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关于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求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 七单元的课文全部 )
1.关于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求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的课文全部
第六单元21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w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3游恒山记(徐霞客) 十一日,风翳(yì)净尽[风平云散。翳,云雾],澄碧如洗。
策杖登岳……[拄着手杖攀登恒山]。[策,拄着,扶着。
岳,这里指恒山],面东而上,土冈浅阜(fù)[低矮的土山],无攀跻(jī)劳[没有爬山的劳累。跻,升,登]。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
有虬(qiú)松[盘曲的松树]离立[并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
于是[从此。是,代虎风口]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
循,顺着,沿着。乘,凭借]。
三里,有杰坊[高大的牌坊。杰,高大的样子]曰“朔方[郡名。
这里泛指北方]第一山”,内则官廨(xiè) [官署]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shì)级[一步一步踩上台阶。
拾,放轻脚步往上走]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 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很高的台阶]插天,庑[wǔ,堂四面的廊屋]门上下,穹碑森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
穹,高。森立,耸立,竖立]。
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就着改成一间屋子],曰会仙台。台中像[塑造]群仙,环列无隙。
余时欲跻(jī)危[高]崖、登绝顶。 还[huán,转,绕]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jiàn)道[偏僻的小路],遂解衣攀蹑[niè,踩]而登。
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绝顶,极顶,最高点],而满山短树蒙密[茂密],槎枒[chá yā,参差不齐的样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gǔ,水流急的样子]不能出。
余[我]益鼓勇上,久之棘[jí,酸枣树。这里指有刺的灌木]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chéng)丽[明丽],俯瞰(kàn)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yì)[浓阴遮蔽]。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
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地名]城一方[一座城],即在山麓。
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山名],西惟五台[山名],青青与此作伍[呈现出一派青色,跟恒山作伴。
此,指恒山]。近则龙山西亘(gèn),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mèi)[肩并肩,衣袖连衣袖。
形容靠得很紧的样子。比,并。
袂,衣袖]下扼(è)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
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
南经松柏林,先[先前]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chì)[不止]百倍之也。 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24、*满井游记(袁宏道)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 。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鬟(huán)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 (jiǎn) 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 (jìng) ,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
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 (huī)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25、诗词五首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wéi)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
2.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6单元文言文重点翻译的句子 请在6点之前发 加倍
答谢中书书重点句子:1.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在赞叹的 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3.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4.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句子:.想到没有人可以和我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相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观潮重点句子:1.当潮远远地从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2.就看见湖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
3.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米长的大彩旗。争相奋力迎着潮水逆流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沉浮,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但是旗尾一点也没有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夸赞自己高超的技能。
(重中之重!!!) 4.但租用看棚的人还是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仅容一个座位的空地也不容易拥有 主要内容: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 湖心亭看雪1.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2.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3.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4.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自己敲的不容易啊亲。
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的词性活用和特殊句式是哪些
1、通假字:在整理通假字时,就是将所学古文中的通假字全都挑选出来,制一个《通假字表》,将每个通假字的出处、所通字、通假义都明确化。
要:“便要还家” 阙:“略无阙处”
2、古今异义:对于古代的词语仍然沿用至今的,但有些的词性、词义却发生了变化,学习是要注意他们的意思不能用我们现代汉语意思来理解。
交通: 妻子 : 无论:
鲜美: 闲人: 至于: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听妇前致词
出入无完裙 或王命急宣
3、一词多义:文言文词语简练而用词灵活多变,有时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甚至读音也会有变化,同学们复习时要注意到。
舍 便舍船 寻 寻向所志 志 处处志之
屋舍俨然 寻病终 寻向所志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绝 沿溯阻绝
自非亭午 绝谳多生怪柏
三、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除了通常我常见的一些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一些古汉语特殊的句式同学们也要了解。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请同学们区分一下这些句子都属于哪一类,并说明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是谓大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相与步于中庭
何陋之有 菊之爱
念无与为乐者 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
(总结):判断句的标志“也”、“者也”、“为”、“谓”等。
倒装句的特点及作用是有宾语前置、助词“之”提到动词前表示强调、介词后置等。
省略句特点是句子不完整:有的前省主语、省宾语、主语和宾语都省略等。
4.(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的词性活用和特殊句式是哪些
【词性活用:】
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这个比较多,得看原字是什么词性,如名词、动词、数次。然后翻译成什么能通顺。)
使动用法(例:天亡我——上天使我死亡)
意动用法(例: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奇怪)
为动用法(这个比较少见,至少在初中课内是几乎没见到,我到高中学《离骚》才知道的,例:哀民生之多艰——“哀”,为。。感到哀伤)
通假字(这个很多啊,常见的有“说”通“悦”,“知”通“智”。)
(出了实词的词类活用,还有一些虚词的意思,古今异义之类的,初中不打紧,还不算深入,高中会深入接触到。)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省略句、
被动句、
判断句。
5.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六单元文言文复习提纲
一、词汇积累绥靖 阴遏 锐不可当 编算 疟子 寒噤 仄歪 张皇失措 箱箧 荡然无存 肃穆 荒谬 絮说 辟头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狼藉 簌簌 惨淡 勾留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交卸 典质 赋闲 颓唐 琐屑 情郁于中 触目伤怀 凹凼 尴尬 烦躁 塌败 滞笨 惶恐 荒僻 取缔 骷髅 愧怍 闯码头 克扣 接济 唏嘘 噩耗 呵斥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连声喏喏 匀称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推崇 驻足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轩榭 嶙峋 丘壑 镂空 蔷薇 重峦叠障 额枋 藻井 殿试 金銮殿 伧俗 纳凉 帷幕 缓冲 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繁衍 胚胎 蟾蜍 脊椎 相安无事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失衡 藩篱 监控 归咎 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啸聚山林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幻觉 吟咏 绮丽 殷红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二、课文理解21、《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本文是《桃花源诗》前边的一篇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相当于该诗的序。
全文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找桃花源的情形贯串起来,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文中的陋室是作者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子。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是一篇散文,以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文章以花的形象象征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品质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表示自己要在污浊的社会里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本文不是一篇借物咏志风世的散文。24、《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载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文中的“大道”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里。本文描绘一幅“大同”社会的理想蓝图,表达了作者对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神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5、《杜甫诗三首》的作者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望岳》是一首古体诗,以“望”入题,赞叹泰山,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抒发了雄心斗志。《春望》是一首七律,首联和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颈联和尾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深沉真挚,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叙述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空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6、《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给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27、《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把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作者正是把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30、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流露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但是把这首诗和和作者其它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使至塞上》王维作于赴边途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中描写了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他的诗正如苏轼所言“诗中有画”。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