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文言文惠子谓庄子曰(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
1.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
1、(1)知道没有用的道理就可以和你说说有用的理论了
(2)无用就是有用的道理就显明了
2、观点是:无用就是有用,有用就是无用。
关键词或采分点
1、(1)知道没有用的道理就可以和你说说有用的理论了
(2)无用就是有用的道理就显明了
2、据“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和“ 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可以知道,选文谈的是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译文】
庄子对惠子说:“你的言论没有丝毫的用处。”庄子 说:“知道没有用的道理就可以和你说说有用的理论了。大地不是不够广大,但人只是脚踩一小块地方,这小块地对人是有用的,其余的地再大对人也没有用处,但是,你要把脚下那一小块地之外的土地都往下挖掘,一直挖到黄泉,人的四周成了无边无底的深渊,脚下那小块地方还有用吗?”惠子说:“没有用了。”庄子说:“无用就是有用的道理就显明了。”
2.无用之用始为至用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庄子说:“懂得没有用处方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大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既然如此,那么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惠子说:“当然没有用处。”庄子说:“如此说来,没有用处的用处也就很明白了。”
3.如何理解庄子的无用之大用
这话题是从庄子与惠子对话里引出的
庄子悟道善用比喻
惠子以为脱离了生活
惠子依靠做人的机智在职场用事
讥讽庄子比喻大而无当
即大话说多无济于事
举出有一大树树冠甚大其材质无所可用
在庄子看来
匠人用无用之村材那是对树的伤害
让这无用之材长在那里浓荫匝地
这是树的无用之大用
会用无用之大用者才是真正的智者
不过惠子去世庄子吊唁
从来没有那么伤心过
因为他的论辩成就了庄子
4.庄子"无用之树"?
无用之树才能不夭斤斧,安享天年
是物竞天择的思想
但是这个适者生存和我们理解的适者生存有一点点的误差,就是恰恰因为“无用”才得以存活,类似一个无所作为的人,没有人嫉恨你,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就可以自在的活着,这是和强者的生存之道正好相凡的两个极端“适者”。
也有老子的“清静无为”影响的痕迹
庄子的无用之树给了海德格尔这样一种启示:"人对于无用者无需担忧无用性的力量使他具有了不受侵犯和长存的能刀.因此,以有用性来衡量无用者是错误的此无用者正是通过 不让自己依从于人「的标准口而获得了它自身之大 和决定性的力量以这种方式,无用乃是物或事情 的意义
5.“无用之用”有用吗——简析庄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一)
庄子为人处世的态度,似乎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完全的出神状态或所谓“坐忘”,完全逍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一个是完全的溶入社会,完全顺应社会的要求。
庄子多处描述了这种出神和逍遥状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逍遥游》,以下只注篇名)“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之谓至贵。”
(《在宥》)这时他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没有任何反应:“之人也,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逍遥游》)“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大宗师》)庄子还借颜回之口提出,忘仁义,忘礼乐,再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大宗师》)他还说:“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达生》)庄子也多次描述了人顺应社会的情状,主要谈了个无用之用。庄子似乎对树情有独钟,多次以之为喻来说明无用之用。
《逍遥游》有一棵大樗树,其干木瘤盘结而不合绳墨,其枝弯弯曲曲而不合规矩,它长在路上,匠人都不看它一眼。惠子说庄子的言论就像这树一样大而无用,众人都抛弃。
庄子回应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还有一棵栎社树。
栎社树由于木质无用,做船会沉、做棺材会腐烂、做器具会折毁、做门窗会流污浆,做房柱会被虫蛀,所以逃过了被砍伐的命运,长得特别高大粗壮而成了被人们当作社神祭祀、观赏的社树。(《人间世》)《人间世》中还有一棵商之丘的大树,其树枝弯弯曲曲不能做栋梁,主干的木纹旋散不能做棺材,其树叶人舔一下就烂嘴巴,闻一下就狂醉而三天不醒。
子綦评论说:“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除了树外,庄子还用一个肢体残缺之人来说明无用之用。
有一个叫支离疏的人,脸隐藏在肚脐眼下面,肩膀高过头顶,颈后的发髻朝天,五官向上,两条大腿与胸肋相连。他替人缝洗衣服,足以糊口;替人簸米筛糠,足以养活十口之家。
国家征兵,他摇晃着膀子在人群中走,没有人征他;国家有大工程,他因为长年残疾而免去劳役;国家发放病残救济,他可以领到三钟米和十捆柴。庄子评论说:“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人间世》)《人间世》中还说,古时祭河神,凡是白额的牛、鼻孔朝天的猪、长有痔疮的人,都不可以用来祭祀,这是巫祝都知道的,认为是不吉祥的。
但神人认为这是最吉祥的。庄子在《人间世》最后总结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些都说明一个的意思:人在世上,要做一个没有用的人,他才可能生存下去,不被人役使和杀灭。《养生主》中有一段话:“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生,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做好事不要弄到出名的程度,做坏事不要弄到判刑的地步。
顺虚而入,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安全身体,颐养天年,寿终正寝。接下来是他有名的“庖丁解牛”的寓言。
庖丁说了一大堆话,总括起来不过四个字“游刃有余”,也就是在夹缝里过日子的意思。他宰杀的牛有数千头,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的,就是因为这刀总是在牛骨节的空隙中穿过。
