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灵公初中文言文(卫灵公天寒凿池文言文翻译)

    1.卫灵公天寒凿池文言文翻译

    卫灵公天寒凿池 宛春谏曰:“天寒起役,恐伤民。”

    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组君则不寒矣民则寒矣。”

    公曰:“善,”令罢役。左右以谏曰:“君凿池,不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

    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福将归于春也,而怨将归于君。”公曰:“不然。

    夫春也,鲁国之匹夫也,而我举之,夫民未有见 焉,今将令民以此见之。曰春也有善,于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灵公之论宛春,可谓知君道矣。

    译文 一个严寒的冬天,卫灵公下令挖一个大水池。大臣宛春进谏说:"在这么冷的天里进行这样大的工程,恐怕百姓会受不了,请大王三思。

    "卫灵公不解地问:"天气真的很冷吗?"宛春回答:"大王您身穿狐皮大衣,坐的是熊毛垫子,屋内又是热烘烘的灶台,您当然不觉得冷了。而那些在户外服役的老百姓,穿的.是破烂而没有来得及补的衣裳,鞋子也都磨破了,他们确实快冻僵了。

    "卫灵公听了宛春的劝谏后,亲自到外面走了一趟,就立刻下令停工。此时他身边的大臣说话了:"您下令凿池,不知天寒,而是因为宛春知寒而罢役,所以德归宛春,怨归于您。

    "而卫灵公却回答道:"不然。宛春只是鲁国的匹夫,是我任用他的,过去大家有不知道宛春的,今天我就让他们知道。

    宛春有善举,我有任用他的善举,这样,宛春的善举不也是我的善举吗?"所以有评论说"灵公论宛春可谓知君之道矣"。

    卫灵公纳谏文言文,卫灵公文言文翻译,卫灵公纳谏文言文翻译

    2.《论语·卫灵公》的原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 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 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 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 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 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 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 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 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 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 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 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 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 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 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 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 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 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 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 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 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 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 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 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 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 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 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 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 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 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 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 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文言文,初中,卫灵公

    3.论语 卫灵公原文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

    15·6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

    4.论语 卫灵公原文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

    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

    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

    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

    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

    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

    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

    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

    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 15·6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

    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

    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6�9,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卷”。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

    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

    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原文】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

    5.《论语·卫灵公》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说文》曰:带,绅也。

    男子鞶带,妇人带丝,象系佩之形。带必有巾,故从巾。

    《释名》曰:带,蒂也,着於身如物蒂也。《易·讼卦》曰:或赐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鞶,命服之草带上饰也。) 《礼记·玉藻》曰:革带博二寸。

    《汉书》曰:文帝遗匈奴黄金饰具带一,黄金犀毗。又班固《与窦将军笺》云,复赐固犀毗金头带,此将军所带也。

    《东观汉记》曰:杨赐拜太常,诏赐自所服冠帻绶玉,兼革带。又曰:邓遵破匈奴,上赐金刚鲜卑绲带一具。

    《典略》曰:文帝尝赐刘桢廓落带,其后师死,欲取之为象,因与啁桢云:"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所不御至尊之侧。"桢答曰:"荆山之璞,耀元后之宝;随侯之珠,烛众女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鼲鼯之尾,缀侍臣之帻。

    此皆伏朽坏之下,潜污泥之中,而扬光钦簇之上,发彩畴昔之外。桢所带无他妙饰,若实殊异,上可纳也。

    " 《魏略》曰:疏勒王献大秦赤石带一枚。又曰:汉阳嘉三年,疏勒王献海西责石金带。

    《吴书》曰:陆逊破曹休於石亭,上脱御金校带以赐逊,又亲以带之,为钩络带。《吴录》曰:钩络者,鞍饰革带也,世名为钩络带。

    《齐书》曰:张融形貌短丑,精神清彻。王敬则见融革带宽,殆将至骼,谓曰:"革带太急。

    "融曰:"既非步吏,急带何为?" 《后周书》曰:随文作相,李穆曰:"周德既衰,愚智共悉,天时若此,岂能违天?"乃遣使谒随文帝,并上十三镮金带,盖天子服也,以微申其意。《战国策》曰:鲁仲连谓田单曰:"将军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

    " 《楚汉春秋》曰:北郭先生献带於淮阴侯,曰:"牛马为人任用,力尽犹不置其革。" 吴时《外国传》曰:大秦国人皆着袴褶、络带。

    又曰:扶南人悉着钩络带。《穆天子传》曰:天子北征,舍于珠泽,献白玉食,天子赐黄金之环三五,朱带具饰三十。

    西征至赤乌氏,先出自周宗,乃赐赤乌之人具带五十。《邺中记》曰:石虎皇后女骑腰中着金环,参缕带。

    《述异记》曰:夏侯祖欣为兖州刺史,丧於官,沈僧荣代之。祖欣见形诣僧荣,沈床氏有一织成乏饰络带,夏侯曰:"此带殊好,岂能见之与?"沈曰:"甚善。

    "夏侯曰:"卿直许,终不见关,必以为施,可命焚与沈。"沈对前烧,视此带,己在夏腰矣。

    应璩《新诗》曰:革带绳为复,舄穿无底。○大带 《论语·卫灵公》曰: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貉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子张书诸绅。

    (绅,大带。) 《诗·芄兰》曰: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容仪可观,佩玉遂遂然垂,其绅带悸悸焉有节度。) 又《野有死麕》曰: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又《都人士》曰: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匪伊垂之,带则有馀。匪伊卷之发则有旟。

