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案(短片文言文的阅读题,要答案)
1.短片文言文的阅读题,要答案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侍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翁,足跌没水,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翁破之,水进,儿得活.
1.解释词语
闻 了 去 是
2.用一个成语概括"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答案:1。听到
知道,了解
离开
就
2。爱不释手
2.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 钓饵同而得失异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 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日:“旨哉!意成乎道也。” 2、甲、乙钓鱼是相同的条件有哪些?---- 钓饵同 结果不同 ---(甲)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乙)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3、文末“旨哉!意成乎道也”这句话的作用是卒章显志(凸显主题)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为甲、乙两老汉画像。
甲老汉:钓鱼时,心中坦然眼睛微闭神色安然,使鱼看不清老汉的用意,因而上钩。 乙老汉:一心取鱼,双目盯着鱼,神色在意鱼,使鱼有所察觉。
所以鱼跑了。、5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悟出的道理:办事欲成功,不要急功近利。
要轻松安然。
3.短小文言文原文及详解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
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
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
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动筒曾经在国学中听见博士辩论说:“孔子的弟子有名的有七十二个人。”动筒于是就问:“有名的七十二个人,几个是成年的,几个是未成年的?”博士说:“书上没有记载。
”动筒说:“先生读书,怎么能不知道孔子的弟子成年的有三十个人,未成年的有四十二个人呢?”博士问:“你是根据哪篇文章知道的?”动筒说:“《论语》中说:‘冠者五六人’,五乘以六是三十,‘童子六七人’,六乘以七是四十二,加起来难道不是七十二个人吗?”在座的人都大笑起来。 博士无言以对。
习题及答案: 。
4.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共9分)王济字武子少有逸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B【小题4】(1)(王济)外调任河南尹,还没上任,就因鞭打王府的官吏而获罪免职。
而此时王佑正被信任而得到重用。(补出主语、拜、坐、见各一分,句意1分)(2)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每句1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对文言实词的解释,既要注意本句的意思,有时又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把握。其上文说“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意思为然而王济外表虽然宽宏儒雅,而内心很是嫉妒苛刻,喜欢用言语伤人,所以把“少”解释为“嫉妒”显然是错的,可释为:批评、轻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②是说王济与孔恂、王恂杨继等都是当时的才俊;④是指皇帝的回答;⑥是陈述王济死后人们的反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错,曲解原意,原文为“咸谓才能致之”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的这两句,一是本材料中的,一是课内文本中。 这两句的翻译都要把握句子的特点。
第一句,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主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属定语后置句式,正常句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其中“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属判断句,翻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属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因为”;其中“也”为判断句标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参考译文】王济字武子。年少时有超人的才能,风姿英俊豪爽,气概超越一时。
喜好弓箭骑马,勇力无人能比,精通《易》及《庄》、《老》,文词美好,技艺超人,在当世有名望。 二十岁,应召离家出任中书郎,后因为母亲守丧辞官。
被起用任命为骁骑将军,逐渐升迁任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在同一官列,成为当时俊杰。武帝曾在式乾殿会见公卿及地方长官,看着二济、二恂对诸位公卿说:“我的左右可以说温顺恭谨的恂恂济济一堂!”每次侍奉拜见皇帝,没有不议论人物及各类事情得失的。
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说是靠自己的才能达到的。
然而王济外表虽然宽宏儒雅,而内心很是嫉妒苛刻,喜欢用言语伤人,周围人因此轻视他。齐王司马攸将去自己的藩国,王济在陈述请求之后,又屡次让公主与甄德的妻子长广公主一同入宫,磕头流泪请求皇帝留下司马攸。
皇帝生气地对侍中王戎说:“兄弟间关系最亲,如今派出齐王,自然是我家里的事。而甄德、王济接连打发妇人来活活哭死人!”由于抵触违背圣旨,被降职但任国子祭酒,常侍的职位依旧。
