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阅读专项提升训练5(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翻译1)

    1.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翻译1

    文言文的考查分四类一是实词二虚词三句式四文意的理解〈又分为选择中的和翻译〉。其实这就把原来的家底给体现出来了,以前上课认真听了,课下认真记忆了,学的不错,那现在也不在话下,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细节就可以了。如果拉下了,的确让人觉得很苦恼,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的建议是要回归课本。高三对课本重视不够,尤其是语文英语表现更为突出。好象有一本资料万事大吉了,事实并非如此。不仅语文其他科目也一样,课本是最好的资料。我建议要有计划的把课本上的文言文分重点有主次的复习几遍。学习前四个要求有什么比课本更好的资料呢。所以课本学完基本上这些问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摸索考试中注意的问题了。当然不做题目我们心里可能不塌实,也可以随老师走的时候作些习题。注意我仍坚持会!会!!会!!!做的时候不仅改正错的题目,还要知道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是不会还是粗心,下次会不会还错等等,然后放在次日清晨读读。不要嫌麻烦,这样做一篇比不求甚解的做使篇还管用。

    我觉得要学习一门东西,首先是掌握他的学习方法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同时帮助你是我的幸运,谢谢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六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五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2.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以及基础知识试卷第五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可爱者甚蕃 A、fān B、fán C、pán( ) ②濯清涟而不妖 A、zhuó B、dí C、zhuō(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A、zhí B、xiè C、xiē( ) ④出淤泥而不染 A、yú B、yū C、yóu( ) ⑤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xiǎn B、xiān C、xuān( )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可爱者甚蕃(多)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B、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美丽而不庄重) C、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树立) D、陶后鲜有闻(新鲜) 宜乎众矣(应当)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从李朝、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C、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用“A”表示,错误的是“B”表示。 [1]《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唐代理学家。

    ( )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 ) [3]《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本文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 ) [4]《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借莲花来表达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 [5]作者写莲花的同时,还写了菊花,牡丹,其用意是以菊花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形象,用牡丹正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 ) [6]骈句是相接的两个句子,字数相同,意思相对,两句成联,多句成排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骈句。

    ( ) [7]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 ) [8]课文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的修辞方法。

    ( ) 5、请给下列加点的“之”选择正确的用法 A、代词他(它) B、动词,去、到 C、助词,的 D、代词,这件事 E、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可不译 F、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可不译 ①水陆草木之花。

    ( )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 ⑤操蛇之神闻之。 ( ) 6、造句练习 模仿造句,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不同流合污,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 《爱莲说》专题练习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6。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7。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1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20、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21、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2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23.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2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2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26、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填空题: 1、作者在第一段中从( )( )( )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

    文言文,专项,提升,训练

    3.请问有没有五年级文言文的练习?五六句话即可谢谢!

    (五)醉人击虎(14分)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是( )项:(3分)A。

    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B。 杖击之C。

    之山下月明处 D。 而气以盖之矣2。

    “杖击之”中“杖”应解释为用杖,下列句子中哪一项也有这种用法的词( )。(3分)A。

    尉果笞广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

    弦而鼓之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

    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4分)有 人 夜 自 外 归 见 有 物 蹲 其 门 以 为 猪 狗 类 也 杖 击 之 即 逸 去 之 山 下 月 明 处 则 虎 也 是 人 非 能 胜 虎 而 气 以 盖 之 矣4。

    (4分)如果将老虎看作邪恶势力的化身,以你对本文的理解,有什么启示: (六)戎夷解衣(9分)戎夷违齐如鲁①,天大寒而后门②。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③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④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叹息曰:“嗟呼!道其不济夫⑤!”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

    弟子遂活。①违齐如鲁:离开齐国到鲁国。

    ②后门:城门已经关闭。 ③ 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④不肖:不贤。 恶 :相当于“何”。

    ⑤道其不济夫: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1。

    (3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 子 与 我 衣 我 活 也 我 与 子 衣 子 活 也 我 国 士 也 为 天 下 惜 死 子 不 肖 人 也 不 足 爱 也 子 与 我 子 之 衣2。

    (2分)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3。

    (4分)试针对文中某一个人言行、观点发表看法(50字): (七)目不见睫(13分)楚庄王欲伐越,杜子①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人)智②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③为盗④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①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庄子。 ②智:见识。

    ③庄足乔: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④ 盗:古时对农民起义的蔑称,可译成“造反”。

    1。 (5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

    臣 患 之 (人) 智 如 目 也 能 见 百 步 之 外 而 不 能 自 见 其 睫 王 之 兵 自 败于 秦 晋 丧 地 数 百 里 此 兵 之 弱 也 庄 足 乔 为 盗 于 境 内 而 吏 不 能 禁 此 政 之 乱 也 王 之 弱 乱 非 越 之 下 也 而 欲 伐 越 此 智 之 如 目 也2。 本文段虽短,但不失为楚庄王、杜子两人之间的一场辩论会。

