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抹匀的文言文(帮我翻译一段文言文)

    1.帮我翻译一段文言文

    鬼有三技过此鬼道乃穷 蔡魏公孝廉常言:“鬼有三招:一勾引,二迷惑,三吓唬。”

    有人问:“鬼的三招从何说起呢?”魏孝廉说:“我有个表弟姓吕,是松江读书人,性情豪放,自号豁达先生。曾经过泖湖西乡,那一天走着走着天渐渐黑了,看见一个妇女涂脂抹粉打扮挺时髦,惶惶张张拿着一条绳子往前走。

    看见我的表弟,急忙躲到大树下,慌忙中手里拿的绳子掉在地上。吕捡起来一看,是一条草索绳子。

    闻了闻,有一种霉烂的气味。心想这是一个吊死鬼。

    于是把草绳子藏在怀中,就一直向前走了。那个女的从树里出来中,跑到前边拦路,左行则左拦,右行则右拦。

    表弟知道这就是俗人们说的『鬼打墙』,于是直直向前冲。 鬼也没了办法,大叫一声,顿时变车披有散发,满面血流的样子,伸出舌有一尺多长,向他又跳又蹦。

    吕说:“『你先前涂眉画粉,想勾引我;在路前阻挡我,迷惑我;现在又变成这中血呼啦的面孔,吓唬我。三个花招用完了,我还是不怕,想来你也没有别的花招可施展了。

    你知道我叫豁达先生吗?』鬼于是恢复原形,跪在地说:『我姓施,住在城里,因与丈夫发生口角,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上了吊。最近听说泖东有一家,夫妇不和,所以我去那家,让那个女人取代我,我好投生。

    不料半路被先生你截住,又把我的绳子拿了去。我实在没有办法,只求先生超生我。

    』吕问她:『怎么才能超生你呢?』说:『替我捎个话,告诉施家,请和尚道士作道场,请高僧,多念《往生咒》,我就可托生了。』吕笑着说:『我就是高僧。

    我有《往生咒》,为你诵一遍,不就行了吗。』于是大声唱:『好大世界,无遮无碍。

    死去生来,有何替代?要走便走,岂不爽快!』鬼听完了,恍然大悟,趴在地又是作揖又是磕头,跑着走了。 ”后来当地的人说:这里一向不平静,尽出怪事。

    自从豁达先生来过之后,就再也没发生鬼怪的事。”。

    2.龙渊义塾记全文翻译宋濂:《龙渊义塾记》的全文翻译

    龙 渊 义 塾 记 明 宋濂 龙渊也就是龙泉,为避唐朝皇帝李渊名讳更改成现在这个名字。

    相传这个地方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溪水名叫剑溪的在那里。这里山高河险,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乡间子弟没有上学的地方。章君的祖辈曾经把这事当作一块心病,后来谋划创立桂山、仙岩两处书院,因为没有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不久都废弃了。

    章君非常痛心这件事,和众人商议说:“没有田产就没有书院了,怎么可以呢?”于是节约常日的花销,而用节余的钱财购买田产达一百五十亩。 他妻子家的人陈京兄弟听说了这件事,用曾祖父适斋先生索尼留下的二百三一亩多地为他提供支助。

    章君曰:“我的事情成了!”于是择地官山险要的地方,创立了燕居来供奉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师。后来又开辟了正义堂,每月月初、十五日则鸣鼓,聚集众多贤士来约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

    在书院前建造大门,上书“龙渊义塾”,用砖铺筑道路,是东西通达。书院四周灌木丛生,修竹林立,前后蔽荫,亭亭如盖十分繁茂的样子。

    每年聘请品行端正的人士来作讲师。众多学生学业长进者,每月有奖赏;才学出众家境贫寒的,则资助他以成学业;那些不能遵循教导的,就惩罚他们。

    田赋的出入收支,掌管书塾的临时务全由他们负责。每天的用度都有记载,一月一考查盈亏,每年两次一轧账,有节余的就另外存贮起来,更多的置地以扩充产业。

    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学习。这就是大致的情况。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听说了这事非常赞赏他的义举,在郡内下令免除他法律规定的徭役,使他们没有什么要上缴的。章君后来列出了这些条款;按条依序刻写在石碑上,又担心后人不能够坚持执行到底,就派人请我写下了这篇记。

    那些古代修建书塾的人,虽然在学校规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导民众走正派、匡正世风上都是一致的啊。 章君在这方面有所见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财富吝惜家产来作为自家殷实的策略,于是建书塾聘请老师,以便能够继承先辈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远,功勋广大。

    陈京兄弟乐善好义,来助他成就事业,如若不是来到书塾这浸润人的地方,哪里又能做到这地步呢?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去在人们中间生出是非而引发争端,不去培植朋党相互比试互见高低,大概就不会辜负章君的意思了。 如果真能这样,章君的书塾就能够代代相传,让后人受用无穷了。

    文言文

    3.东坡食汤饼 陆游 吕周铺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问,

    东坡食汤饼①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

    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

    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

    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

    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

    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吕周辅说:苏轼与弟弟苏辙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于是兄弟二人买了面条吃,粗陋而难以下咽。

    苏辙放下筷子叹气,但是苏轼已经很快吃光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的风格)罢了。”

    抹匀的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