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1.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原文 4.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
(六)1、且:几乎,重达。
募:招募。
徐:慢慢的。
实:装满,充实。
2、用大的木材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的去掉船里的土,船浮上来,铁牛也被拉出来了。
3、怀丙和尚先用两艘大船装满了土,放到铁牛两边,系住铁牛,然后用一根大木头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保持两船对铁牛的拉力平衡,然后慢慢的去掉两艘船中的土,依靠水的浮力,慢慢把铁牛拉出来。
(七)1、D
2、C
3、假使让你的白狗出去,而变成黑狗回来,你不感到奇怪吗?
4、要认识到事物都是在变化的,不能只通过表面现象判断本质。
(八)1、敬:尊敬、孝敬。恕:宽容、宽恕。诚:诚实、诚信。静:沉静、淡泊。勤:勤奋。润:帮助别人。
2、德成、学成、艺成、功成。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善于读书,取其精髓,勇于开拓创新,为国家人民效力。
3.初中文言文试题
2010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 说明:精选32份试卷。
1.山东泰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解释句中词语。
(4分) ①二者不可得兼 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 ④ 蹴尔而与之 蹴尔: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文章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三段中阐述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7、[答案]A.得:能;B.得:同“德”,恩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C.是故:“因为这个缘故”或“因此”。D.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评分]4分。每小题1分。
8、[答案](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评分] 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舍生取义;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或人在接受优厚的俸禄时也要讲“礼义”) [评分] 4分。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2.天津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回答9~11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下面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步行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质:询问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 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 10.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9.A 10.B 11.C 阅读文言文,回答14~16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
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
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1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
4.中考古文练习~~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 (一)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秉烛: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安敢戏君乎: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臣闻之: 。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
(二)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
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
5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发尽白,蚤死 (2) 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6、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三)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
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死 竟: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A、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2陛:宫殿的台阶。3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
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 可办粗饭几日 (2) 何必图好吃好着 (3) 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
(六)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
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
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 一牛且数万斤。 (2) 募能出之者。
(3) 徐去其土。 (4)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仿写句子练习 1、仿照下列句式造句(“爱”的对象可填人、景、物等)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人们都爱 , , 。
2、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
5.初三古文题~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6.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及练习
初三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
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6.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7.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8.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0.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1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12.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1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4.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5.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16.“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
7.语文版初中文言文总复习
声明:我这绝不是在网上瞎复制的,我这是从我的语文资料里找的,你在网上绝对找不到,这个百分之百有用,我花了很长时间呢,我就靠这个中考语文考得很好呢!希望对你有帮助!内容绝对正确,有雷同者,纯属从我这复制的!!!!常用虚词例表序号 名称 词性 语法意义及用法 实在意义 例句1 之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这些、那些 助词 结构助词 的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调整音节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 到、往、去 2 其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其中的 语气词 反问 难道、岂 推测 大概、也许 祈使 必须、一定 3 而 代词 你、你的 连词 并列 和、跟、与(可不译) 承接 然后、接着 递进 并且、而且 转折 但是、可是、却 假设 如果、假如 修饰 地、的(可不译) 目的 来 因果 所以 结果 以致 动词 像、如 4 以 介词 表凭借或依靠 用、把、拿、凭借、依据 表原因 因为 表时间或地点起止 ……以上(下) 连词 同“而” 同“而”的各种意义 动词 常与“为”连用 认为 5 于 介词 表动作涉及对象 给、对于 表动作处所、时间 在 表比较对象 比 6 则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假设 如果 转折 但是、却 并列 与、和 语气副词 强调语气 就、简直 动词 表判断 是 7 或 代词 有的人 有时 连词 假设 如果 副词 推测语气 也许 8 乃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副词 表时间 才 表强调语气 竟、竟然、却、反而 动词 表判断 是 9 虽 连词 假设 即使 转折 虽然 与“然”连用 即使这样,虽然这样 10 因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介词 表凭借 凭借、依靠 表方式 趁着、趁机 表原因 因为 动词 沿袭、继续 11 盖 语气副词 推测、反问 大概、难道、岂 连词 承接上文 原来……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12 安 副词 表反问语气 怎么 代词 表疑问 那里 13 何 副词 表反问 为什么 副词 表强调 多么 代词 表疑问 什么、哪里 14 故 名词 原因、原故 本来、原来 旧的、老的 事、灾祸 形容词 特意、故意 连词 表因果 所以 15 且 连词 表并列 一边……一边…… 表递进 并且、而且、还 表假设 如果、那么 副词 时态 将要 时间 暂时、暂且 助词 发语词 同“夫” 16 莫 副词 表否定 不、不要、不能 没有谁、没有什么 名词 同“暮” 17 哉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 表疑问 呢 表反问 吗 18 矣 语气助词 表肯定 了 表感叹 啊 表祈使 吧 表疑问 呢 19 乎 语气助词 表疑问 呢 表推测 吧 表感叹 啊 表停顿 不译 介词 同“于” 同“于”的各种意义 20 已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与“而”连用 不久、一会儿 表程度 太、很 动词 停止 连词 表起止 通“以” 语气助词 表肯定、感叹 了、啊 21 夫 代词 指示 这、那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了 名词 丈夫 成年男子 22 耳 语气助词 表陈述 罢了 表疑问 吗 表感叹 啊 23 然 连词 表转折 但、却 与“而”连用 这样之后 与“则”连用 这样那么 助词 形容词、动词词尾 ……样子、……地 名词词尾 ……一般、……那样 代词 指示代词 这样、那样 24 若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们 指示 这样 连词 假设 假如、如果 选择 或者 副词 表情态 好像、仿佛 25 为 介词 Wèi所有功能 介词所有意义 动词 Wéi任何动作 动词所有意义 语尾助词 何……为 呢 26 所 助词 所字结构 所……的事(人、情况) 与“以”连用 用来 ……原因 表因果 所以 与“为”连用 表被动“被” 27 者 代词 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原因 助词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句中表停顿或判断 不译 语气助词 表陈述或疑问 了、吗 28 也 语气助词 表判断 是 表陈述 了 表停顿 不译 表疑问或反问 吗、呢 表感叹或祈使 啊、吧 29 尔 语气助词 用于句尾 罢了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指示 那、这样、如此 助词 时态 着 30 焉 代词 同“之” “之”作代词的所有意义 表疑问 那里 助词 语尾表陈述或停顿 了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兼词 “于之” 相当“介词+代词” 31 即 动词 具体动作 靠近 表判断 是、就是 连词 表假设 即使、假如 副词 立即、马上 32 既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连词 表并列 既……又…… 表因果 既然 动词 具体动作 尽、完 33 诸 代词 指示代词 众、各 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兼词 “之乎” “之于” [语法] 词语间常见逻辑关系1、并列关系:前后词义是同一时空发生的动作或一个事物几个方面。
2、承接关系:按时空顺序发生的动作或事情。3、修饰关系:以后一个词义为中心,前一个词义对后一个词义进行修饰或限定。
4、转折关系:后一词义没有承顺前一个词义,而是词义转折。5、递进关系:后一词义在前一词义基础上词义加深。
6、目的关系:后一词义是前一个词义的目的。7、因果关系:前后词义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8、假设关系:前一词义是假定的前提,后一词义是假定前提下产生的结果。学法指导1、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变化。
2、学会归纳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的用法。3、学会积累古今词义变化的词汇。
知识要点:1、了解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2、重点虚词“为”3、重点实词“恒”“诣”“辞”[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