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抄一段文言文20字(文言文摘抄)

    1.文言文摘抄

    刻舟求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韩非子•五蠹》)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经典名段摘抄文言文,优美文言文摘抄,文言文好段摘抄

    2.文言文摘抄

    求鸭搦兔 苏东坡《艾子杂说》

    昔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去原上,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再掷之,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能搦得他兔否?"

    译文:买鸭捉免

    从前,有一个人要去打猎,可是他不认得鹰隼,买了一只鸭子,就到野外去了。

    一只兔子突然窜出来,他立即扔出鸭子,要它去追捕。鸭子飞不起来,跌到地上。他抓起来再一次扔出去,鸭子还是跌到地上。这样重复了三上次,鸭子忽然从地上站起来,一摇一晃地走到主人面前,向他解释说:"我是一只鸭子呀,被人杀了吃肉,才是我的本分,为什么非要让我去追捕兔子不可呢?"

    那个人说:"我当你是只鹰隼,可以追捕兔子,没想到你竟是只鸭子呀!"

    鸭子举起脚掌给主人看,说,"你看我这样的脚掌,能够抓到兔子吗?"

    寓意:要正确发挥一个人的作用,必须知道它的长处和短处。

    一叶障目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给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译文:

    楚国有个人非常贫苦,读了《淮南方》,知道螳螂捕捉知了时用一片树叶把自己遮蔽起来,就可以隐形,使知了看不到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朝上,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结果树叶掉落在地上,而树下原先有许多树叶,再也分不清哪一片树叶是他想用来隐形的。于是他扫了好几斗树叶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来遮蔽自己,还不时地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妻子开头总是说:“看得见。”被他打扰了一整天,已经厌烦极了,丈夫仍然纠缠不休,妻子就干脆哄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个人嘿嘿地笑了起来,显得异常高兴他还着这片树叶跑到街上去,当着别人的面偷东西,给官吏抓着送到县衙门去了。县官审问他,他便把此事的始末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县官听了大笑不止,没治罪就把他放了。 。。。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书呆子,同时也讽刺那些干坏事的人——他们总以为有什么高明手法可以把不光彩的事遮挡起来,其实,纸是包不住火的。

    宣王好射

    原文: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译文: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别人说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不过三石。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满弓的一半,都说:"此弓不少于九石,除了大王谁能用它?"齐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石的弓,而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用了九石的弓。三石是真实的,九石是虚名。宣王喜欢的是虚名而失了真实。

    文言文,摘抄

    3.文言文摘抄

    文言文经典摘抄(参考文本)●甘瓜抱苦蔕,美枣生荆棘。

    汉•无名氏《古诗•甘瓜抱苦蒂》蔕:即“蒂”。诗句富于哲理,耐人寻味:美好的事物往往会藏于恶劣的环境之中。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又名“相思子”,南方植物,果实大如豌豆。一物二名,语句相关。

    撷(xié):摘。这是一首咏物诗,表面上咏物实则咏人,因有红豆而寄相思之意。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喻志》 第一个胜字:超过。

    第二个胜字:克制。 志气的最难之处,不在于超过他人,而在于克制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33章 了解别人的就是智慧,了解自己的才算聪明。

    ●知人易,自知难。《吴越春秋•勾践外传》 了解和估价别人是容易的,而了解和估价自己就很难了。

    即人往往缺乏自知之明。●当局者迷,旁观者审。

    《旧唐书•元行冲传》 审:审察,清楚地知道。 身当其事的人往往迷惑不清,而旁观的人却看得清楚。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唐•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公神道》山积累起来便崇高,水积累起来便流长。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天积累一文钱,千日便是一千钱;麻绳坚持锯木可以断木,水滴长久可以滴穿石头。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明•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花阴私祝》天下:世上。

    世上难事没有办不成的,只怕立志而坚持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竹石》磨:折磨。任:任凭。

    竹子的不怕风吹坚劲不移的个性,也是诗人风骨的写照。●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臣括》衙斋:衙门中的屋舍。

    吾曹:我辈。听到竹叶的声响,也联想到劳苦大众的疾苦,可见作者爱民之心。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征集》卷一 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改恶从善,就可以变成好人。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基也。《老子》 粮食是人民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基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尽其才:充分发挥其才能。

    尽其利:充分发挥其有利条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食饭问题为最大。●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公冶长》 资质太差而不堪造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旧谓改变山河是容易的,人的本性却很难改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玉石不经琢磨,便不成为宝器;人不经学习,也豪无知识。《晋书•景帝纪》“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抱朴子•勖学》“瑶华不琢,则耀夜之景不发”;《韩诗外传》“剑虽利,不厉不断”,意近。

    ●教育为立国之本。清•郑观应《致伍秩庸先生书》 本:根基,根本。

    ●水性虽能流,不导则不通;人性虽能智达,不教则不达。唐•马总《意林•成败志》 说明人不经教育就不可能充分发掘其潜能和达到智能高的地步。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浑朴素质;善良,是教育的结果。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争美。《庄子•天道》天下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与朴素争美。

    ●私者,乱天下者也。《管子•心术下》 “私” 是乱天下的根源。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清•刘鹗《老残游记》第9回 好:喜欢。

    营:谋求。●无为而治。

    《论语•卫灵公》无为:儒家指以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治。●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3章 无为:道家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实行无为而治,则天下无不治。

    ●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打仗要靠勇敢。

    ●临危不惧,勇也。唐•骆宾王《萤火赋序》面临危险而不畏惧,就是勇敢。

    ●一夫舍死,万夫莫当。

    4.摘录古文好句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潜《归去来兮辞》)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潜《归去来兮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5.文言文摘抄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回想自己在童年的时候,能够睁开眼睛对着太阳(视力好极了),我仔细观察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日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声音,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都变僵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中,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蚊子冲着烟边飞边叫,当作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的叫声一样,这让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作为树林,把虫子、蚂蚁作为野兽,把土块凸出的部分作为山丘,凹进的部分作为山谷,我便在这个世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致正浓厚,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吞掉。我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了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他赶到了别的院子里。

    6.文言文摘抄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摘抄一段你读到的文言文

    《阿房宫赋》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8.摘抄一段文言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总共三篇,都是短篇寓言,还有一篇《项脊轩志》,最后一句我很喜欢,也贴给你吧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摘抄一段文言文20字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