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时代价值(古文的体现价值在哪里)
1.古文的体现价值在哪里
古文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功能——文化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文明都源自中国。价值
2. 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辩证的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当今,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经受到高度重视。
3. 感染功能——审美价值
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2.文言文对于当代大众有什么实际意义
对文艺批评标准的指导意义如今文坛上新作品层出不穷,有老作家的新作,有新作家的处女作,但是衡量作品优劣,靠的还是大众审美观以及现行的文艺批评标准。
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艺批评中最基本最根深蒂固的观念永远不会过时。而这些观念就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中国古代文论中。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就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以意逆志”即是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揣度作者的写作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品德、思想等背景状况,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现在我们在做文学评论的时候,总是在读过作品作出自己理解的同时,也考察作家的生平背景、思想渊源,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深度。例如我们在读余华的《活着》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作品中那接踵而来的命运悲歌,渗透着淡淡的忧伤。
3.学习文言文到底有什么意义?
1、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
2、学习文言文的作用还在于传承中华文化,让一种古老的文明传承下去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3、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人遣词造句,炼字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提升文学修养。
4、好的文言文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有时候也能给于人鼓舞。
5、学习文言文,能够藉先人的经验获得指引,与先人的智慧互相切磋,从先人的感叹中体验人生。
扩展资料:
如何学习文言文:
1、要理解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所以,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写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如果是议论文言文,就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
2、划分层次、结构:
对于文言文来说恰恰要通过划分层次来帮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对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错率。
3、敢于直译:
直译就是直接翻译,平时学习中,要多练习直译,帮助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信。
4、多读几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当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时,不妨先不看问题,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文章,或许从中能找到解题灵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瑰宝
4.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圣贤书多半是古时候人所写的,古时候用的文字,我们今天称之为文言文,现在学校教育使用的是白话文,于是文字就产生了障碍。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障碍不大,很容易突破。文言文是我们中国老祖宗高度智慧的发明,古圣先贤他们在想,如何将他们的智慧,将他们人生当中的经验,传给后人作参考,这是一桩大事。用什么方法传,这个方法是大的工程,这才想到发明了文言文。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因为他知道言语会随着时代变,会随着地区变,如果用一般言语,用这些方式来记载,传个几十年、几百年,后人就看不懂了。正如同现在的西方,古典的东西是拉丁文写的,现在只有极少数的专家还在那里摸索,绝大多数的人不得受用,这个可惜。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他们聪明,把语跟文分开,语言随你怎么变法,文决定不变,这一招就对了。
所以今天,你要能稍稍懂得文言文,你读《论语》就跟孔老夫子对面谈话没有两样。孔老夫子去我们两千五百年,两千五百年传递没有改变,这是文言文的好处,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找不到的,我们祖先对我们后代的恩泽多么大!我们应当感恩戴德。感恩具体的表现就是要学文言文,文言文学习难不难?不难。诸位如果到故宫博物院,或者到大的图书馆,你去找,找民国初年小学生的作文,大概还有模范作文这些本子。这些东西我过去都看过,还是线装书。小学生写的文章文言文,他们的年龄不过八、九岁而已,可见这个东西不难!八、九岁,十来岁就写出很漂亮的文言文。
过去我在台中求学,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教导我们要学经教,文言文不能不学习。学习文言文方法就是背诵,现在人一听到背诵就吓倒了,他不知道背诵是学习的基本,并不困难。你一个星期背一篇古文,有什么困难?你花上一年的工夫,能够熟背五十篇古文,你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就具备了。一年的时间,一个月念一篇,你去选《古文观止》,在《古文观止》里面选五十篇。能够熟背一百篇古文的,他就有能力写文言文。所以从前八、九岁的小孩,他念的文言文大概不止一百篇,所以他能写得很好,这有什么困难!这是我们中国固有文化里面的特色,无比的殊胜,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你把这一关突破,你可以读文言文,你可以写文言文。《四库全书》是文化的遗产,文言文是一把钥匙,你拿到这个钥匙,文化遗产你就接受了,你就得到受用。智慧的宝库,经验的渊源。佛经的文字比古文要浅显得多,这是当年译经的这些大师,总是想把佛法能够普遍的宣扬,让一切大众都很容易明了接受,所以用最浅显的文字,也可以说是当时的白话文。所以佛经我们看起来更容易,不感觉得困难,这在文学里头,称佛经这种文字叫做‘变文’。
我们说到这个地方,对于中国古典的文化要留意,文言文要特别注重,最重要的是要教你的子弟,儿童好教。虽然现在学校里面不念了,你在家里头帮助他,帮助他学习古文、背诵古文。你能够带领着他,他能够背个一百篇、两百篇,将来一生受用无穷,然后他才知道父母对他的爱护,父母对他的好处。他现在虽然不知道,将来一生感激不尽,这是真话。所以我在国外常常劝勉我们学佛的同修,最好用《无量寿经》教诫子弟,把《无量寿经》当古文来读,其实《无量寿经》的文字,虽然是文言文,是最浅显的文言文,也可以说是最白的文言文。它里面一共有四十八品,也就是四十八章。过去李老师要求我们要熟读五十篇,那这四十八篇大概就差不多了。所以我说让小朋友熟读这一部经,一举有四得。第一他在海外,他不会把中国的言语忘记,他天天要念!第二,他认识中国字,不会把中国文字忘记。第三,他学习了浅显的文言文。第四,同时他也学到佛法。所以一举四得。我们如果真的是爱护子弟,应当要这样去做。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千万不能够疏忽。
5.文言文的核心价值是“言”还是“文”
文言文的核心价值是“言”还是“文”?
