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万元吉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万元吉,字吉人完成各题)
1.阅读文言文万元吉,字吉人完成各题
原文:万元吉,字吉人,南昌人。
天启五年(1625)进士。初任潮州推官,后来调补归德。
期间他捕获了大盗李守志,解散了他聚集起来的喽罗。崇祯四年(1631)全国官吏大考核,他被贬了官。
十一年秋天,朝廷采纳曾樱对他的举荐,让他以永州检校的身份代理推官的职责。过了两年,督师杨嗣昌推荐他有才干,朝廷让他改任大理右评事,到杨嗣昌军队里负责监察军纪。
嗣昌把他用作左右手,将领们也心悦诚服,他在部队里奔走劳作,未曾睡过一个晚上安生觉。嗣昌死后,元吉因为替母亲守丧回乡去了。
十六年复出,担任南京职方主事,又升为郎中。福王登基后,他仍旧担任郎中。
因为四大兵镇不和,他请求让自己奉命前往开导,又请求拨一万两银子到扬州犒劳高杰,用大义教导他,命令他驻守江、淮。然后万元吉渡过长江奔赴各位大将的军营中去。
高杰与黄得功、刘泽清三人当时正在争夺扬州,元吉给得功写了一封信,让他和大家一起辅佐朝廷,得功写了一封回信,和元吉的意思相同。元吉于是把得功的信抄给泽清、高杰两个看,他们三个人之间的嫌疑于是逐渐消释了。
朝臣们讨论认为元吉能够安定各大兵镇,提拔他当了太仆少卿,让他监视长江以北的军务。元吉人在外边,却不忘朝廷,几次上书评议政事。
他曾请求朝廷编写《建文实录》,恢复他的皇帝尊号,并把他给原先懿文太子追加的尊号予以归还,在他的陵园中祭祀他,用建文皇帝陪享,并且立即表彰当时死难的大臣们,以及近来京师失陷时殉难的四方臣僚,以便振作臣民忠心报国的勇气。福王听从了他。
元吉还上书说:“先帝天资英武,立志振兴国家,可是事实上祸乱更加严重。这是由于政策宽大、严厉二者的运用双方面都偏轻偏重了,听取意见的方式太偏颇了。
先帝当初惩治不法宦官的专权,任用群臣百官都力行宽大。大臣们习惯于此,就争论意见的异同,忽略了防患措施的准备,敌人打到京郊来,他们都束手无策了。
先帝这下极为恼火,坏人就乘机引导他采用严厉的政策。于是廷杖用得越来越多,对地方上增派练饷,使得在朝官员救过不暇,下边的百姓无复聊生,朝廷说起来是振作了,但是敌人还是一样的强大,盗贼的祸害更加扩大了。
在十多年时间里,小人主张的严厉政策无非如此。先帝自己后来也后悔了,又采用宽大政策,一反其规,天下人都认为可以实现太平了。
大臣们又开始竞行贿赂,肆意欺骗先帝,政治风气每况愈下,又一次引发了先帝的怒火。先帝正忙着开杀戒,国家紧跟着就覆灭了。
大概说来大臣们的忤逆,经常是利用了先帝宽大的政策;而先帝的严厉政策,也经常滋生了大臣们的轻慢。我所说的政策的宽大和严厉双方面的偏轻偏重就是这个样子。
“国家命运的艰难现在已到了极点。可是议论的人只求道理上讲得通,就是不看看形势的轻重;只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本不考虑事情的发展。
朝堂上天天你争我吵不说,统兵在外的将领一举一动还要接受他们的遥控,一个人干事,却有许多张嘴巴在那里议论。就如孙传庭出守关中一事吧,明眼人都说不应让他轻易出击,可是已经有人议论他逗留、观望了。
贼寇渡过黄河后,我告诉史可法、姜曰广赶快撤下山海关、宁远卫吴三桂的部队,随内阁大臣迎击贼寇。先帝召大臣问话时,群臣也曾讲到这一点,可是已经有人议论说这是放弃领土。
等到贼寇的势力汹涌澎湃的时候,朝臣有的劝先帝到南方来,有的劝说让太子在南京开始监国,这些本来都是很好的权宜之计,可是已经有人议论说这是胡说八道。由事后来看,谁不恨这些议论的人亏害了国家。
但是假使事情侥幸不失败的话,大家一定都佩服这些议论的人遵行常规。大概说来天底下的事没有完全有害的,也没有全是益处的,当事人除非质朴、诚实而且通晓万事万物,否则哪个敢违众独行呢?在一边提意见的人总是争意气长短,笔锋巧拙,一定要强迫别人听从自己才成。
这哪成呢?我所说的听取意见的方式太偏颇就是这个样子。“我请求陛下研究以前朝政的失误,作为今后政治事务的借鉴,要以宽大做主体,以严厉求功效。
崇尚简易、真诚待人叫作宽大,滥赏无功、听凭放纵不叫作宽大;辨别邪正、综核名实叫作严厉,百般挑剔、吹毛求疵不叫作严厉。政策的宽大和严厉二者相辅相成,听取意见的方式才会适当。