    (旟,扬也。) 又《鸣鸠》曰: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骐,骐文也。弁,皮弁也。

    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以杂色饰马,骐当作琪,以玉为之。)

    《礼·玉藻》曰:凡侍於君,绅垂足如履齐。(绅重则磬折,齐裳下缉。)

    又曰: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子游曰:"三分带下,绅居二焉,韠结三齐。

    又曰:素带终辟,大夫素带垂辟,士练带率下辟,居疏圊带,弟子缟带。(素带终辟,谓诸侯也。

    辟读如裨冕之裨,谓以缯彩饰其侧也。) ○裳 《释名》曰:上曰衣,下曰裳。

    裳,障也,以自障也。《易·坤卦·六五》曰: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又《易·系》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尚书大传》曰:舜曰:"精华己竭,褰裳去之。" 《诗·缁衣》曰:子惠思我,蹇裳涉洧。

    又《鸡鸣》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笺云:朦壶氏掌漏刻之节,东方未明而为己明也。)

    又《葛屦》曰:掺掺女手,(掺掺犹纤纤也。)可以缝裳。

    要之襋(音戟)之,好人服之。(要,礻要;襋,领也。)

    又《七月》曰: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阳,明也。)

    又《鸿雁》曰:乃生男子,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礼·玉藻》曰:衣正色,裳间色。

    又《曲礼上》曰:诸母不漱裳。《左传》曰:华登以吴师救华氏。

    齐乌枝明曰:"用少莫如齐致死,齐致死莫如去备。彼多兵矣。

    请皆用剑从之。"华氏北,复即之。

    厨人濮以裳裹首,而荷以走,曰:"得华登矣。"遂败华氏于新里。

    《春秋演孔图》曰:驱除名政,衣吾衣裳,坐吾曲床,滥长九州灭六王,至于沙丘亡。《后汉书》曰:祭遵为人廉约,夫人裳不加缘。

    6.卫灵公纳谏文言文阅读答案

    纳谏是历史上君王听取群臣对治理国家提出的建议方略,以利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还有对君主的失度言行及时的进行规劝,以利君主修正自身、赢取民心。能听取贤良之臣的进谏,这也是仁德之君的作为。

    鲁国国君卫灵公,在一年冬天下令调集民工在宫中挖一个大池塘。天气寒冷,百姓劳作非常辛苦,但却敢怒不敢言。

    大臣宛春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劝谏卫灵公:“天气如此寒冷,还要兴办工程,恐怕会损害老百姓。”卫灵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不觉得天很冷呀。”宛春说:“国君您穿着狐皮裘,坐着熊皮席,屋里又有火炉,当然不会觉得冷了。而现在老百姓的衣服破旧不堪,鞋子坏了都还来不及修补。您是不觉得冷,而百姓却感到冷得很!”卫灵公赞同的点点头道:“说得对啊,我马上下令停工。”他立即下令停止了修池工程。

    宛春告退后,侍从们在一旁劝说道:“国君您下令要民工挖池,如果百姓知道是因为宛春劝谏大王而下令停止工程,这样做会使百姓感激宛春,而怨恨您的。这恐怕对国君不利吧!”卫灵公听了,淡淡一笑地说:“你们太过虑了,怎么会这样呢?宛春不过是鲁国的一个平民而已,而我任用了他,老百姓对他的了解还很少。现在我要让老百姓通过这件事了解他。而且宛春有善行就如同我有善行一样,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吗?”

    卫灵公纳谏,故事之初,卫灵公的表现是不体恤民情的发号施令,这也是久居高位后容易在思想意识上脱离劳苦大众的状态。而当有贤臣提醒他“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位置上考虑是非得失时,他恍然体悟,并立即付诸行动,下令停工,体谅百姓疾苦。卫灵公及时纠正过失也不失是有仁爱之心的君王风范。

    卫灵公纳谏,却不贪他人之功,执意让天下人皆知其选用的贤臣有爱民的美德。圣明的君主有贤德之人的辅佐,是天下百姓之福。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卫灵公对宛春的直言进谏倾听、思考、采纳,对臣子的贤德不匿而公告天下,合乎君礼,所以,臣对其忠也是必然的。

    如果作为君主,始终能有“将己心比人心”的仁爱和大度,这是圣君之德,是天下苍生之福。

    7.课外文言文阅读 卫灵公与夫人夜坐

    一天夜里,卫国国君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在宫中静坐。这时一阵车轮声由远而近,声音越来越大,但是到宫殿附近的时候,声音突然一下子变轻了。过了一会儿,车轮声又响起,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寂静的夜空中。

    卫灵公心中很是疑惑,不由地问道:“夫人知不知道车上坐的是什么人呢?”

    “蘧伯玉。”夫人毫不犹豫地说道。

    “你怎么知道一定是蘧伯玉呢?”卫灵公疑惑地问夫人。

    夫人说:“臣子经过宫室大门时,应该下车徒步走过去,车辆行驶要轻,以此表示对国君的尊重。现在天已经晚了,外面没有人,即使不这么做也不会被人发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臣子一般都不会下车。但是蘧伯玉不同,他一定要下车步行。因为他修养德行是为提高自己,而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所以我说是他。”

    于是,卫灵公派人去察看,果然是蘧伯玉。

    当道德成为一种习惯,那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同样的道理,当批判性思维也成为你的这样一种习惯,一种自觉的习惯,一种没有人的监督也不会违背、从来不需要刻意而行就会自然而然地遵守的习惯,或者说,成为一种本能,那你的批判性思维的修炼才算是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

    卫灵公初中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