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承谟文言文戴(福建总督范承谟:开垦荒地,安抚岛内土著山民,减免税负,休养生)

    1.福建总督范承谟:开垦荒地,安抚岛内土著山民,减免税负,休养生

    《条陈闽省利害疏》(康熙十三年)范承谟

    窃惟古今之时势,有常必有变;人臣之谋国,有经必有权。兹当滇南告警,变起仓卒,一切关系疆场之事,有斟酌权宜可济时变者,即不得概执引经之说,以疏於事变(先)而忽於未然也。臣且就闽省目前情形,为我皇上陈之。

    闽人活计,非耕则渔。一自迁界以来,民田废弃二万余顷,亏减正供约计有二十万之多,以致赋税日缺,国用不足。而沿海之庐舍■〈亩犬〉亩化为斥卤,老弱妇子展转沟壑、逃亡四方者,不计其数;所余孑遗,无业可安、无生可求,颠沛流离,至此已极!迩来人心皇皇,米价日贵;若不安插,倘饥寒迫而盗心生,有难保其常为良民者矣!我皇上停止海界之禁,正万姓更生之会;而闽地仍以台寨为界,虽云展界垦周,其实不及十分之一。且台寨离海尚远,与其弃为盗。《条陈闽省利害疏》(康熙十三年)范承谟

    窃惟古今之时势,有常必有变;人臣之谋国,有经必有权。兹当滇南告警,变起仓卒,一切关系疆场之事,有斟酌权宜可济时变者,即不得概执引经之说,以疏於事变(先)而忽於未然也。臣且就闽省目前情形,为我皇上陈之。

    闽人活计,非耕则渔。一自迁界以来,民田废弃二万余顷,亏减正供约计有二十万之多,以致赋税日缺,国用不足。而沿海之庐舍■〈亩犬〉亩化为斥卤,老弱妇子展转沟壑、逃亡四方者,不计其数;所余孑遗,无业可安、无生可求,颠沛流离,至此已极!迩来人心皇皇,米价日贵;若不安插,倘饥寒迫而盗心生,有难保其常为良民者矣!我皇上停止海界之禁,正万姓更生之会;而闽地仍以台寨为界,虽云展界垦周,其实不及十分之一。且台寨离海尚远,与其弃为盗薮,何如复为民业!如虑接济透越,而此等迁民从前飘流忍死尚不肯为非,今若予以恒产,断无舍活计而自取死亡之理!即钉、麻、油、铁、丝绸、布帛皆奸商巨贾、势豪土棍有力者之所办,穷民亦无此资本,何由而济!如虑逼近沿海,难免寇■〈舟宗〉侵掠;夫「海贼」可以登岸之处不过数所,余皆海潮涌入之小港,时涌时退,不能停泊。若设防兵堵御要害,则寇亦无隙可乘。设立水师,原为控扼岩疆,未有弃门户而反守堂奥之理!目今多事之时,海逆不无窥伺;伏乞皇上允臣相度形势,应仍旧者照旧防备、应更移者奏请更移,务使将领不得偷安,则门户既固而迁民可以开垦复业,无以粮齎寇之忧、无透越接济之虑!兵既卫民,民不失所:此捍外安内之要著也。

    从来富国强兵,莫有过於鱼盐之利。闽自禁海以来,利孔既塞,是以兵穷民困。目下青黄不接之际,追呼虽频,输将仍缓,兵丁乏授食之需,引领协济;各省处处添兵、在在索饷,安能及朝协济乎?今惟有请照木筏取鱼事例,容渔户沿海采捕,每十筏联为一甲,行以稽■〈大上旦下〉连坐之法。遇开港之时,止许随带乾粮,不许多携米谷等物;令就近将领率防兵巡哨,督押渔筏朝往暮归,仍照编甲次序湾泊内港,聚集一处,以便稽察。其采捕之鱼,十取其一,以充国课。此项钱粮,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如有赢余,或存贮备修船只:一举而数善备焉矣。

    事如可行,臣即相机设施;如不可行,决不致贻边疆之患。兵饷裕而国用自足,荒田垦而流离可辑,催科缓而人心共安矣。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

    C2。B3。

    D4。A5。

    (1)政事,难道仅仅在处理公文、督促税赋、判决诉讼上就停止罢了吗?(2)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3)君子讨厌(痛恨)那些舍弃(回避)说想要那样却一定要找这样借口的人。 (4)认真从事(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悌的道义对百姓反复陈说,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1。试题分析:方:常规、准则。

    解释实词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博学而无方”中“方”的意思是“方法,办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B.与:介词,相当于“和”“跟”“同”。

    A.则:连词,表承接,就便,那么/连词,表转折,然而,反倒 C.以: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 D.乃:连词,表承接,于是,就(注意固定结构“既……乃……”)/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不被重用的是指“曾巩”,乙文中没有陈述“王安石”是否被重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原文为: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省略的内容要不出,语句要通顺,注意特殊句式和重点词语。

    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岂、督、断,虽、尽、迹、其、蒙,疾、舍、辞,谨、申、戴、孝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甲] 太原王君为池州知州的第二年,整修了他的朝北的后堂,命名为“思政堂”。意思说他在朝南的堂上处理政事,而在这里思考政事。

    这一年冬天,我路过池州作客,他要我为“思政堂”写一篇记。 王君整修此堂,更换了那些旧腐坏断的地方,修整加固以后,就不被寒暑侵逼。

    打开堂门就近看去,可那旧园盛景,凉台清池,都在眼前;平整的畦行,低矮的栏杆,培植的佳花美木,都在左右。 王君于是退处堂中,日思夜想,不忘政事,王君治理民政多么勤力呀! 那使人应接不暇又容易迷惑的是“事”,变化无常而不可拘守的是“时”,应用没有定例但又不可更改的是“理”。