熊芳芳
钱梦龙先生曾于1997年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而时隔16年,我们仍在原地踏步。
我一直认为,文言文的“言”固然不可忽视,它是我们借以通往彼岸的桥梁,若不借助它,我们与彼岸就只能隔海相望;然而我们的目的地不是桥梁,是桥梁尽头的彼岸——古人的心灵与思想。也就是我们的导师李丽华老师所说:“读文言文,最终的目的是——知道古人在想什么。”
我想,这是我们读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今天的生活里,我们说话写字都已经不再使用文言,文言文的“言”,对我们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意义。那些“言”所承载的灵魂与呼吸,才与我们有着真正深入骨髓的关系——在那里,我们可以寻获一个民族乃至这一民族中每一个体的生命密码。
这才是文言文的核心价值,也是它最永恒的价值。
“真正的教学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们平时上课非得按顺序讲不可的,非得扎扎实实落实的语文常识、读准字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成语、疏通语义、熟读、背诵、默写吗?非也!……中国的古代经典,尤其是像《论语》这样经典之中的经典,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蕴藏于其中的永恒的东西:中国人理想的伦理观念”(刘华《究竟应当用什么去“迷”学生》)。
我并不否定“言”的作用,相反,我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基础的东西。我会不定期地给学生讲古文化知识专题,也会十分细致地给学生讲现代汉语的语法、古代汉语的语法,但这样的工作,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要做的,我讲过专题之后,会在之后的文本教学中有所强调和考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这样的工作,在高一上学期就应该做个扎实。
我也并不否定逐句逐段地翻译。有些文本需要这样稳扎稳打,字字落实。但不要每一个文本都这样做。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以奉为圭臬。对教育而言,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而打破文本的“自然秩序”,用教师的智慧去重新解构,设计编织,这本身就是一种最美好的“变”。因为毕竟,逐字逐句的翻译一个文本,学生只需要借助工具书,不依赖老师也可以做到。
那么老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我还是必须再度提到孙绍振教授的那句话:“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之一。
我说“之一”,是因为,把“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给“讲出”来,这是一种存在价值的体现。(还有另外的体现。譬如:有时候不用我们自己“讲出来”,而是想办法给“逼出来”——从学生自己心里爆破出来。)
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能够站在高处,把握这个文本的全局,并且有独到的发现。要能够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窗子,看到亮光;拨开一片云雾,见到太阳。
我也绝对赞同在课堂上突破重点字词,这个当然是必须的。教材上的注解固然已经很详细了,但程度不同的学生,理解力不同,而且,即使是程度很好的学生,教师仍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通假字等等。哪怕是课本已经作了说明,教师仍有必要提取出来加以强调,或者相机进行归纳整理,将新旧知识关联对比,加强记忆,形成知识体系。
我只是想说:不要脱离了“文”的环境去解决“言”的问题。要培养学生依据“文”的环境去理解“言”的能力,让每个句子所提供的信息关联起来,进入学生的情感磁场和思维轨道,从而能够用已知推导出未知,这样长期积累,语感养成之后,遇到一个陌生的文本,他们便基本能够凭着对文意的理解对素未谋面的“言”做出准确的推断。
离开“言”,“文”无从附丽;离开“文”,“言”成了一堆瓦砾。文言文终归还是一篇文章,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章来读,而不是把它当成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组合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文”,也成全“言”。爱克曼说:“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灵魂在场的生命体,仅仅研究它的毛发或指甲,我们会错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有所讲有所不讲,有时候,不求甚解也是一种阅读方法,暂时留存一些语言障碍有时并不妨碍理解文章大意。不求甚解尚能把握大意有时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何况,整体感受往往能够带动对局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