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外精短文言文答案(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

    旋:转弯。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二、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三、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四、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五、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向之笑者 (2)咸来求假焉 (3)然积以岁月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何陋之有 C、亲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道理:启示: 六、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 入则羞对其家室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4) 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七、张良受书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遂去,无他言 (2)与老人期 (3)喜曰:“当如是” (4)良因异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常习诵读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之有。

    2.30篇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一.《诗画皆以人重》(王士禛)( 潍坊市200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敦、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①王士禛,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③章敦、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④颜鲁公,即颜真卿。

    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8.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则弛然而卧 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而前陈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一钱不直 直: (2)后世见者必宝之 宝: 20.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2)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敦、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22.填空。(4分) (1)“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

    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2分) (2)永叔,即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初中课本里,他的《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

    (2分)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4~13题。(15分)(2002年太原市中考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4在(甲)段横线上填写原文。

    (1分) 5(甲)段描写的内容是 (1分) 6“朝晖夕阴”的“晖”,意思是 (1分) 7 请你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涯”字的古诗名句,要求句中的“涯”与(甲)段中“横无际涯”的“涯”表意相同。 (2分) 答: 〔乙〕余闻而愈悲。

    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乙)段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还有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请写出你在初中课内学过的一句。 (1分) 答: 9 (乙)段中有《捕蛇者说》一文的主旨句,请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2分) 答: 10 (乙)段“今以蒋氏观之”的“观”与(甲)段 一句中的“观”,表意相同。(1分) 〔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1请由(丙)段联系全文,写出《马说》的主旨句。

    (1分) 答: 12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见”字的古诗名句,其中的“见”与(丙)段画线句中的“见”用法相同。 (2分) 答: 13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请你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3分) 答: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熟读精思》,理解大意,然后答题。(7分) 阅读提示: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丰富的治学和讲学的经验。

    “熟读精思”是作者吸收前人的读书经验,概括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文章虽是文言,却明白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熟读精思(节选) □ 朱熹(2002年湖北宜昌市中考)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1.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

    (1分) ________ 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1分) 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

    (1分) ______ _ _________ 4.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书要善于积累。

    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课外,答案

    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学习专题)2008年05月12日 星期一 07:07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学习专题)(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啖粥而读 音: 义: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③食不给 音: 义: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

    4.(新版)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新编答案

    80 都御史海瑞,死在官衙的屋子里。

    在南京做官的同乡人,只有户部苏民怀一个人。苏民怀检查清点海瑞做官的俸禄,竹箱中只有八两银子,两丈麻布,几件旧衣服罢了。

    像这样的都御史怎么会多呢?王凤洲对海瑞评价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党。”这九个字写全了海公的一生,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81 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朜(月改黄),居住在秦国。

    他的儿子杀了人。秦国的惠王(对他)说:“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

    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

    腹朜(月改黄)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说:‘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

    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腹朜(月改黄)我却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

    腹朜(月改黄)不听惠王的,还是杀了儿子。儿子,每个人私人所爱啊,忍受私利而行大义,领袖[腹朜(月改黄)]可说是公道啊。

    82 太原有个叫闵仲叔的人,世人都说他是有气节的人,即使是周党那样廉洁清高的人也自以为不如闵仲叔。周党见到闵仲叔口中含着菽兰来喝水,给他生蒜,闵仲叔接受了却没有吃。

    建武年中,闵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等到他上任,司徒侯霸不用政事来问他,只是让他做一些出力的活儿罢了。

    仲叔悔恨地说: “开始受到您的任命时,我又高兴又害怕,现在见到了您,我既没有了兴奋也没了恐惧。如果您觉得仲叔才智不足以来谈论政事,您就不应该征召我来做官。

    既然征召我来却又不用我,是浪费了。”于是他辞去官职,扔下官印走了。

    83 杨震小时候很好学……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 “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84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

