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翻译1)

    1.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翻译1

    文言文的考查分四类一是实词二虚词三句式四文意的理解〈又分为选择中的和翻译〉。其实这就把原来的家底给体现出来了,以前上课认真听了,课下认真记忆了,学的不错,那现在也不在话下,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细节就可以了。如果拉下了,的确让人觉得很苦恼,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的建议是要回归课本。高三对课本重视不够,尤其是语文英语表现更为突出。好象有一本资料万事大吉了,事实并非如此。不仅语文其他科目也一样,课本是最好的资料。我建议要有计划的把课本上的文言文分重点有主次的复习几遍。学习前四个要求有什么比课本更好的资料呢。所以课本学完基本上这些问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摸索考试中注意的问题了。当然不做题目我们心里可能不塌实,也可以随老师走的时候作些习题。注意我仍坚持会!会!!会!!!做的时候不仅改正错的题目,还要知道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是不会还是粗心,下次会不会还错等等,然后放在次日清晨读读。不要嫌麻烦,这样做一篇比不求甚解的做使篇还管用。

    我觉得要学习一门东西,首先是掌握他的学习方法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同时帮助你是我的幸运,谢谢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2014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2014安徽高考语文文言文

    2.高中文言文应该怎么复习!应该怎么详细的复习

    看课本中的选自史记的,一句一句翻译。

    看虚词用法,找课本中的例句。 做去年14套高考题,找感觉。

    祝你成功! 如果是高二,那就应该全面复习,因为文言文的学习对提高语文成绩有很大帮助(比阅读、作文提分快,应该说是拉分点。因为阅读老师都不一定很明白,并且高考时判分比平时松。

    作文怎么写都是那些分。)。

    课本中的课文要全都明了,老师讲课时是提高能力的阵地,一定跟老师一起翻译。如果你能理解好词的活用、虚词、固定句式,文言文几乎没多大问题。

    高考题要从90年的开始做,对文言文的高频词要掌握---掌握一个意思下,有多个词语相对应,如:表前往的有适、造、诣、如、之、往、朝。掌握典型虚词的用法即可。

    多做题尤其是高考题也是捷径。但一定要逐字独自翻译,必要时看译文。

    文言文,复习,高考语文

    3.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甲

    1。

    (1)以:凭价。(2)克:战胜.取胜。

    2。 B3。

    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界)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

    和 天地 君臣 九族5。 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

    1。《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以”就凭着之意,注意在课下总结“以”字的用法和意义。经常考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A项中的“利”解释为:有利的;好处。B项中的“之”解释为“助词,的。

    C项中的“而”解释为:译为“却”,表转折;表顺承。 D项中的的“生”解释为:生命;生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把“域”、“以”、“固”、“威”翻译出来。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4。

    《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两文都围绕“人和”。 乙文从“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从天地,君臣,九族三个方面论述的“和”字。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两文都围绕“人和”。

    把“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翻译出来既可作为答案。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

    原发布者:李凤琴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三、词类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动43

    2014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