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昭王之时文言文翻译(《说苑权谋》文言文翻译)
1.《说苑权谋》文言文翻译
刘向《说苑》第13卷 权谋 圣王之举事,必先谛之于谋虑,而后考之于蓍龟。
白屋之士,皆关其谋;刍荛之役,咸尽其心。故万举而无遗筹失策。
传曰:“众人之智,可以测天,兼听独断,惟在一人。”此大谋之术也。
谋有二端:上谋知命,其次知事。知命者预见存亡祸福之原,早知盛衰废兴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若此人者,居乱世则不害于其身,在乎太平之世则必得天下之权;彼知事者亦尚矣,见事而知得失成败之分,而究其所终极,故无败业废功。
孔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也。”夫非知命知事者,孰能得权谋之术。
夫权谋有正有邪;君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夫正者,其权谋公,故其为百姓尽心也诚;彼邪者,好私尚利,故其为百姓也诈。
夫诈则乱,诚则平,是故尧之九臣诚而兴于朝,其四臣诈而诛于野。诚者隆至后世;诈者当身而灭。
知命知事而能于权谋者,必察诚诈之原而以处身焉,则是亦权谋之术也。夫知者举事也,满则虑溢,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则虑直。
由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举而不陷也。杨子曰:“事之可以之贫,可以之富者,其伤行者也;事之可以之生,可以之死者,其伤勇者也。”
仆子曰:“杨子智而不知命,故其知多疑,语曰:‘知命者不惑。’晏婴是也。”
赵简子曰:“晋有泽鸣、犊●,鲁有孔丘,吾杀此三人,则天下可图也。”于是乃召泽鸣、犊●,任之以政而杀之。
使人聘孔子于鲁。孔子至河,临水而观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于此,命也夫!”子路趋进曰:“敢问奚谓也?”孔子曰:“夫泽鸣、犊●,晋国之贤大夫也。
赵简子之未得志也,与之同闻见,及其得志也,杀之而后从政,故丘闻之:刳胎焚夭,则麒麟不至;干泽而渔,蛟龙不游;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丘闻之:君子重伤其类者也。”
孔子与齐景公坐,左右白曰:“周使来言庙燔。”齐景公出问曰:“何庙也?”孔子曰:“是厘王庙也。”
景公曰:“何以知之?”孔子曰:“诗云:‘皇皇上帝,其命不忒。’天之与人,必报有德,祸亦如之。
夫厘王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宫室,舆马奢侈,不可振也。故天殃其庙,是以知之。”
景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殃其庙乎?”子曰:“天以文王之故也。若殃其身,文王之祀,无乃绝乎?故殃其庙以章其过也。”
左右入报曰:“周厘王庙也。”景公大惊,起拜曰:“善哉!圣人之智,岂不大乎!”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
桓公怪之,以问管仲。管仲曰:“国必有圣人也。”
桓公叹曰:“歖!日之役者,有执柘杵而上视者,意其是邪!”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焉,东郭垂至。
管仲曰:“此必是也。”乃令傧者延而进之,分级而立。
管仲曰:“子言伐莒者也?”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优然喜乐者,钟鼓之色;愀然清净者,缞绖之色;勃然充满者,此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勃然充满,此兵革之色也,君吁而不吟,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
臣窃虑小诸侯之未服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君子曰:“凡耳之闻,以声也。
今不闻其声而以其容与臂,是东郭垂不以耳听而闻也。桓公、管仲虽善谋,不能隐圣人之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东郭垂有之矣。
故桓公乃尊禄而礼之。”晋太史屠余见晋国之乱,见晋平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国法归周。
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其孰先亡。”对曰:“晋先亡。”
威公问其说。对曰:“臣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不当,曰:‘是何能然?’示以人事多义,百姓多怨,曰:‘是何伤?’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与,曰:‘是何害?’是不知所以存,所以亡。
故臣曰:‘晋先亡。’居三年,晋果亡。
威公又见屠余而问焉。曰:“孰次之。”
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
对曰:“天生民,令有辨,有辨,人之义也。所以异于禽兽麋鹿也,君臣上下所以立也。
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踦,固无休息,淫昏康乐,歌讴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
’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余而问曰:“孰次之。”
屠余不对。威公固请。
屠余曰:“君次之。”威公惧,求国之长者,得锜畴、田邑而礼之,又得史理、赵巽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余。
屠余曰:“其尚终君之身。臣闻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之极谏之士;国之亡也,天与之乱人与善谀者。”
威公薨,九月不得葬。周乃分而为二,故有道者言,不可不重也。
齐侯问于晏子曰:“当今之时,诸侯孰危?”对曰:“莒其亡乎?”公曰:“奚故?”对曰:“地侵于齐,货竭于晋,是以亡也。”智伯从韩、魏之兵以攻赵,围晋阳之城而溉之,城不没者三板。
絺疵谓智伯曰:“韩、魏之君必反矣。”智伯曰:“何以知之?”对曰:“夫胜赵而三分其地,今城未没者三板,臼灶生■,人马相食,城降有日矣。
