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文言文翻译(《三国志)
1.《三国志
满宠字伯宁,关羽围困襄阳,满宠协助征南将军曹仁驻扎在樊城抵抗关羽,而左将军于禁等的军队因为遇到接连下起的大雨,汉水上涨而被关羽击败。
关羽迅速攻打樊城,樊城遇到大水,常常会倒塌,大家都十分害怕。有人对曹仁说:“现在的危难,不是我们的力量所能抵抗的.可以趁着关羽的包围还没有合拢,乘小船在夜里逃走.即使丢失了城池,还可以保全自己。”
满宠说:“山上流下的水速度很快,希望它不久就能停.听说关羽派别的将领已经到了郏县那儿,从许昌往南,老百姓乱哄哄的,关羽不敢马上进攻的原因,是担心我们的军队在他们的后边夹击了罢了。现在如果逃离,洪河以南,就不再是国家的土地了。
您应该防备他们。”曹仁说:“好。”
满宠于是把自己的白马沉入水中,和军队里的人一起盟誓(守城)。当徐晃等救兵到来,满宠努力作战,有功,关羽于是退兵。
太和四年,任命满宠为征东将军。那年冬天,孙权扬言要攻到合肥,满宠上表召集了兖州、豫州各路军队,都汇集到一起。
敌人不久退回,被命令停战。满宠认为现在敌军大举而退,不是出自本意,这必定是想假装退兵来使我们也停战,然后倒回来乘我们没有防备,突然袭击,(满宠)上表说不能停战。
过后十几天,孙权果然又来了,到了合肥城,不能攻下,就回去了,第二年,吴国的将领孙布派人到扬州请求投降,说:“路太远,不能凭自己的能力到达,请求派兵前来迎接我。”刺史王凌传递了孙布的信,请求带军队去迎接他们。
满宠认为其中必定有诈,不给派兵,而替王凌写了回信说:“(我们)知道你认识到邪正之分,想要躲避祸害归顺我们,离开残暴归顺天道,很是赞许祟尚。现在想要派兵迎接你们,然而考虑到兵少的话,则不足用来保卫你们,兵多的话,则此事必定会传播太广。
(你们)先私下悄悄(行事),来成就你们本来的志向,到时候见机行事。”适逢满宠接受诏书,应该入朝,他给府长史留了一封信:“如果王凌要前往迎接,不要给他派兵。”
王凌后来要求派兵,没有得到,于是单派了一个将领带了步兵骑兵七百人前往迎接孙布。孙布在夜里趁他们不备,突然袭击,将领军士奔散逃离,死伤过了半数。
2.三国志 魏书 翻译
宋世景,广平人。
(他)自小就修身立志,侍奉父母以孝顺出名。放下帷幕专心学习,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经书义理的研究。
后来被推举为秀才,(在科考中)对策而及第。拜官为国子助教。
后升官为彭城王曹勰府内的法曹行参军。勰喜爱他的才华学识、气节操义,以高雅的礼节和器物来敬重他。
魏高祖对他很器重。又迁为司徒法曹行参军。
他通晓刑法和明理,写作律法的书。裁断判决有疑惑的案件,剖析裁断很流畅。
转为尚书祠部郎,彭城王曹勰每次见到他,都说:“宋世景精学博识,有尚书仆射之才啊!”台中有了难解决的事,右仆射高肇经常来委托他帮忙。宋既擅长于处理政事,白天勤奋不知疲惫,又兼职好几个军曹职务,有很大的政绩。
后来由左仆射袁怀推荐为行台郎,巡察下面得州镇十多个,罢黜升职奖赏处罚,没有不被允许的,袁怀更是将大事委托给他。把他推荐给世宗:“宋的文采武略,当今少有。
他的清廉忠诚和平直,也是很少有人能比的上的。陛下如果将重要的职位委任给他,绝不会逊于古代的贤相啊!”世宗说:“朕也听说了。”
广阳王曹嘉,右仆射高肇,中山王曹英一起推荐宋为尚书右丞。王显与高肇有过节,在世宗面前诋毁宋,因而此事被搁置起来不被通过. 后来又加官做了伏波将军,荥阳太守。
有姓郑的人家豪强蛮横,很难治理。济州刺史郑家的远房弟弟郑远庆做了宛陵令,拿了很多贿赂,百姓都深受其患。
宋刚刚到任,把他招来对他说:“我与你亲和,也只是假装的。我对你以前的事情一概不问,在今天起,绝不会不管不问。”
但是远庆仍我行我素。宋想要将他绳之以法,远庆害怕,丢弃官职逃跑了。
于是官僚及其家属都害怕,没有不改正变严肃的。一天到晚都坐在厅里处理政务,没有休息过,县吏、里正和各个百姓,来就接见,没有早晚的等待。
来者没有不对其竭心尽力的,都对其表现出祥和的面容,屏退下人秘密的交谈。民间的案件,大事细节都很清楚,抓奸诉状,就和神明一样。
曾有一个官吏,休假完了回到郡里,吃人家的鸡和猪;又有一干人等,接受了人家的一顶帽子,有吃掉了两只鸡。宋呵斥他们:“你怎么干吃这家的鸡和猪,拿去那家的帽子呢!”官吏们都磕头谢罪。
因而上下官吏震撼惊悚,没有敢犯禁令的。 因为弟弟道玙犯了罪连坐被朝廷除名。