几年后,入宫任侍中。主事人处理事情有时不恰当,王济生性严厉,依法惩处他。
王济平素与堂兄王佑不和,王佑的党羽很是认为王济太不顾念王佑的父亲,(这种看法)于是助长了对王济的不同意见.。 后来,王济出任河南尹,还没有去上任,就因鞭打王府的官吏而获罪免职,而王佑此时正被信任而得到重用。
王济于是被贬斥出朝,王济就把家搬到北芒山下。皇帝曾经对和峤说:“我想骂王济然后给他封官进爵,怎么样?”和峤说:“王济豪爽,恐怕不能委屈他。
”皇帝于是召来王济,狠狠地责备他,然后说:“知道惭愧吗?”王济回答说:“兄弟间因一尺布、一斗米引起的纷争竟不能相容的谣言,我因之常被陛下耻笑。别人能让亲人疏远,我不能让亲人亲近,为此我愧对陛下。”
皇帝默然不语。皇帝曾与王济下棋,孙皓在旁边,皇帝对孙皓说:“为什么喜欢剥人的脸皮?”孙皓说:“我见到对国君无礼的人就剥了他。
”王济当时把脚伸到了棋盘下,因而孙皓讥讽王济。不久,朝廷让他由平民身份兼任太仆。
四十六岁时去世,被追赠为骠骑将军。等到将要安葬的时候,当时的贤人都来了。
孙楚很敬重王济,而来得晚,哭得很悲伤,宾客没有不落泪的。
5.短的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郗超与谢玄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1.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思。
(1)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 (2)既已狼噬梁岐 狼: (3)是必济事 是: (4)人咸叹超之先觉 咸:2.请用“/”为以下句子断句。 元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2)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4.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别告诉我你不会,答案自己想)。
6.求短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和翻译
希望能帮到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梦阳,字献吉,庆阳人。弘治六年举陕西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
十八年,应诏上书,极论得失。末言:“寿宁侯张鹤龄①招纳无赖,罔利贼民。”
鹤龄奏辨,摘疏中“陛下厚张氏”语,诬梦阳讪母后②为张氏,罪当斩。时皇后有宠,后母金夫人泣诉帝,帝不得已系梦阳锦衣狱。
寻宥出,夺俸。金夫人诉不已,帝弗听。
左右知帝护梦阳,请毋重罪,而予杖以泄金夫人愤。帝又弗许,谓尚书刘大夏曰:“若辈欲以杖毙梦阳耳,吾宁杀直臣快左右心乎!”他日,梦阳途遇寿宁侯,詈之,击以马棰,堕二齿,寿宁侯不敢校也。
孝宗崩,武宗立,刘瑾等八虎③用事,尚书韩文与其僚语及而泣。梦阳进曰:“公大臣,何泣也?”文曰:“奈何?”曰:“比言官劾群阉,阁臣持其章甚力,公诚率诸大臣伏阙争,阁臣必应之。
去若辈易耳。”文曰:“善”,属梦阳属草。
会语泄,文等皆逐去。既而瑾摭他事下梦阳狱,将杀之,康海为说瑾,乃免。
瑾诛,起故官,迁江西提学副使。副使属总督,梦阳与相抗,总督陈金恶之。
会揖巡按御史,梦阳又不往揖,且敕诸生毋谒上官,即谒,长揖毋跪。御史江万实亦恶梦阳。
淮王府校与诸生争,梦阳笞校。王怒,奏之。
诏下总督金行勘,金檄布政使郑岳勘之。万实复奏梦阳短,参政吴廷举亦与梦阳有隙,上疏论其侵官。
诏遣大理卿燕忠往鞫,召梦阳,羁广信狱。诸生万余为讼冤,不听。
劾梦阳陵轹④同列,挟制上官,遂以冠带闲住去。 梦阳既家居,益跅弛⑤负气,治园池,招宾客,日纵侠少射猎繁台、晋丘间,名震海内。
宁王宸濠反诛,御史周宣劾梦阳党逆,被逮。大学士杨廷和、尚书林俊力救之,削籍。
顷之卒,弟子私谥文毅。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李梦阳》,有删改。)
【注】①张鹤龄:孝宗张皇后弟,时封寿宁侯。 ②母后:这里指皇后。
③八虎:明正德年间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 ④陵轹:欺压,欺蔑。
⑤跅弛:放荡不循规矩。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招纳无赖,罔利贼民 贼:以……为贼 B. 属梦阳属草 属:同“嘱”,嘱咐 C. 且敕诸生毋谒上官 敕:命令 D.诏遣大理卿燕忠往鞫 鞫:审理,审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击以马棰,堕二齿 而予杖以泄金夫人愤 B. 尚书韩文与其僚语及而泣 既而瑾摭他事下梦阳狱 C. 康海为说瑾,乃免 诸生万余为讼冤 D.总督陈金恶之 顷之卒 7.时人评李梦阳,言其“为人强直”。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梦阳“为人强直”的一组是(3分) ①应诏上书,极论得失。 ②请毋重罪,而予杖以泄金夫人愤。
③梦阳途遇寿宁侯,詈之,击以马棰。 ④康海为说瑾,乃免。
⑤梦阳又不往揖,且敕诸生毋谒上官,即谒,长揖毋跪。 ⑥治园池,招宾客,日纵侠少射猎繁台、晋丘间。
A. 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弘治十八年,李梦阳因弹劾张鹤龄,被囚在锦衣狱。不久被赦免放出,剥夺俸禄。
有一天,在路上遇到张鹤龄,李梦阳用马鞭打落张两颗牙齿。 B. 武宗即位后,刘瑾等八虎当权,干扰朝政。
尚书韩文让梦阳执笔草拟奏疏弹劾宦官,事败,李梦阳被刘瑾关在狱中,依靠康海说情才被释放。 C. 宁王朱宸濠谋反被杀,李梦阳因为与他结党谋反,被御史周宣弹劾,关进监狱。
大学士杨廷和、尚书林俊极力解救,李梦阳才免于牢狱之苦,但被革职。 D. 纵观李梦阳的宦海生涯,他指斥国戚、弹劾阉竖、顶抗总督,拒揖御史,鞭打淮王府校,为此几番下狱,可谓清节不渝、胆气过人。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若辈欲以杖毙梦阳耳,吾宁杀直臣快左右心乎!(3分) ②比言官劾群阉,阁臣持其章甚力,公诚率诸大臣伏阙争,阁臣必应之。
(4分) ③参政吴廷举亦与梦阳有隙,上疏论其侵官。(3分) 5、A(贼:伤害,残害。)
6、C(A.介词,用/连词,表目的。B.连词,表顺承关系/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C.均为介词,替,给。D.代词,代李梦阳/衬音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 7、A(强直:刚强正直。①③⑤是李梦阳强直的表现。