    辩论的话题是 ;(2分)楚庄王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杜子进谏时用了什么方法让楚庄王改变了主意:(2分)3。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文中楚庄王“目不见睫”一样的毛病,请举例说明:(4分)(八)鹦鹉灭火(13分)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1。

    (6分)解释加点字词:集 辄 去 遥 足 云 2。(3分)翻译划线句: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3。(2分)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 (2分)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 (十一)许金不酬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③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④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⑤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③?”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①贾人:商人。 ②苴:枯草。

    ③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④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薄:撞。1。

    第一句中的“济”是指山东省的济水,那么“济阴”这个地方当在济水的 面。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亡 号 尔 则 向 没3。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组是:( )( )A。

    渡河而亡其舟 B。 渔者载而升诸陆C。

    而今予十金 C。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D。

    匣而埋诸土 E。 立而观之2。

    给文中加框的句子须加标点处用/表示: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3。 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5。

    文中刻画的主人公是 ,他是个 的人。 (十二)醉猩著屐猩猩在山谷,行常数百为群。

    里人以酒并糟①设于路侧。 又爱著屐②。

    里人织草为屐,更相连结。猩猩见酒及屐,知里人设张③,则知张者祖先姓字,及呼名骂云:“奴④欲张我,舍尔而去。”

    复自再三,相谓曰:“试共尝酒。”及饮其味,逮⑤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兼获,辄无遗者⑥。

    ①糟:酒糟。 ②屐:木底有齿的鞋子。

    ③设张:设置诱捕的机关。 ④奴:奴仆,混蛋,骂人语。

    ⑤逮:直到。 ⑥遗者:漏网逃脱者。

    1。 解释加点字词:①里人以酒并糟设。

    4.文言文阅读(5题,共18分)齐桓晋文之事(节选)《孟子》齐宣王问

    【答案】【小题1】B【小题2】A【小题3】C【小题4】C【小题5】(1)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2)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答案解析】【小题1】王:动词,统一天下【小题2】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B。副词,表示判断,是/副词,表示转折,竟然。

    C。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

    D。代词,它们的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小题3】其余三项“之”都是代词【小题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并非孟子所说。“夫子之谓也”应理解为:(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小题5】(1)宜:应该,应当,1分;爱:吝啬,1分;主谓倒装句式1分(2)见:表示被动,1分;为:因为,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

    ’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您。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

    ’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齐宣王说:“不,不会。”(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5.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能得到老虎吗?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吕将军功名日益增长,不能不好的待他。

    7.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3分)

    答:前:看不起,认为他没文化只会打仗。后:看到吕蒙的知识比以前好多了,就对他十分客气十分敬重了。

    8.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3分)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答:是个知错就改,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就补充,很让人佩服!

    问问加点的字是什么?

    6.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①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3.曹植聪慧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4.鲍子难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6.杨亿巧对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3.生儿子。

    (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9.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10.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

    3.王羲之。11.催景俘拜师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12.为人大须学问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3.莅事惟烦。

    13.读书五失1.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2.①往事②换个开头③基础。14.颜回好学1.①极悲伤②回答③同“无”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三)仁爱15.张孝基仁爱1. ①不成材②将③同情的样子④渐渐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2. ①他的儿子在路上乞食②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

    3.靠近;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16.陈实与“梁上君子”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②严肃地教育子孙。

    3.小俞。17.赵简子元日放生1.①同“于”;在②争着③对的2.①表示(对飞禽)有恩德②恩德补偿不了罪过。

    3.鸠4.担当、胜任。18.3邓攸弃儿保侄1.①只②恰逢③靠近④只⑤挑⑥还不如⑦听从2.①抱着弃民逃跑②我们还年轻。

    3.①死②逃跑③死19张之万马1.①养②派③坚持④不多时⑤问⑥大概2.①张之万对这事感到奇怪②刚骑,就被马掀下来③一连换了好几个人。20.王安石辞妾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她。

    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人着想。21.宋仁宗忍饿1.①赶身②睡着③宫中④实在⑤每⑥饥饿2.而开了宰杀无数羊的风气。