宋世静性格问候,对人友善,过于常人,等到道玙死的时候,哭得十分伤心,因为心中酸楚,整个人特别憔悴,看到他的人都十分怜悯他。一年多以后,母亲死,于是因为过度悲伤而死。
曾尝试撰写《晋书》,最后没有能完成。
3.三国志 魏书翻译
《三国志·荀彧传》 原文: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
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
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
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
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
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
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
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翻译: 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
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荐举为孝廉,任守宫守。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父,竟弃官回家。
他对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经常成为军事要冲,应当赶紧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乡人之中很多都留恋本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只将自己的宗族迁到冀州。
自从太祖迎接天子到许都之后,袁绍内心不服。袁绍兼并北方之后,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盛。
太祖正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军。这一来,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慢。
太祖大怒,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个聪明人,必不追咎往事,恐怕有其他忧虑。”
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要讨伐不义,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那号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容易弱小。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
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
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很高兴。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
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正好遇上征伐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樵地劳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由于心中忧郁而死,当年五十岁。
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评论说:荀彧才能出众,通达儒雅,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4.三国志 魏书 翻译
宋世景,广平人。
(他)自小就修身立志,侍奉父母以孝顺出名。放下帷幕专心学习,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经书义理的研究。
后来被推举为秀才,(在科考中)对策而及第。拜官为国子助教。
后升官为彭城王曹勰府内的法曹行参军。勰喜爱他的才华学识、气节操义,以高雅的礼节和器物来敬重他。
魏高祖对他很器重。又迁为司徒法曹行参军。
他通晓刑法和明理,写作律法的书。裁断判决有疑惑的案件,剖析裁断很流畅。
转为尚书祠部郎,彭城王曹勰每次见到他,都说:“宋世景精学博识,有尚书仆射之才啊!”台中有了难解决的事,右仆射高肇经常来委托他帮忙。宋既擅长于处理政事,白天勤奋不知疲惫,又兼职好几个军曹职务,有很大的政绩。
后来由左仆射袁怀推荐为行台郎,巡察下面得州镇十多个,罢黜升职奖赏处罚,没有不被允许的,袁怀更是将大事委托给他。把他推荐给世宗:“宋的文采武略,当今少有。
他的清廉忠诚和平直,也是很少有人能比的上的。陛下如果将重要的职位委任给他,绝不会逊于古代的贤相啊!”世宗说:“朕也听说了。”
广阳王曹嘉,右仆射高肇,中山王曹英一起推荐宋为尚书右丞。王显与高肇有过节,在世宗面前诋毁宋,因而此事被搁置起来不被通过. 后来又加官做了伏波将军,荥阳太守。
有姓郑的人家豪强蛮横,很难治理。济州刺史郑家的远房弟弟郑远庆做了宛陵令,拿了很多贿赂,百姓都深受其患。
宋刚刚到任,把他招来对他说:“我与你亲和,也只是假装的。我对你以前的事情一概不问,在今天起,绝不会不管不问。”
但是远庆仍我行我素。宋想要将他绳之以法,远庆害怕,丢弃官职逃跑了。
于是官僚及其家属都害怕,没有不改正变严肃的。一天到晚都坐在厅里处理政务,没有休息过,县吏、里正和各个百姓,来就接见,没有早晚的等待。
来者没有不对其竭心尽力的,都对其表现出祥和的面容,屏退下人秘密的交谈。民间的案件,大事细节都很清楚,抓奸诉状,就和神明一样。
曾有一个官吏,休假完了回到郡里,吃人家的鸡和猪;又有一干人等,接受了人家的一顶帽子,有吃掉了两只鸡。宋呵斥他们:“你怎么干吃这家的鸡和猪,拿去那家的帽子呢!”官吏们都磕头谢罪。
因而上下官吏震撼惊悚,没有敢犯禁令的。 因为弟弟道玙犯了罪连坐被朝廷除名。
宋世静性格问候,对人友善,过于常人,等到道玙死的时候,哭得十分伤心,因为心中酸楚,整个人特别憔悴,看到他的人都十分怜悯他。一年多以后,母亲死,于是因为过度悲伤而死。
曾尝试撰写《晋书》,最后没有能完成。
5.翻译 三国志.魏书
太祖(指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①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自首请罪),犹惧不免。冲(曹冲,曹操儿子)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自首)。” 冲于是以刀穿(戳破)单衣,如鼠啮者,谬(谎称)为失意(内心有不快活的事),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世上一般人)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主人)不吉(祥)。令单衣见啮,是以忧戚(悲伤)。②太祖曰:“此妄言耳(罢了),无所(不需)苦(忧愁)也。”俄而(不多时)库吏以啮鞍闻(上报),太祖笑曰:“儿衣在侧(身旁),尚(尚且)啮,况鞍县(同“悬”)柱乎?”一无所问(丝毫不加追究)。 (选自《三国志》)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太祖马鞍在仓库中,但却被老鼠咬环。“为……所”表示被动。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悲伤。“见”,表示被动。
6.《三国志·魏书·郭嘉传》翻译