文惠君听后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的“无用之用”就是这把游刃有余的刀吗?他真的能像庖丁那样“踌躇满志”吗?有论者说:“庄子养生自保思想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无用’。
……‘无用’是庄子独家之言,其他道家诸子不见有人说起过。”(颜世安:论庄子的游世思想,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2期)但庄子固然说了很多关于无用之用的话,同时也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甚至连无用之用有时也是无用的,即不足以保全自己的生命。
《山木》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庄子行走在山中,看见一棵很大的树,枝叶茂盛,而伐木者停在树旁不去砍伐它。庄子问这是什么缘故。
伐木者回答说:“这树没有一点用处。”庄子说:“这树因为没有用而能享尽自然的寿命。”
庄子从山中下来,在朋友家休息。朋友很高兴,叫小仆杀一只鹅来款待他。
小仆问:“一只鹅会叫,一只不会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学生问庄子:“昨天山上的树木由于‘不材’而能享受天然的寿命,而现在主人的鹅由于‘不材”而被杀。
请问先生将何以自处呢?”于是庄子笑着说了一长段话:“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看来在那个毫无道理可言的乱世。
6.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我觉得这个很契合庄子的一个故事。
惠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意思是说他家有株大臭椿,主干疙里疙瘩,枝干曲曲弯弯,不合木工需要,啥用也没有,长在路旁,过往木匠谁也不愿看一眼。庄子劝他,“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个故事出自《庄子·逍遥游》你可以去查查的啊。
在庄子看来,大臭椿之材,不能用于建筑和做器具,看似无用,但若将其树之于广袤的旷野,不加伤害,任其蓬勃,那么,它既可改善和美化环境,让人们得以在美好的环境中逍遥无为;它还可供人们审美,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诗意地栖居,看似无用,实有更大用处,是一般看似“有用”而实为小用的树木所无法比拟的,只是庸常之人看不到、不会用罢了。我觉得你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写,或者直接引用这个例子来来展开议论。
7.庄子的“无用之辩”的原文翻译(不要用自己的话阐述观点)
人切切不可自以为了不起”,切切不可以为自己有一点“用”就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切不可认为因为自己的某种有用,而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更高贵,殊不知,别人如“散木”也有其用,只不过暂时不为人知罢了。庄子认为,站在宇宙大道的高度看待世间的一切,世间万有皆平等,每一物、每一人,都有其各自的“用”即价值,都是大自然演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乐器,缺乏其中任何一个“乐器”,大自然可能就很难演绎出和谐而宏大的天籁之音。
无用可以全生,让人性得到复归。庄子实际上是提醒世人,让自己成为对于统治者而言的无用之人,反而可以游离于统治集团贪婪而凶险的视野之外,“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8.(无用之辩)一辞请问出处及用在何处较为适当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中的一段,通常人们译成“没有用的用处”: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囗(左“口”右“号”音xiao1)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囗(左“氵”右“并”音ping2)囗(左“氵”右“辟”音pi4)囗(左“纟”右“光”音kuang4)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ping2pi4kuang4,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ping2pi4kuang4,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囗(左“犭”右“生”即黄鼠狼)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 这篇解析供您参考: 逍遥游 首先以小大之辩说出庄子心目中的大的向往。 宋荣子的型态就是超越了世俗人所追求的成就的境界,至于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列子所代表的道家人物是更高的境界,(然而所以更高的御风而行之术之如何解释,应待其宇宙论的理论型态确定之后再作诠释进路的决定。
)然而此一境界仍有所待,有一种不待的境界是至人、神人、圣人之所为者,才是庄子的最高境界所要肯定的。 得到至人之境界的许由,他对于政治体制中的君位是毫无兴趣的。
这是至人境界对政治的态度。他们倒底有什么成就,可以连人间世中最高级的地位都不屑一顾呢?庄子便借着肩吾与连叔的对话把至人的境界说出,并作为至人不肯为天下的道理所在,首先是肩吾听接舆说到神人的性能,直如神仙之一般,而连叔则 说出此类神人的知能是超越世俗中人的眼界的,他们生活的情况更不是世人所能想及的,此处指神人、至人的知能境况,至于其所言之真义究竟在理论上应以具象认知亦或抽象认知,则应待其宇宙论中的人存有者之性能的观点解明之后再作说明。
如果得天下对世人而言代表了一种成就上的满足,则这种满足对神人而言是无用之物,如果有人执着这种满足,却发现别人甚至不屑一顾,则对他的价值观体系将是重大的打击。 庄子与惠施对于事物之有用无用之辩,是在消遥游的境界尚未具体提出它的内容之前,率先说出不同境界心态者,对于事物之态度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原则的,所以庄子将要讲出的最高境界,也将是会有截然不同于世俗之人对一切问题原有的观点的。
9.庄子寓言 文言文 解析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
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
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
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
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
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