而韩、魏之君无喜志而有忧色,是非反何也?”明日,智伯谓韩、魏之君曰:“疵言君之反也。”韩、魏之君曰:“必胜赵而三分其。
2.荆宣王问群臣 的原文及翻译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释: 荆宣王:就是楚国的国君楚宣王。他是楚肃王的儿子,名字叫良夫。
北方:指我国当是中原一带的各个诸侯小国家。 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
江一: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 长:音掌,长官,首领的意思。
然:就是这个样子,(回答)“对”的意思。 点评: 这个故事主要的意义不在于表现狐狸的聪明,而在于揭露它的狡猾,指出:有的坏人为了欺负好人和干坏事,总要找到一种势力作为靠山,打着一块招牌,掩护自己,吓唬别人。
善良的人们,要学会识破这种骗术。 楚宣王问群臣曰 【提要】] 狐假虎威的成语就来自本章。
古人在游说时创造了许多典故和成语,充实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语言。今天的人们,已经几乎没有创造新成语的能力和可能了。
由此也可以看到古人的说话水平的确比现在的我们高出很多倍。 【原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
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①听说 ②回答 ③逃跑 ④害怕,惧怕 (各1分)
小题2:B (2分)
小题3:今 王 之 地 / 方 / 五 千 里 (每处1分)
小题4:⑴(如果)现在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2分)
⑵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2分)
小题5:都善于运用故事比喻说理,故事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说理委婉,使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大意对即可,2分)
小题1:试题分析:“闻”有听见、听说;见闻,知识;声誉,名声;用鼻子嗅的意思。在这里是听说的意思。“对”有回答;对着,向着;敌对,对立;对付;配偶的意思,在这里是回答的意思。“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畏”是害怕的意思。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B项是这种用法。所以答案是B。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的“之”是“的”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之”是代词。D.君将哀而生之乎的“之”是代词。
点评:近年来,一词多义仍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式为解释或辨析,题型以填空和选择为主。对于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小题3:试题分析:这个句子的停顿要注意地方是两个词,土地方圆的意思,所以中间要停顿。主语谓语之间也要停顿。
点评: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的意思,古代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要真正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含义,再进行句读的划分。
小题4:试题分析:第⑴句注意“子”是你的意思,“食”是吃的意思;“逆”是违背的意思。⑵征于色是表现于脸上,征是表现,色是脸色;“喻”是了解的意思。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小题5:试题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本文江乙也是借用狐假虎威的故事进行说理的,所以两文都采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本文以比喻说理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
点评:比喻说理就是用比喻将不容易理解的深奥道理,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加以说明,它的妙处就在于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地道出深刻的道理。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胜过一大篇平淡乏味的议论,收到言简意丰,举重若轻的效果。
4.文言文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生动形象地比喻借别人的威势吓唬别人。
5.翻译古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释: 荆宣王:就是楚国的国君楚宣王。他是楚肃王的儿子,名字叫良夫。
北方:指我国当是中原一带的各个诸侯小国家。 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
江一: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 长:音掌,长官,首领的意思。
然:就是这个样子,(回答)“对”的意思。 点评: 这个故事主要的意义不在于表现狐狸的聪明,而在于揭露它的狡猾,指出:有的坏人为了欺负好人和干坏事,总要找到一种势力作为靠山,打着一块招牌,掩护自己,吓唬别人。
善良的人们,要学会识破这种骗术。 楚宣王问群臣曰 【提要】] 狐假虎威的成语就来自本章。
古人在游说时创造了许多典故和成语,充实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语言。今天的人们,已经几乎没有创造新成语的能力和可能了。
由此也可以看到古人的说话水平的确比现在的我们高出很多倍。 【原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
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