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起初,郭嘉到北方去拜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自己为之效命的君主一事,十分审慎,所以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袁公只想效法当年周公礼贤下士之举,但却不知晓用人的奥秘。做事头绪太多,把握不住要领,喜好谋划,却没有决断,要想和这样的人共同拯济天下大难,成就王霸大业,太难了!”郭嘉在这时随即离开了袁绍。先前,颍川郡的戏志才,是一个善于出谋划策的人,魏太祖曹操对他很是器重。可惜他过早去世了。曹操写信给荀彧说:“自从志才死后,没有可以同我商议大事的人。汝南、颍川奇士确实很多,有谁可以来代替他这个位置呢?”荀彧便推荐郭嘉。曹操召见郭嘉,纵论天下大事。曹操说:“使我成就天下大业的,必定是这个人了。”郭嘉从曹操那里退出后,也高兴地说:“他真的是我能为之效命的主上啊!”曹操表荐郭嘉为司空军祭酒。
曹操将要去征讨袁尚及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乌丸。部属中许多人担心,刘表会派刘备乘机袭击许县,以讨伐曹操为名相号召。郭嘉说:“操公虽然威震天下,但那乌丸依仗其地处僻远,必定没作防备。可趁其没有防备,我军突然袭击,定可取胜。况且袁绍对汉人和乌丸人都有恩德,而袁尚兄弟还在那里。现在魏对青、冀、幽、并四州的百姓,只是用威势使他们归附,还没有加施恩德。舍弃这四州而南征刘表,那袁尚必然凭借乌丸的资助,招纳为其主拼死效命的人;乌丸一动起来,汉胡百姓都将回应。这会使蹋顿产生入侵的野心,成就他非分贪图的计谋,只恐青、冀二州就不是我们所有的了。刘表这人,不过是个清淡虚夸的空谈家罢了。他自知其才力不足以驾驭刘备,若是重用刘备,又担心不能控制;轻任刘备,那么刘备不会为他效力。因此,即便我们倾全力远征乌丸,曹公您也用不着担忧什么了。”曹操于是率军出发。来到易县时,郭嘉说道:“兵贵神速。现在我军行军千里攻击敌人,辎重很多,难以迅速得到有利的时机,况且敌人听到消息,必定有所戒备;不如留下辎重,轻装兼程进发,出其不意。”曹操于是悄悄出了庐龙塞,直捣单于的大本营。敌人听说曹操到来,惊恐不已,仓促应战。曹军大破敌人,斩杀蹋顿以及名王以下许多将领。袁绍和他的哥哥袁熙逃往辽东。
后来,曹操征讨荆州回来,行至巴丘时,军中发生病疫,只得烧掉船只,曹操叹息地说:“若是郭奉孝还在,不会让我弄到如此地步。”起初,陈群非议郭嘉行为不检点,多次当廷指责郭嘉;郭嘉并不在意,镇定自若。曹操因此更加器重他。但认为陈群能公正行事,也很高兴。郭奕被任命为太子文学,早逝,其子郭深承继爵位。郭深亡故,其子郭猎继位。
7.翻译 三国志 魏书
原文: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译文:太祖的马鞍在库房被老鼠咬坏,看守库房的守卫害怕被杀,于是想像太守请罪,但是心里很害怕。曹冲说:“在这里等3天,然后就可以走了”。于是曹冲把衣服穿到刀架上,脸上漏出忧愁。太祖问他为什么?曹冲对他说:“世俗的人以为被老鼠咬了衣服的,对主人不吉利,今天看到我的衣服被咬,很少担忧”。太祖说:“全都是瞎说的,不用苦恼”。看守库房的守卫说了马鞍被老鼠咬的事情,太祖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在旁边被咬了,何必在意马鞍呢”。
8.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翻译,高三文言文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县人,幼年质朴木讷,喜爱剑术、武艺。二十三岁时,乡里举他为正,才感奋而读《论语》、《韩诗》 。二十九岁时,结交公孙方等人,在郑玄处读书。不到一年,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郑玄和门人到不其山避难。那时,粮食缺乏,郑玄就把学生都辞掉。崔琰被遣送之后,因盗寇充斥,往西的道路也不通,于是专捡荒野的路,绕经青州、徐州、茺州、豫州,东下寿春,南至长江、太湖。自从离家之后,四年才回到故乡,以弹琴读书作为消遣。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就召他前来。当时,军队蛮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向袁绍进谏说:“以前荀卿曾说过:‘平日不教士卒,武器不锋利,纵使是商汤、武王也无法战胜。’现在路有尸骨,百姓未蒙德惠,应该下令郡县掩埋尸骨,表示心中的哀痛,追美文王的仁爱。” 袁绍任他为骑都尉,后来袁绍在黎阳整顿部队,接着进驻延津。崔琰又进谏说:“天子在许,而百姓都希望能辅助顺服天子的人。不如守在境内,尽忠职守,以安定海内。” 袁绍不听,于是在官渡吃了败仗。袁绍死后,两个儿子相争相斗,都想争取到崔琰。崔琰就托疾辞谢,也因此获罪,关在牢里,全靠阴夔、陈琳营救,才免于难。
