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譬如以肉投(《卧薪尝胆》文言文和翻译)
1.《卧薪尝胆》文言文和翻译
原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译文
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2.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子,(后来)称为武姜。
(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庄公(是)倒着出生(的),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就厌恶他。
(姜氏)偏爱共叔段,想要把他立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她)。 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姜氏)替叔段请求制邑(作为封地)。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东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了,别的城邑,(我)听从您的吩咐。”(姜氏又)请求京邑,庄公(就)让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都会的城墙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古代君王(留下)的制度(是),大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不合规定)它实行的)不是(古代先王的)制度,您将会忍受不了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怎能避开这个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不如早一点给他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再)发展蔓延。
蔓延开了,(就)很难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礼义的事,一定会自己摔跟头,您姑且等待这一天!” 不久太叔让西部边界的城邑和北部边界的城邑两属于自己。 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忍受不了(这种)两属(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如果)想(把郑国)交给太叔,我(就)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想)交给(他),就请(让我)除掉他,不要让民众产生异心。”
庄公说:“不用(管他),(他)将(会)自取灭亡。 ” 后来)太叔又收取西部边界和北部边界的城邑作为(专属)自己的领地,并且)扩张到了廪延。
子封说:“可以(除掉他)了,土地扩大了,将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庄公说:“(他)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民众不会归附他)土地扩大了(也)将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造铠甲和兵器,准备步兵和兵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 夫人(姜氏)将要为他(偷偷地)打开城门。
庄公探知他们偷袭郑国的日期,说:“可以(除掉他)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百姓)背叛了太叔段,太叔段逃进了鄢地,庄公(又)到鄢地讨伐他。(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日,太叔段出逃到共国(避难)。
(庄公)于是把姜氏放逐到城颖,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我们就)不要见面了!”不久,(庄公)又为这事后悔了。颖考叔担任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便)对庄公有所进献。
庄公赏给他吃的东西,(他)吃的时候(却)把肉放在一旁。庄公问他,(他)回答说:“我有母亲,我的食物(她)都吃过了,(还)没有吃过您(赐给)的肉食,请允许我拿去送给她。
”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惟独我没有!”颖考叔说:“(我)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庄公告诉他(自己没有母亲的)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的)后悔心情。(颖考叔)回答说:“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到泉水,凿成隧道(你们母子)再互相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呢?”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
庄公走进隧道就赋诗:“(走进这)大隧道之中,那快乐的心情啊,(多么)美好舒畅!”姜氏走出(隧道)才赋诗:“(走到这)大隧道之外,那快乐的心情啊,(多么)和好欢快!”于是恢复母子关系,(和睦相处)就像从前一样。 。
3.《“赵韩王为相”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9分,每小题3分)赵韩王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
普亟出,惶惧迎拜,从容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 ”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
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
帝问其故,普曰: “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惠,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
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明日皆称疚,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群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
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 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官,普立于官门,久之不去。
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
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赵韩王普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用是为常。
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
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注】①赵韩王: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
③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特:只,不过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道理C.惟稍夺其权 稍:渐渐地,慢慢地D.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成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使一举而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B.上因晚朝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C.岂得以喜怒专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D.则《论语》二十篇也 则群聚而笑之12。
《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①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
(4分)译文: ②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4分)译文: ③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4分)译文: 参考答案:10。 B解析道:方法。
11.B解析B.介词,趁机。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C.介词,凭;动词,认为。D.连词,表因果,原来是;连词,表承接,就。
12.A解析③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时的委婉之辞,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 13。
(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听听您以后的打算。②(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③刚一回到家,就急忙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一本书读,有时一读一整天,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 解析 ①小:意动用法,认为……小。
愿:希望。 ②再拜:拜了两拜。
念:顾念。生、肉:均为使动用法,使……复生,使……长肉。
③才:副词,刚刚。亟:急忙,赶紧。
启箧:打开箱子。不测:无法猜测。
【参考译文】韩王赵普做宰相。 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料。
一天下大雪,到晚间的时候,皇上敲赵普家的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
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听听您以后的打算。 ”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
赵普沉默很长时间,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
4.《狼》蒲松龄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
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屠即竟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矣。
译文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不断地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跑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
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屠夫因为害怕)小心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
(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金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5.《狼》第3则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只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6.文言文《一知半解》翻译
[文言文/古文原文]: 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
[文言文翻译/解释]: 宋国有个求学的人,(求学)三年后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亲的名字。他母亲说:“你学习了三年,(现在)回到家却直呼我的名字,(这是)什么原因?”她的儿子说:“我所认为是圣贤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尧、舜是名字;我所认为大的东西,没有大过天地的,天地是名字。如今母亲你贤不会超过尧、舜,母亲你大不可能超过天地,所以就呼母亲的名字。”
[文言文/古文原文]: 其母曰:“子之学者,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文言文翻译/解释]: 他的母亲说:“你所学的,准备全部按照实行吗?希望你有可能改掉的就是直呼母亲的名字;你所学的,会有不实行的吗?希望你把直呼母亲名字这件列为其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