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焉的用法及例句(古文中,“焉”都有哪些用法?请举例说明)

    1.古文中,“焉”都有哪些用法?请举例说明

    【焉】

    (1)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2)代词。

    1).相当于“之”。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3)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4)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文言文焉的用法及例句,初中文言文焉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2.古文中“焉”的用法

    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例句,文言文,用法

    3.“焉”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哪些?

    1.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兼词,同于此,于彼,如风雨兴焉.

    4.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疑问副词,哪里,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yān

    【名】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鸟名

    通“颜”(yán)。额〖forehead〗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

    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代】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it〗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副】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

    【连】

    于是〖then〗。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4.古文中“焉”的用法“焉”在古文中都有些什么用法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5.古文中,“焉”都有哪些用法

    而;1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2 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

    3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4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5 如,想

    之:1 到。.去

    2 第三人称代词 她他它(们)

    3 指示代词。这,此

    4 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焉:1 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2 于何,在哪里

    3 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4 疑问代词。怎么,那里

    5 连词,相当于“乃”“则”“就”

    6 语气词

    7 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

    为:1 做

    2 作为,当作

    3 认为

    4 是

    5 如果,假如

    6 wei 第2声 (慰) 介词 因为

    7 wei 第2声 (慰) 介词 给,替

    8 介词 被

    9 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或感叹

    10 指心理活动

    11 给,替

    6.焉字在文言文的几种用法

    焉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永之人争奔走焉。

    ⑵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当于“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焉:它,指蛇。) 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古代文言文之 焉 等常见字的用法及语法等常识

    虽然文言文不是现实中的语言,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所以,要学好现代文,必须有坚实的文言基础。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文言文焉的用法及例句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