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效施文言文(《柳庆字更兴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柳庆字更兴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气量。
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
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
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
庆疑之,乃召贾人曰:“ 卿钥恒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 庆曰 :“颇与人同宿乎?”曰:“无。
”“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 庆曰 :“沙门乃真盗耳。”
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乃作匿多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 今欲首伏,惧不免诛。
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
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
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其乎!”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好饮酒,闲于占对 闲:空闲B.卿钥恒置何处 恒:长久C.昔于公断狱无私 狱:监狱D.辟高门以待封 辟:开5.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或有告其盗牛 秦王恐其破璧 乃辞谢B.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庆疑之乃召贾人曰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D.郡县按察 莫知贼所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庆十三岁时,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长达一千多字,柳庆读了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柳庆经过了解,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用“攻心法”让抢劫胡家的盗贼自己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者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2)(1)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译文:(2)今欲首伏,惧不免诛。 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译文:。
2.文言文翻译,帮帮吧
柳庆字更兴,小时候就聪明灵活有气度,博览群书,不咬文嚼字,喜欢饮酒,擅长应对。在他十三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柳僧习试着让他从杂赋集中找出一篇千字多的文章来背诵,柳庆立即读三遍,就能背出来,一字不漏。
大统十年,柳庆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并代理记室,不久以本官身份兼任雍州别驾。广陵王元欣是魏帝的至亲,他的外甥孟氏常常横行霸道。有人告他盗牛,柳庆查获实情,即刻下令把他关押起来。孟氏一点也不害怕,竟对柳庆说:“如果把我带上镣铐,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元欣也派人来申辩孟氏无罪。孟氏因此更加骄横。柳庆就召集僚佐属吏,充分地揭露孟氏依仗权势欺压残害百姓的罪状。话一说定,就下令将他打死。从此以后,权贵之家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有一个商人带着二十斤金子京城,寄居在别人家里。他每次要外出,常自已拿着钥匙。不久。锁还是好好的,金子却全部不见了。商人认为是房东偷窃。郡县审讯拷问,房东被迫认了罪。柳庆对这个案子有怀疑,于是把商人叫来询问:“你的钥匙经常放在哪里?”回答说:“常常自己带着。”柳庆问:“你曾与人同住吗?”回答说:“没有。”又问:“曾与人一起饮酒吗?”回答说:“有一天曾经与一个和尚两次饮酒,喝醉后白天就睡了。”柳庆说:“那和尚才是真正的盗贼啊。”立即派人捉拿和尚,那和尚竟带着金子逃跑了。后来抓住和尚,追回了那些金子。
又有一家姓胡的被抢劫,郡县官吏审问追查,没有人知道强盗藏身的地方,邻居被拘禁了许多人。柳庆认为盗贼是乌合之众,可以通过诱骗来捕捉他们。于是他写了一些匿名信,贴在好些官府门上,信上说:“我等合伙抢劫胡家,同伴各种人都有,恐怕终究要泄露出来。现在想要自首伏罪,又怕难免一死。如果允许自首的免罪,就愿意来告发。”接着柳庆又张了一道免罪的文牒,过了两天,广陵王元欣的一个家奴反缚双手到文牒前自首,因此将盗贼一网打尽。柳庆主持公道明察秋毫的事迹,都是类似这样。他常感叹地说:“汉代的于公自称办案无私,开了一道高门等待子孙封高官、坐高车时用,倘若他这话有应验,我大概也差不多吧!”
3.施氏与孟氏的翻译
鲁国一家姓施的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喜好学问(礼教),一个儿子喜好兵法。
喜好学问的用他的学术求职于齐国的国王,齐王录用了他让他当儿子们的老师;喜好兵法的去了楚国,凭他的兵法战术求职于楚国国王,楚王欣赏他让他当了军中的执法官。他们的俸禄使得他们的家庭富裕,他们的爵位使得他们的亲人都很荣耀。
姓施的邻居有一家姓孟的,同样也有两个儿子,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相同,但是却因贫穷而困窘,羡慕施氏所有的,因此就前往请教求职的办法。(姓施的)两个儿子将(自己求职的)实际情况告诉了孟家。
孟家的一个儿子去了秦国,用自己的所学求职于秦王,秦王说:“当今各诸侯国都是兵力相争,应该重视的就是练兵和粮草的问题。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的国家,那是(让我)灭亡的办法。”
于是将他阉割后才放走。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自己所学的兵法求职于卫国国王,卫国国王说:“我是弱小的国家,在那些大国的威慑操控之下求存。
大国我服从听命于它,小国我安抚(友好相待)他们,这才是求得安稳的办法。如果凭借武力权术,灭亡马上就要临头了。
你这样完好地走了,投奔到大国的话,将会给我造成的祸患不小啊。”于是把他的膝盖骨切去后遣还鲁国。
(他们)回家之后,孟家父子捶胸(顿足)地责怪施家。施家的人说了:“凡事顺时者昌,失去时机的就失败。
你们的职业和我们相同,但是使用的方法和我们不同,(是你们)没有掌握住时机啊,不是职业的错误。况且天下的道理不会永远是这样就对,也不会永远那样就错的。
昨天所需要的,今天可能就不需要了;现在不需要的,今后可能就有用了。这有用和没用,不能确定谁对谁错的。
把握时机跟上形势,应对时势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这属于机巧。机巧如果不够,就算是你的学问像孔丘一样渊博,本事跟吕尚(姜子牙)一样大,哪里就能无往而不胜呢?”孟家父子豁然明白不再生气了,说道:“我知道了,您不要再说了。”
4.鲁施主与孟氏文言文阅读题
《鲁施氏与孟氏》阅读答案 ①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说之,以为军正②。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②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③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④之,而还诸鲁。
③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注】①干:谒见。
②军正:军中的执法官。③摄:夹处,夹迫。
④刖(yuè):古代刑名,即砍掉双脚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爵荣其亲 荣: ②大国吾事之 事: ③既反 反: ④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 让: 10.下列句中的“之”与“好兵者之楚”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辍耕之垄上 C. 而摄乎大国之间 D.马之千里者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施氏与孟氏》阅读答案: 9.(4分)①使…荣耀 ②侍奉 ③同“返”,返回 ④责备 10.(2分)B 11.(4分)①(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所困。
(得分点:补充省略成分,窘、于) 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你们没有顺应时势啊,并不是本事学错了。(得分点:判断句式,时,谬) 12.(1分)例:①抓住时机,见机行事,灵活地处理问题,才算聪明。
②不审时度势,机械地照搬现成的方法,结果必定事与愿违。③做事情要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不能生搬别人的经验。
(关键点:时机或机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