    3.①近来②匹配、比较③近④到处4.梦寐以求。22.范仲淹罢宴1.①做太守②死③出丧④备办⑤泪2.①空闲的日子带领手下官员登上高楼摆酒宴②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他们③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23.顾荣施炙1.①讥笑②遭③后来2.①有想要吃烤肉的神色②于是放下自己的烤肉,而送给(他吃)③哪有整天端送烤肉而不知道它味道的呢?24.逆旅主人无情1.①交给②别的③洗④有人⑤就⑥连2.①然而每月租舍要好几千铜钱②要是不缴中租金必然被责骂直到打官司③不是旅店老板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3.①放下一张床(作动词用)②房间低矮。(四)诚信25.陆元方卖宅1.①同“值”,钱财②只③立刻④拒绝2.①子侄们以此怒怨陆少保②不这样,这是欺骗别人了。

    3.邀请,没邀请而自己上门的客人。26.岑鼎1.①把②损坏③保全④为难2.①鲁侯想献出其他的鼎假冒岑鼎,请求和齐国友好②如果柳季说它是岑鼎,那么我们接受它。

    3.①相信②诚信4.因为若献出岑鼎,那就将国家最珍贵的宝物丢失了;若不献出岑鼎,而以其他的鼎假冒,那就损害了柳季诚信的品格。27.杨万里与“诚斋”1.①贬官②命名2.①关起门来谢绝来客②张浚用端正良心诚意待人的学问勉励自己。

    28.和氏壁1.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于⑤泪⑥那2.①楚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②你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3.因为发现它的人叫“卞和”。29.幽王击鼓1.①筑②曾③便2.①于是多次击鼓②被天下人嘲笑。

    3.失信于诸侯。(五)品性30许生端方1.①很②几乎③跳入④拿着⑤背着2.①平时行为端正不随意说话②已躲过了火灾,为什么还要投河?3.衣服。

    31.王安石待客1.①第二天②食物③才④备⑤一会儿⑥罢了⑦吃⑧回去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3.胡饼的四傍。

    32.范文正正直1.①交往②方法③因为④成家立业2.①适。

    7.古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四篇

    第一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互。

    狐曰:“子(你)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字含义 (1)虎以为然 然:__对,正确__ (2)兽见之皆走 走:_逃跑___ 2.百兽为什么‘见之皆走’? __因为看到狐狸后面的老虎,它们怕的实际上是老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___狐假虎威告诉我们不能看表面现象,看表面现象容易被迷惑_______ 第二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梨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子多,此必苦梨” 取之信然 1. 请给故事拟一个标题:_王戎析梨___ 2.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尝与诸小儿游 :尝 _曾经,有一次___ (2)诸小儿竟走取之走: _跑去__ (3)唯戎不动:唯___只有 3.看了短文,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试着结合原文分析 _____善于分析事物的聪明孩子_____ 第三篇 原文: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③。令初不知爱,漫④悬于壁。

    旦⑤而过之,轴必坠地⑥,屡悬屡坠。令怪之⑦,黎明物色⑧,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⑨举轴,猫则踉跄⑩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⑾着,于是始知其画为⑿逼真。

    翻译: ① 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善,精通,擅长。

    ② 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轴:画卷 ③ 邑令:县令。

    ④ 漫:漫不经心,随便。 ⑤ 旦:早晨。

    ⑥ 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 ⑦ 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

    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⑧ 物色:察看;观察 ⑨ 逮:等到,及。

    ⑩ 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⑾ 然:这样。

    ⑿ 为:是。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

    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第四篇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

    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

    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圣祖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康熙十一年,幸赤城汤泉,经长安岭,上下马扶辇,至坦道始上马以从。

    还度岭,正大雨,仍下马扶辇。太后命骑从,上不可,下岭乃乘马傍辇行。

    吴三桂乱作,频年用兵,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闻各省有偏灾,辄发帑赈恤。布尔尼叛,师北征,太后以慈宁宫庶妃有母年九十余居察哈尔,告上诫师行毋掳掠。

    国初故事:后妃,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皆令命妇更番入侍。至太后,始命罢之。

    宫中守祖宗制,不蓄汉女。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尝勉上曰:“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又作书以诫,曰: “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

    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 二十四年夏,上出塞避暑,次博洛和屯,闻太后不豫,即驰还京师。

    太后疾良已。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

    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

    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诰,以日易月,始从之。

    (《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传》节选)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A. ②请减算以益太后 ①下岭乃乘马傍辇行 B. ②是乃仁术也,见牛而未见羊也 ①古称为君难 C. ②不可为我轻动 ①当于孝陵近地安厝 D. ②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A.“以”: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B.“乃”:①才;②是。

    C.“为”:①做;②为了。D.“于”:①在;②比。

    答案:A 9.康熙曾满怀激情地颂扬他的祖母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暗指清廷所获的成就)。”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孝庄文皇后对两代皇帝的帮助的一组是 ①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②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 ③告上诫师行毋掳掠 ④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⑤尝勉上 ⑥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排除①⑥。

    答案:C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孝庄文皇后是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世祖顺治即位。

    文言文阅读专项提升训练5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