    平公说:“解狐不是你是的仇吗 ?”(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

    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

    平公说:“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 “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85 宋濂曾经在自己的家中与客人饮酒,皇帝派人进行秘密的监视。第二天,皇帝问:在座的宾客是哪些人?吃了什么食物?宋濂一一将事实回答。

    皇帝笑着说:好啊,你没有欺骗我。皇帝曾经私下召见大臣们,向他们询问朝廷的官员是好是坏,宋濂只列举那些好的来回答。

    他说:“那些好的官员能和我友好相处,所以我知道他们。那些不好的官员,我不了解他们。”

    86裴佶姑父外廉内贪 唐朝人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裴佶小时候,他姑夫在朝中为官,官声很好,被认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赶上姑夫退朝回来,深深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崔昭何许人也,众口一致说他好。

    一定是行贿了。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不混乱呢。”

    裴佶的姑夫话还未说完,守门人进来通报说:“寿州崔刺史请求拜见老爷。”裴佶的姑夫听了后很是生气,呵斥门人一顿,让门人用鞭子将崔刺史赶出府门。

    过了很长工夫,这位崔刺史整束衣带强行拜见裴佶的姑夫。又过了一会儿,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

    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一会儿,又命令做食饭。

    送走崔刺史后,裴佶的姑姑问他姑夫:“你为什么前边那么踞骄而后又那么谦恭?”裴佶的姑夫面带有恩于人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去,到学堂休息去。”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匹。

    87李林甫口蜜腹剑 李林甫为宰相后,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由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有时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说些动听的话,而暗中却阴谋陷害。

    所以世人都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88秦桧专横跋扈 秦桧。

    5.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悬牛首卖马肉 【原文】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晏子春秋》) 【译文】 齐灵公喜欢女子穿着男人的服饰,因此国都内女子都这样穿着。

    灵公派遣官吏禁止这样的行为,说:“凡是女扮男装的,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衣服被撕裂、衣带被撕断的人到处都是,但是也不能制止这种现象。

    晏子晋见,灵公问:我派遣官吏禁止女子而穿男人服装,被撕裂衣服,扯断衣带的人到处都是,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晏子回答:您让宫内女子穿男装却禁止宫外的女子这样穿着,就好比在门口挂着牛头,而门内卖着马肉。您为何不让宫中女子不再穿男装,(如果那样,)那么宫外就没人敢再这样穿了。

    灵公说:“你说得好。”令宫内女子不得穿男装,不超过一个月,国都内就没有女子再穿男装了。

    【主旨】 说明国君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 今天给我们的启发:最好的管理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下属,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

    【注释】 (1)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好:音hào,喜好。

    丈夫:成年男子。 (2)服:穿,名词用作动词。

    国人,指国都内的女子。国,国都。

    (3)使:派遣。 (4)带:衣带。

    (5)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都有。 (6)寡人:君主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7)对:回答。 (8)君:您,对对方的尊称。

    内:指王宫内。 (9)犹:犹如,如同。

    (10)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何”前置。 (11)则:那么。

    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

    为:做,指穿。 (12)逾:超过。

    (13)莫之服:即“莫服之”。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宾语“之”前置。

    【练习】 1.指出句中的虚词“而”用法。 ①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②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③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④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于是,就。) 2.指出下列句子中虚词“之”的用法。

    ①国人尽服之。(之,代词,指男子的衣服) ②而国人莫之服。

    (之,代词,指男子的衣服。“莫之服”即“莫服之”) ③而禁之于外 。

    (之,代词,指女子穿男子衣服这种行为) 3.从文中找出与下列义项相同的文言词。 ①那么 (则) ②为什么 (何 ) ③很好 (善) ④您 (公) 4.用一四字短语概括“妇人而丈夫饰”的意思: 女扮男装。

    5、“悬牛首卖马肉”和现在我们常说的哪个成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挂羊头卖狗肉。

    新课外精短文言文答案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