②是皇帝左右的人所言所行;④是康海替梦阳说情,梦阳才免于被杀;⑥是表现李梦阳的放荡不羁。) 8、C(原文讲“御史周宣劾梦阳党逆”,而C项却说“李梦阳因与他结党谋逆,被御史周宣弹劾”,这就颠倒了句间关系,强加了因果,误解了原文。)
9、①你们想用杖刑击毙李梦阳罢了,我岂能杀害耿直的大臣快慰左右的心!(后句或译为:我岂能杀害耿直的大臣来使左右的人高兴!) (“宁”“快”各1分,句意1分。宁:岂,难道;快:使……高兴,快慰。)
②近来言官(或译为:谏官)弹劾众宦官,阁臣正极力支持他们的奏章,您如果能率领各位大臣拜伏宫阙据力相争(或译为:您如果能率领各位大臣直接上书据力相争),阁臣必定响应你们。(“比”“持”“诚”各1分,句意1分。
比:近来;持:支持;诚:果真,如果。) ③参政吴廷举也与李梦阳有矛盾,便上疏参劾李梦阳冒犯上官。
(“隙”“侵官”各1分,句意1分。
7.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从。
②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
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 5 语言。
8.求十篇短篇文言文附练习及答案
[《蔡勉旃坚亡友财》原文]蔡璘,字勉旃,吴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亡 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
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 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且父未尝 语 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而 翁知我, 故 不语郎君。” 卒辇而致之 。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 故 不语郎君 故:_____________ ②且父未尝 语 我也 语:_____________ ③ 亡 何,其人亡 亡:_____________ ④ 而 翁知我 而: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卒辇而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现了蔡勉旃怎样的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所以 ②告诉 ③通“无”,没有 ④你,你的 2.①哪有寄存一千两白银却没有凭据的? ②(蔡勉旃)最终用车子运着(白银)送还给了他。
3.“重诺责,敦风义”或者“诚实守信”。(意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文中"积水空明"四字描写的内容表现了景物的哪些特点?2.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句便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夜景,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一下它的高超之处吗?3.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苏轼在文中写竹子与柏树的用意何在?5.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6.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前.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案: 1.表现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2.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结尾抒怀,更出意境!结尾“闲人”二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表达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5.表达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6.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滥竽充数》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请解释“宣王说之”中的“说”的含义,并写出《论语十则》中用法相同的句子。
2.成语__就出自本文,比喻的是___。答案1: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2:滥竽充数,比喻没本事却混在有本事得人群中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客人问元方的父亲在不在家时,元方直接回答“已去”行不行?为什么还要加上“待君久不至”这一句?2.你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作为依据。
答案: 1、不行,因为文章要体现人物的诚信。2、陈太丘守时诚信、友人知错就改、元方率真、聪明。
[《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 文中哪一个词语能统领全篇? 2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灵,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3陋室外是什么颜色?景色有何特点? 4 品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与入的秒用. 5“谈笑有鸿儒”中的”鸿儒”,可否换成”群儒”?请说说理由 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类比斯是陋室;有仙则灵,有龙则灵 暗喻 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外部环境的美。
5.不能,鸿儒乃大儒,群儒一词中不乏包含了一些腐儒。[《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