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韶的文言文阅读(曾子之妻之市的文言文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的文言文翻译
曾子烹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成教也。”遂烹彘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去,等我回家后(再)杀猪给你吃。”妻子刚从集市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随便开玩笑的。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向父母学习的,听从父母的教导。如今你欺骗他,这就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曾子于是就把猪煮了。
【题解】
曾子烹彘,也叫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小而言之,是家庭教育的问题: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算数,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守信的榜样。大而言之,是处世为人要讲诚信的问题。
2.翻译文言文 快
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
参加了正统十二年的乡试,又考礼部的官职(不确定),但没考上。就跟着吴与弼讲学授课。
过了半年回家,读书日夜不停。盖了一座阳春台,在里面静静坐着,几年没有出过门。
过了很久,又到太学游学。祭酒邢(不知道叫啥)让他试着写了一首诗《此日不再得》应和杨时,看了惊叹说:“龟山(杨时,字中立,因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
也不如你啊。”就在朝廷中宣扬,认为一代学术大家出现了。
从此以后名震京城。给事中贺钦听了他的谈吐议论后,当天就直接向皇帝上书辞官,把陈献章当做自己的老师来侍奉他。
陈献章回乡后,天天都有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学者(拜访)。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共同举荐他,他就被征召去了京城,让他到吏部考核,但是他多次称病不去,上书乞求告老还乡,(最终)被授予了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回乡了。
到了南安的时候,知府张弼怀疑他被授予官职,和自己不一样(这一处也不确定)。陈献章就对他说:“吴与弼先生以布衣百姓的身份被石亨举荐,之所以不接受官职而只求能看一看那些珍稀的藏书,是希望使皇上明白事理。
当时的宰相却不明白,先命令他接受官职然后才能看书,大大的违背了先生的本意,于是坚决地走了。我以国子生的身份等候选用,怎么敢说谎话来沽名钓誉呢?”从此他又屡次被举荐,但是最终没去。
应该差不多。
3.邹智,字汝愚,合州人文言文翻译
【译文】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
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
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中获第一名。 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
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人。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
我此行并不是为了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请皇帝辨别贤臣与奸佞,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笑没有应声。
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遇到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
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由于这些辅臣升官之初,大多出自权贵的人推荐,在先就有人使陛下憎恶,看不起的地方,每当与他们商议政事,他们又是唯唯诺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好像什么都不敢承担,反而不如一二个平常的官吏顶用。这就是陛下对辅臣持怀疑态度的原因,我认为陛下这种态度是错误的。
以前宋仁宗了解到夏竦心怀奸诈就罢免了他,知道吕夷简能改正错误就宽容了他,知道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可以任用就越级提拔他们,因此就能北面抵御住契丹,西边臣服元昊,从未听说既任用又怀疑能够成就天下大事的。希望陛下仔细考察谁是夏竦类的人,谁是吕夷简类的人,对他们或罢免,或宽容,考察谁是像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之类人,由此提拔他,同他讨论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让小人参入,那么就能昭示上天的圣明。