请任用办事官员时,仍旧经严格考核后才用,但宽着期限责取成功,不要让离间计再跟着坏人的信用而得逞,使我朝的军事人才久借燃灰,委任时经过严格考核,然后就可以用宽大的政策大胆地使用他了。”福王下诏赞扬并听取了他的意见。
第二年,南京灭亡了,元吉跑到福建去归附唐王。六月,大清部队已经占领了南昌、袁州、临江、吉安。
过了一个月,又占领了建昌。只有赣州孤零零地剩下在长江上流,城中兵力也很单薄。
益王府里永宁王朱慈炎招降峒贼张安(他的部队号称龙武新军)后,这时收复了抚州。南赣巡抚李永茂于是命令副将徐必达扼守泰和,抗击大清部队。
没几天战败,退到万安,必达见到了永茂。永茂接着逃到了赣州。
八月,叛将白之裔进入万安,江西巡抚旷昭被活捉,知县梁于氵矣牺牲了。于氵矣,江都人。
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当时唐。
2.文言文年羹尧幼时焚屋券
年羹尧幼时焚屋券 【原文】 大将军年羹尧家赀巨万,父遐龄长于心计,持筹握算,纤屑靡遗,羹尧颇不善之。
十二岁,自塾逃学归,散步郊原,见一老妪倚树根坐而哭,目尽肿。询所苦,妪乃曰:“所居离年家仅十数武,老而寡。
有子四人,皆浮薄,不治家人生产业,日与里中无赖博。博屡负,鬻所居屋偿之,已署券矣。
屋主促让屋,无宁晷。让屋不难,如无家何?”羹尧恻然。
问屋主为谁,即羹尧之父也。羹尧大喜曰:“子无虑,屋主即我父,容归谋之,必有以处子。”
因挟妪归,白于父,请返其券,父有难色。羹尧索券于母,取火焚之,令妪跪谢父,即挥之去,父亦无如之何也。
【译文】 大将军年羹尧家财万贯,他的父亲年父遐龄工于心计,手持算筹理财经商,一丝一毫的利益都不放过,年羹尧很不喜欢这样。他12岁的时候,从私塾逃学回家,到郊外散步,见到一位老太太靠着树根坐着哭,眼都哭肿了。
就上前询问她为何难过,老太太就说:“我所住的地方距离年家只有不到十步,我年老寡居。有四个儿子,都是浮浪不靠谱的人,不管家人生计,每日与乡里的无赖赌博。
赌博屡次输,就卖了我所所住的房子来还赌债,已经签署协议了。屋主催促我搬家,没有安宁的时间。
我搬家不难,但是我无处住怎么办呢?”年羹尧很可怜她。就问屋主是谁,知道就是自己的父亲。
年羹尧大喜说:“您不必担心,屋主就是我的父亲,容我回去跟他商量一下,一定有办法帮您。”于是就带着那位老妇人回家,向他父亲禀报了这件事,请求父亲返还那张卖房券,父亲面露难色。
年羹尧就向母亲索要来,点火烧掉了,并让老妇人跪下感谢父亲,然后即刻挥手让老妇人离开了,父亲也无可奈何了。【注释】1、家赀:即“家资”“家訾”。
赀:通“资”。家中的财产。
《汉书·杜周传》:“始周为廷史,有一马,及久任事,列三公,而两子夹河为郡守,家訾累巨万矣。”颜师古注:“訾与赀同。”
《后汉书·朱晖传》:“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晋干宝《搜神记》卷四:“麋竺字子仲,东海朐人也。
祖世货殖,家赀巨万。”唐韩愈《郑群赠簟》诗:“日暮归来独惆怅,有卖直欲倾家资。”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晋人所谓见何次道,令人欲倾家酿,犹云欲倾竭家赀以酿酒饮之也。”清李渔《奈何天·焚券》:“我想主人的家赀,已过百万,也富到极处了,还要钱财何用?”郭沫若《行路难》五:“拢总只有四五百块钱的家资,吃不上两三个月不是便要讨口了吗?”2、巨万:也作“钜万”。
极言数目之多。《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不能以万室之邑舍巨万之军者,其国危。”
《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裴骃集解引韦昭曰:“巨万,今万万。”
唐王勃《梓州郪县灵瑞寺浮图碑》:“思弘法愿,重缉奇功,党且千家,集惟巨万。”《红楼梦》第119回:“内有个极富的人家姓周,家财巨万,良田千顷。”
3、持筹握算:手持算筹。多指理财或经商。
唐韩愈《和侯协律咏笋》:“讵可持筹算,谁能以理言。”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历法·算学》:“其在外司民社者,亦持筹不知纵横,任其下为溪壑,皆坐算学不讲之故。”