    知道“时”的变化而跟着它去变,见到必然之“理”而按照它去做,那么事情虽然没有穷尽也容易应付,虽然使人迷惑也容易治理。 所以,如果你所给予的是顺着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安适的;如果你所给予的是违背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厌恶的。

    这样做的,没有不是开始于思考,然后自己有所得。自己有所得,所以叫做“德”。

    端正自己然后去管理百姓,所以叫做“政”。所谓政事,难道仅仅停留在管理公文、督促赋税、判决诉讼而已吗?然而等他一旦有所得,就没有什么可以思考的了;思想已经达到了化境,又何止于政事呢? 现今王君来这个地区任职,施用他平素的学识,来整治州里的政事,既能够得到公余休息,又认为自己还有不足之处,而在此深思。

    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所以我为他写了这篇记。 [乙] 曾巩的文章涉猎广泛,写到后来更加精妙,本源于《六经》,参考了司马迁和韩愈的文法,当时擅长文词的人,很少有超过他的。

    他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还不大,曾巩就把他引见给欧阳修,到王安石得行其志,就对他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曾经问他:“王安石这个人你看怎么样?”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学和行义,不次于扬雄,因为他吝啬所以又不及扬雄。”

    宋神宗说:“王安石对富贵是看得轻的,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的,指他敢作敢为,而难于改正错误罢了。 ”宋神宗听后觉得他的话很对。

    吕公著曾经告诉宋神宗,认为曾巩的为人行义不如治理政事,治理政事不如做文章,因此不被重用。

    文言文,范承谟

    3.范承谟的人物生平

    1668年(康熙七年),范承谟担任浙江巡抚。当时,清朝建国不久,百姓尚未完全恢复生产,浙东的宁波、金华等地荒地非常多。浙闽总督赵廷臣上疏朝廷,请求免除赋税,康熙帝便命范承谟实地勘察。经过考察后,范承谟上疏,请求免除荒田及水冲田地的赋税,共计三十一万五千五百多亩。

    1669年(康熙八年),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绍兴府都因水灾导致饥荒。范承谟便拿出布政使库银八万两,到湖广购买米粮,以平抑浙江粮价,救活灾民无数。后来,范承谟又上疏道:“漕米改折,每石折银一两。明年麦熟后,再补征白粮,以三年为限。重灾区依例加以免除。”康熙帝批准。

    1671年(康熙十年),范承谟因病请求解职,被召回京师。浙闽总督刘兆麒、浙江提督塞白理上疏,表示浙江百姓纷纷请求让范承谟留任。给事中姜希辙、柯耸、御史何元英也上表道:“范承谟担任巡抚三年,爱民如子,查办贪墨,革除弊政,深受百姓爱戴。”康熙帝便命范承谟留任浙江巡抚。

    1672年(康熙十一年),范承谟上疏,提到湖州、嘉兴二府的白粮加耗有多有少,请求每石以四斗五升为限,又请求免除温州、台州二卫在康熙九年以前未交的赋税以及石门、平阳没有交足的轻赍月粮。康熙帝将这些奏疏都交付户部,命户部讨论施行。 同年十月,范承谟被擢升为福建总督,并加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他上表推辞,没有获得同意,便请求入觐。 1673年(康熙十二年)七月,范承谟到达京师,并入宫奏对。当时,他患病尚未痊愈,康熙帝命御医诊视,又赐药物。病势稍好,范承谟便赶赴福建,并将总督驻地由漳州迁到福州。

    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造反,三藩之乱爆发。范承谟察觉到靖南王耿精忠有反心,便上表朝廷,请求暂缓裁兵,又打算巡视边海,征调兵马防御。不料,范承谟的行动尚未实施,耿精忠便已叛变。耿精忠声称有海盗犯境,请范承谟前去商议。

    当时,福建巡抚刘秉政依附耿精忠,也催促范承谟前去。范承谟知道事情有变,拒绝侍从护卫,孤身前往。耿精忠的党羽拔刀威胁,范承谟挺身向前,骂不绝口。 耿精忠素来忌惮范承谟的威望,害怕杀了他会激怒百姓,便把他囚禁在土室中,并给他戴上刑具。他绝食八日(一说十日),却不能死。

    后来,耿精忠派刘秉政前去劝降。刘秉政见到范承谟,一边前进一边作揖。范承谟命人将他扶下床,奋力将刘秉政踢倒在地,大骂道:“众反贼当受朝廷诛杀,我先夺你魂魄。” 1676年(康熙十五年)九月,清军攻克仙霞关,耿精忠打算投降。他找寻托词以求免死,又怕范承谟暴露他的罪行。十六日,耿精忠命人逼范承谟自缢。范承谟的幕客嵇永仁、王龙光、沈天成、从弟范承谱等五十三人同时遇害。

    范承谟临死之时,戴上御赐冠帽,整理衣袍,向着皇宫的方向九叩首,然后从容自尽。叛党将范承谟的尸身焚烧,弃于野外。后来,泰宁人许鼎深夜收敛他的遗骸,加以隐藏。

    1677年(康熙十六年),许鼎将范承谟的遗骸送往京师。 康熙帝命内大臣侍卫出迎,追赠他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赐谥忠贞,并亲自书写碑文赏赐给他的家眷。1680年(康熙十九年),耿精忠伏诛,范承谟的儿子范时崇割其肉祭奠父亲。后来,福建百姓请求为范承谟建造祠堂,康熙帝便亲自书写“忠贞炳日”的匾额。

    范承谟文言文戴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