“臣又听说国家的事情只有辅臣能够商议,只有谏官才能发表评论,谏官官职虽然卑微,但起的作用与辅臣相同。现在的谏官以身材魁梧为美,以对答敏捷为贤,以案卷刑狱为职业,不怕天象变化、不抚恤人民的困穷,有人用忠诚道义来激励他,他则说:‘我并非不想说,而话一出口祸就降临,那时谁又听我的?’呜呼,既不能极言进谏,忠于职守,而且又将过失归咎皇帝,有良心的人会如此吗?臣希望罢免那些多余闲散的官员,多方寻求有风骨气节的臣子。
使他们在朝廷检举弹劾官吏不法行为,入内阁参加政事议论,对这些臣子,或者直接请他发表意见,或者轮流发表意见,或者不时召来讨论某事,陛下严肃接待他们,用温和的言语开导他们,使他们竭诚奉献自己的才智,这样就能使圣人听到各种意见择善而从。 “臣又听说西汉的汲黯在朝廷做官时,淮南王不敢谋变,君子所起的作用对国家是很大的。
以陛下的聪明才智,难道不知道君子可以任用,而故意委屈压抑人才吗?这是由于小人巧妙地进谗言离间中伤所致。现在具有大德的如王恕,忠诚耿直的如强珍,耿直、严正的如章懋、林俊、张吉,他们都是现今众人所仰望的人才,不应该贬斥禁锢,有负于上天创造人才的本意。
陛下诚心召来这几个人才,设置在关键部门任职,使他们各尽其平生智慧,那么就天人协调合一。 “臣又听说高皇帝(明太祖)规定守宫门的太监、宦官,只能充任打扫清洁之类的工作,不能参入政事。
近来旧有的规章日益被毁坏,歪门邪道大开,君王的大权尽被这些宦官所把持,朝廷内倚之为宰相,外倚之为将领,藩王依靠他们为镇抚,乐官、卑微的工匠依靠他们制造过度奇巧的东西,喇嘛教教主、佛教徒依靠他们随意进出皇宫,这些难道是高皇帝所允许的吗?希望陛下以宰相为手足,以谏官为耳目,用正人君子做心腹,深思熟虑,制定国家长久之计,那么朝纲就匡正了。 “然而这最根本的则在于陛下对道理的理解如何,我听说侍臣进讲没有做反复的论辩,陛下听讲亦无从容接受臣下意思的雅量。
像这样而想明白事理,处理朝政,臣是不相信的。希望陛下想到道理难以穷尽,珍惜时光易逝,考察经书史书,检验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终年不间断,那么儒家的学说得到昌明,而且万事都治理得好,岂只上列四件事得到妥善处理呢?”疏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
邹智生性大方豪气自负,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意见相投,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
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计划能够实行,趁着因星象异变,朝廷广开言路的机会,又上书说“:圣明的诏书上说‘天下的利弊应当兴革,所有的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列为条目向上陈述’。
这大概是因为陛下已知道前几天登基诏书被奸臣所歪曲,禁止谏议之官不要利用传闻夹杂私心来谈论政事,诏书发出后,舆论沸腾,所以又下这条诏令自行调解。不说‘朕自身有过失,朝政有缺点’,而说‘利弊应当兴革’;不说‘允许大家直言不讳’而说‘所有的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列为条目向上陈述’。
陛下所用来征求意见的范围太不广泛。现在想振兴天下之利,革除天下的弊病,首先应该寻求造成这些利弊的根源,再来决定是振兴或是革除,不应该列举些鸡毛蒜。
4.凉茂文言文的翻译(选自《三国志·卷十一》)
凉茂传,凉茂字伯方,山阳郡昌邑人。
少年时好学,议论事情常常引经据典,用以处理是非。太祖征召凉茂任司空掾,考试名列优等,补官为侍御史。
当时泰山盗贼很多,让凉茂担任泰山郡太守,一个月之内,用襁褓背负婴儿前来的人有一千多户。又转任乐浪太守。
公孙度在辽东擅自留下凉茂,不派遣他去做官,然而凉茂始终没有屈服。公孙度对凉茂及众将领说:“听说曹公远途出征,邺城没有防守的准备,现在我想用三万步兵、一万骑兵,直攻邺城,谁能抵御!”众将领都说:“对。”
公孙度又看着凉茂说:“您认为这主意怎么样?”凉茂回答说:“近来海内大乱,国家将要倾覆,将军您拥有十万人之多的兵力,安坐家中,观看各方的成功与失败,作为君主的臣下,本来应是这样的吗?曹公忧虑国家的危机败亡,怜悯百姓的疾苦危害,率领正义之师为天下人诛杀凶残的民贼,功劳巨大,德行广被,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了。因为国内刚刚平定,百姓初步安顿下来,所以没有责罚将军的罪过罢了!而将军您却想要兴兵向西进攻,那么生存与灭亡的效验,不要一个早晨就可以决定。
将军您好自为之吧!”众将领听到凉茂的话,都震惊心动。过了许久,公孙度说:“凉茂的话对啊。”
凉茂后来被征聘为魏郡太守、甘陵相,在他任职的地方都有政绩。文帝任五官中郎将时,凉茂被选任长史,又升左军师。
魏国建立初期,凉茂升任尚书仆射,后来任中尉奉常。文帝居东宫做太子时,凉茂又是太子太傅,很受文帝的尊敬和礼遇,凉茂死在官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