信、达、雅”三个字。
“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顺,“雅”,就是有文采。其次要懂得翻译的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要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应该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要求“字字有着落”,所谓意译,就是要求在不能直译的时候,讲出字词的大意即可。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是对翻译的要求,也是翻译的原则,这是大家 不应该忘记的。 明确了翻译的标准和要求之后,还应该掌握翻译的方法。
对于翻译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留、去、变、换、调、补、凝、扩”等八个字。 “留”,就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
“去”,就是去掉没有实际意义、现在已经不用的词语。 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记》)一句,“夫”字是发语词,为的是引起议论,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去掉。
“变”,就是把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变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师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一句中的粗体字都是单音节词,翻译时,可以依次把它们翻译为“老师”、“传授”、“道理”、“教授”(“受”通“授”),“解决”、“疑惑”等双音词。 “换”,是把一些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换成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当的词语。
例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一句中,“安”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平安”、“安稳”、“安装”等意思,而它在本句中却是“怎么”的意思,两者大相径庭,翻译时,要把它换成“怎么”一词,否则就会语意不通 “补”,就是补出省略的成份。 古代汉语省略的成份比较多,通常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等。
翻译时要把它补出来,而且用括号表示。例如: 省主语: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调”,就是翻译时,把倒装句的句序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子。 例如 : 1、谓语前置: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应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凝”,就是把铺陈的句子适当浓缩。
例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两句的意思差不多, 翻译时可浓缩为:问女儿想的是什么。
“扩”,就是把引用的典故或言简意赅的词语适当展开。例如: “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一句中,“何陋之有?” 是个典故,翻译时,应适当把它展开,译为:有君子住在里面,有 什么简陋呢? 除了按照上面所讲的用八字法去翻译之外,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例如: (1)“如……何”、“奈……何”、“若……何”(表示“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
(2)“孰与”、“孰若”(表比较或选择的疑问句,相当于“……与……相比,谁(哪个)……”)。 (3)“谁……者”(表疑问,相当于“……者谁”)。
(4)“不……乎”(表示疑问),等等。 另外,大家还应注意,翻译古文不能离开上下文,不能够离开具体的语境,否则,就会容易生搬硬套,文不达意。
2.文言文虚词在一篇文言文中翻译虚词常用到的方法是什么
有以下几种: 1.辨兼类 有的虚词兼有实词的用法,必须要弄清楚它在句子中处在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例如‘之’ 河南乐养子之妻者 (结构助词,的,位置在名词的前面) 默而而识之 (代词,位置在动词的后面) 吾欲之南海 (动词,主语和宾语之间) 2.审辞气 文言虚词中有很多是语气助词,分别表示陈述、祈使、疑问和感叹的语气,看标点符号,可以大概确定,例如‘夫’ 夫战,勇气也 (句首,表议论句的开头)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和嗟结合,表示感叹,是叹词) 3.还要结合不同的语境,这个稍微有点难度,靠自己细细把握。
3.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用专业英语怎么说
记叙文可以用narration,或者narrative作为形容词。
议论文是argumentation,argumentative是形容词。说明文应该是description,或者descriptive作为形容词。
文言文的英文: the classical Chinese。 文言文是指用古代的书面语言写的文章,通常文言文比较古奥难懂,因为文言文词汇都是古代的,而且还是古代的书面语言,现代人理解起来有难度。
而你说的说明文、议论文是文章的类型,和文言文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文言文和议论文的区别
你好,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当代文言文复兴的价值 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白话文的风行极大地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就使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正是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复兴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文言文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 中国大陆的文言文复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文言文复兴的概念是青年学者刘周在“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报》“百城赋”的推出,表明了国家对待文言文复兴的态度.文言文复兴的倡议书由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复兴的发展后劲非常有力. 现代文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