筹算:也说“筹筭”“算筹”。 古时刻有数字的竹筹。
《汉书·货殖传》:“致之临卭,大憙,即铁山鼓铸,运筹算。”晋葛洪《抱朴子·杂应》:“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占风气,布筹筭。”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重问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筹筭。虽无情,运之者有情。
’”4、纤屑:细微;琐屑。唐柳宗元《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饮酒甚少,而工于纠谪。
谣舞击咢,纤屑促密,皆曲中节度,而终身不以酒气加人。”《明史·孙应奎传》:“议行二十九事,益纤屑伤大体。”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惟萧子显作《齐书》,为其父豫章王嶷立传,姚思廉修《陈书》,为其父吏部尚书察立传,凡生平行事,及朝廷之优礼,名流之褒奖,无一不纤屑叙入。”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流弊所至,将使文化之纯粹者,精神益趋于固陋,颓波日逝,纤屑靡存焉。”
5、武: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国语·周语下》:“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
6、浮薄:轻薄,不朴实。《后汉书·公孙瓒传》:“(袁绍)性本淫乱,情行浮薄。”
唐孟郊《吊元鲁山》诗之七:“谁能嗣教化,以此洗浮薄。”《明史·詹同传》:“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
郭沫若《卓文君》第三景:“他不过是个浮薄的浪子罢了。”7、署券:签署协议。
8、晷:比喻光阴;时间。晋·潘正叔《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寸晷惟宝,岂无玙璠(美玉)。”
方苞《狱中杂记》:“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9、恻然:哀怜貌;悲伤貌。
南朝宋周朗《报羊希书》:“今天子……恻然动仁,欲使余氓被惠。”明张居正《乞宥言官疏》:“臣观台疏中,尚有垂白父母在家,臣实恻然怜之。”
朱自清《儿女》:“下车时,看着他的害怕与累赘,很觉恻然。”10、有以:有办法。
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孙子·九变。
3.杨继盛七岁失母文言文翻译
一、原文:
杨继盛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有删改)
【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③鬻[yù]:卖。④仰:依赖、依靠。⑤我曹:我们。
二、翻译:
杨继盛七岁时母亲去世。继母妒嫉他,让他放牛。杨继盛经过里塾,看见里面的儿童都在读书,很是羡慕。于是告诉了哥哥,请求自己也能够跟着私塾老师一起学习。哥哥对父亲说了,父亲让他学习,但还要放牛。杨继盛十三岁时,才能够从师学习。家庭贫困,学习越发刻苦自厉。
后来他被贬为狄道典史,狄道这个地方汉人和番人杂居,习俗落后很少有人了解诗书。杨继盛从他们的子弟中选拔优秀的一百多人,聘请三经老师教他们。他卖掉所乘的马匹,卖出夫人的服装,买田资助这些学生。这个县有座煤山,被番人占据,农民(只得)依赖二百里外的柴薪(生火做饭)。杨继盛召集番人并说服他们,他们都心悦诚服地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毡帐,我们也舍得,何况是煤山呢?”番民非常信赖爱戴他,称他为“杨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