曹操击败袁绍氏后,兼为冀州牧,召崔琰为别驾从事,得意地对崔琰说:“昨天统计户籍,冀州有三十万人,这倒是个大州啊!” 崔琰回答说:“目前天下分甭,九州离析,袁谭、袁尚兄弟相互征战,冀州百姓暴骨荒野。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来慰问百姓的状况,拯救人民的苦难,倒先看到了统计多少武器人口,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曹操立刻改变得意之色,向崔琰谢罪。这时其他宾客都吓得变色低头。
曹操征并州时,留下崔琰在邺,为文帝师傅。曹丕依然出去打猎,换下衣服、马匹,一心一意要在原野奔逐。崔琰上书进谏说:“听说《尚书》曾警诫不要沉迷打猎,鲁隐公到棠看捕鱼,《春秋》也讥讽他,这是周公、孔子的格言,也是《尚书》、《春秋》中很明显的道理。商朝鉴于夏代亡国,《诗经》就这对这件事而有‘殷鉴不远’的训词。商纣在甲子日被灭亡,夏桀在乙卯日被杀,《礼记》就以这两天享乐为禁忌,这又是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缺点,不能不深自省查。袁绍家族极为富强,而袁谭、袁尚却放纵无度,游乐奢侈,没听说有仁义的好名声,贤人君子见了这种事,都惊骇地离他远去,如兄如罴一样的壮士,在他们手下却沦为残虐人民的工具。所以虽然拥军百万,跨有黄河以北的地区,最后却无立足之地。现在国家正困窘,德惠尚未普及,而百姓所盼的、所想的就是德惠;况且曹公亲率军队,上下同劳,世子您应该循大路、走正途,想想自己是储君,要自视为珍宝。如今竟然穿着卑贱的猎服,忽略了打猎驰逐所冒的危险,沉迷在追雉捕兔之中,而忘记了国家的重要,这真是有识者所忧心的啊!希望世子您烧掉车盖,丢掉猎服,以消除大家的怨责,也免得使老臣得罪上天。” 曹丕回信说:“昨天接获来信,承蒙训示,要我烧掉车盖,丢掉猎服。现在车盖烧了,猎服也丢了。以后若还有这种事,还请不吝教诲。” 曹操为丞相时,崔琰又任东西曹掾属征事。在授东曹给崔琰时,下令说:“君有伯夷的清高史鱼的正直,贪鄙的人会仰慕你的名声而清廉,壮士会尊敬你的声誉而砥砺,这可以引领时风了。因此授官为东曹,速去上任。” 魏国刚建立时,崔琰官拜尚书。当时,还未立太子,临菑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心中也犹豫不决,就以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只有崔琰公开回答:“听说《春秋》大义,应该立长子,五官将曹丕又仁孝聪明,应继承正统,我誓死坚持。”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因此曹操赞叹崔琰公正亮直,迁官中尉。
崔琰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眉目清朗,须长四尺,很有威严,颇受朝臣仰慕,而曹操对他也相当敬畏。崔琰曾推荐钜鹿人杨训,此人虽才具不足,而清廉贞正,曹操就备礼召请。后来曹操为魏王,杨训上表赞美功勋,发扬盛德。当时有人讥笑他浮浅虚伪,想博取名声,并说崔琰荐举不当。崔琰就从杨训处拿了上表的草稿来看,然后写封信给杨训说:“我仔细看过你的草稿,内容不错而已。这只是一时的机会罢了,应该会有变动的时机!” 崔琰的本意,在于讥讽那些评论的人喜欢指摘别人,而不推寻情理。却有人说他这封信傲视怨谤。曹操生气地说:“俗话讲‘生女儿罢了!’‘罢了’并不是好话。‘应该会有变动的时机’,意思是更失礼。” 于是罚崔琰为徒隶,又派人去看视,崔琰的言谈表情毫不屈服。曹操就下令说:“崔琰虽然受刑,却和宾客相见,门庭若市,对宾客也瞪着眼直看,好像有什么怨怒。”于是命崔琰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