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文言文交流(古人各个地方的用什么话交流?好像至今都有各个地方的方言,有的连)
1.古人各个地方的用什么话交流?好像至今都有各个地方的方言,有的连
古人的语言就是现在的文言文,你看论语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们的对话录。
至于老百姓,无非就是不用很高雅的词汇,或引经据典什么的。 至于普通话是没有的。
当时朝代是有官话的的,一般就是看皇帝说什么地方话。就像秦朝,那官话就是陕西话(当时的)。
宋朝就是河南话。 至于地方上,那有专门搞语言接待的。
至于老百姓,你外地人听不懂谁管你,官方的事情都要有当地各级官吏下传,自然都是本地人当小官,吏使。 地方上也有些无业人专门做这种集翻译,向导,陪伴于一身的工作,我记得宋时把这种人称为帮闲,伴当。
至于游学,住宿是没有问题的,再说了,店小二,酒楼伙计什么的这都是专业呀。 想想徐霞客,每到地方都是必找此类人等的。
补充回答: 曾经做为全国通行语的方言如下: 周至西晋:古代雅言(时洛阳话)官方通行,当然和今天洛阳话差别是比较大的。 东晋至南北朝:北方雅言(时洛阳雅言)官方通行。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国官方话开始分为两种:北方雅言和南方雅言。 北方雅言是北朝标准音,和今天洛阳话差别较大。
南方雅言(时建康雅言)官方通行。 建康今为南京。
南朝以南方雅言为官方标准音。南方雅言以当时建康话为标准,但是和今天南京话不同源。
当时建康话属于吴语,和今天苏州话同源,但是差别仍然很大。 隋:北方雅言(时洛阳雅言)官方通行。
隋朝统一,北方雅言重新获得唯一的官方地位,北方雅言和今天洛阳话差别较大。 南方雅言(时金陵雅言、扬州吴音)官方通行。
金陵今为南京。由于扬州经济的繁荣,原南方雅言分化为两支,一支以金陵话为代表,一支以扬州话为代表,他们都属于吴语,比较接近。
吴音和今天的苏州话同源。上层社会一般通晓扬州吴音。
隋炀帝也学习过吴音。吴音和今天的苏州话差别较大。
今天的南京话和扬州话属于江淮官话。一般认为江淮官话是北方雅言和吴语的结合,和吴音不同源但是受到吴音影响。
唐:北方雅言(时洛阳雅言、长安雅言)官方通行。 长安官话是长安化的北方雅言,和今天西安话差别较大,有专家称接近今天的粤语。
南方雅言(时苏州吴音、金陵雅言、扬州吴音)官方通行。 唐初扬州话也是吴音的代表,但是后来扬州由于战争,经济地位让位于苏州。
由于唐朝苏州经济的大发展,苏州吴音一开始流行于沿江和江南,后重新转为全国大部分地区通行,通行主要人群是知识分子,当时的艺术工作者,歌妓等中间一般也流行使用吴音。 和今天苏州话差别较大。
金陵今为南京。和今天的南京话不同源。
今天的南京话属于江淮官话。 北宋:北方雅言(时洛阳雅言、开封雅言)官方通行,和今开封话差别很大。
南方雅言(时平江吴音、金陵雅言)官方通行。平江即今天的苏州。
北宋的江南文化承袭了唐代的强势地位。 吴音继续流行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
和今天的苏州话差别较大。 金陵今为南京。
和今天的南京话不同源。今天的南京话属于江淮官话。
南宋:南方雅言(时临安雅言、平江吴音、金陵雅言)官方通行。 南宋的三大有通行地位的语言(临安话、平江话、金陵话)都属于吴音。
从南宋开始,南北雅言合并为一种,结束了1000多年的标准语言分裂。临安即今天的杭州,临安雅言是受到北方雅言影响的吴音。
今天的杭州话仍然带有北方口音。和今杭州话差别很大。
平江即今天的苏州。和今天的苏州话差别较大。
金陵今为南京。和今天的南京话不同源。
今天的南京话属于江淮官话。 元:蒙古语,官方通行。
大都话,官方通行。 元代汉语没有标准音,官方语言一般沿革宋朝的南方雅言,但大都话亦有通行度。
明:南方官话(时南京官话)官方通行。 南京方言从吴音转为江淮官话,当时南京话类似今老南京话,当时外国人学习汉语较多以南京官话为主。
迁都北京后,仍然以南京官话为主。 北方官话(时北京官话)官方通行。
类似今北京话,开始为土话,后来随着迁都北京,开始有一定影响力。官方语言重新开始分为南北两支。
吴音(时苏州白话)民间通行。继承宋代南方雅言。
明代开始,南方雅言转为民间。明代江南承袭了历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当时有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
苏州白话对各个剧种有很大的影响。百戏只祖昆曲也是使用苏州白话。
苏州白话发音类似今苏州话。 清:南方官话(时南京官话)官方通行。
类似今老南京话,清初流行于官方,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取消南京官话的标准音地位。 北方官话(时北京官话)官方通行。
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北京官话为官方地位。类似今北京话。
吴语(时苏州白话、上海苏白)民间通行。 类似今苏州话,清末由于战争,苏州经济地位下降,让位于上海。
苏州的文化影响力开始减小。上海式苏州白话,是苏州话和上海话的结合,苏州经济文化地位让位于上海之后,上海文化开始影响中国。
粤语(时广州白话)民间通行。 类似今广州话,由于广东经济迅速发展,清末开始流行,影响力慢慢扩大。
民国:老国语(北京话)官方通行。类似今北京话,兼顾南北官话,带有入声。
新国语(北京话)官方。
2.文言文的交流,切磋,探讨有哪些词
形容词词尾
文言文中,充当词尾的常有“焉”“然”“者”“其”“乎”等几个词,现举例如下
一、焉用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作“…的样子”“…地”。例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二、然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词尾,相当于“…地”。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②、有大石当中流…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2、用于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照应,可译作“…的样子”。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三、者句前有“若”“似”“如”等词,译作“像…的样子”“…似的”。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四、其形容词词尾,可译作“…的样子”。①、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涉江》)
五、乎形容词词尾,可译作“…地”。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②、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