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元行事三文言文(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的译文急用啊大家帮帮忙哦)
1.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的译文急用啊大家帮帮忙哦
我本来(出身在)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凭借清白(的家风)相继承。
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婴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害羞地扔掉它。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
”(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表示与一般人不同)求得名誉。
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 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大方,我不把这作为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不谦虚,宁愿固陋。’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
’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别人)为羞耻的读书人,(这种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 ’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认为是)缺陷,嘻,(真)奇怪呀!”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作的鞋。
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 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
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
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 (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
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
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作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筑住宅,厅堂前面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个身。 有人说它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笑说:“住宅(是)要传给子孙(的),这里作为(我当)宰相的厅堂,确实(是)狭窄,(但是将来)用作(当)太祝、奉礼(的我的子孙)的厅堂(却)已经宽敞了。”
参政鲁公当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后来)在酒馆里找到他,(鲁公)入宫以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他)如实地回答(真宗)。 皇上说:“你(担任的官职)属于清望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他)回答说:“小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食具、下酒菜、水果,所以就到酒馆请客人喝酒。”
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越发尊重他。张文节当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像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俭,(但是)外人(对您)很有讥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您应该稍稍随从众人(的习惯做法才好)。
”(张文节)公叹息说:“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不能做到(吗)?但是人们的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
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
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
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 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古时候正考父用稀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前。
2.(范)君讳端,字思道,江州德化人也君聚书万余卷,强力笃学,为人
【答案】14.D15.C16.B17.A18.C19.(1)别的官吏回来报告年成好,唯独范端回来报告田地实际很旱。
(“他使”或“君”,“白”,“岁善”各1分;“君”为“对人的敬称”,这里可译为“范端”或“范先生”均可)(2)守卫边关的战士一声呐喊(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阿房宫就变成了一片焦土!(“举”与被动句式1分,“可怜”1分,“焦土” 活用1分)【解析】14.试题分析:讪:诽谤,毁谤。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文言文实词释义要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试题对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考查其在文中的意思,所以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
解答时,可根据实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借助联想类别推断、连文推断等方法和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知识,在特定的语境中揣测其含义。15.试题分析:C.“以”均为介词,因为。
A.结构助词,的 ;代词,这,这些。 B.助词,表停顿;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D.代词,其中;代词,他。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要辨别虚词的词性和意思。 具体解答时,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尤其是虚词后的词语来判断虚词的词性。
如果词性相同,再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辩明它在句中的意思。16.试题分析:君于文章 / 尤长于诗 / 有集三卷 / 藏于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点评: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17.试题分析:例句与A句,均为判断句。
B.定语后置。C.宾语前置。
D.一般句式。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根据文言文句子成分语序跟我们将文言文翻译后的现代汉语语序是否一致,即可完成倒装句式的判定。现代汉语语法的语序排列,一般情况下,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顺序排列,而枝叶成分中定语位置在主语或宾语前,状语在谓语前,补语在谓语后,依此对照,就可以明显的判定出四种倒装句式,即两种前置: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两种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18.试题分析:“范端博得了天下称誉”属无中生有。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点。 文言文关于这个考点的设题最难,排在三道题目之后,就是明证。
但相对于现代文阅读鉴赏来说,能力层级还只是C级“综合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只要找准原文所在文段、层次,仔细对照,这种题目实际上不难。
19.试题分析:(1)句应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他使,别的官吏;白,禀告,报告;岁善,年成好。 (2)句最主要要关注几个句式,一是被动句,函谷举,为被动句,译为函谷关被攻破;二是省略句,要根据句意把它补充上来。
另外还要注意“焦土”一词。焦土,名词活用作动词,变成了一片焦土,烧成了一片焦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在具体翻译时,我们必须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
1、抓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
文言句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词、常见实词、常见虚词。 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
反之,就会丢分。2、抓特殊句。
特殊句(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句子。
【译文】范先生名端,字思道,是江州德化人。他聚集万余卷书籍,努力勤奋学习,为人谦逊俭朴,能自己加强品德修养,家中管理很严。
等到他把修身齐家的做法推广到治理政事上,因严谨执法能在世上保持廉洁之名,但是世上能察知他的内心的人也很少。 他开始治理江都时,正赶上年头大旱,张若谷治理扬州,派几个官吏和他都出去视察民田,别的官吏回来报告年成好,唯独范端回来报告田地实际很旱。
张若谷起初不认为范端说的是对的,范端拿着旱苗力争,最终才认为范端报告的是对的。吴遵路、蒋堂做淮南转运使,让范端去监督治理淮河的劳役,范端去视察,回来说淮河不能这样治理,于是不用范端,用别的官吏监督劳役,可是淮河果然不能那样治理。
这两个人起初都很生气,不久就有感触而领悟,共同推荐范端。在这个时候,天下主管财利的官,正致力于严急敛取赋税搜刮民财;治理百姓的官把建立个人声名威信作为贤能;结交四方宾客的官,又往往把心思用在言辞容貌卑下、宴飨赠送的繁琐礼。
3.谢玄应举的译文
译文:谢玄字幼度,从小聪明且理解能力强,与堂兄谢朗一起为叔父谢安所器重。
谢安曾告诫约束自己的子侄们,于是问道:“你们打算怎样做人行事,而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名声呢?”子侄们一时谁也没有回答上来,这时谢玄答道:“像芝兰玉树一样,且要让他生在阶前庭院中。”谢安听后非常高兴。
谢玄长大后,显示出了治理国家的才能,朝廷几次征召他,他都推辞不受。后来与王珣一起被桓温召为掾吏,共同被桓温礼遇、器重。
其时前秦苻坚正当势力强盛之际,多次侵扰晋国边境。于是朝廷下令征召能够抵御北方的文武兼备的良将。
谢安便推荐了谢玄。中书郎郗超虽然历来与谢玄不和,但听到这一举荐也不得不叹息说:“谢安敢于冒触犯众怒的危险举荐亲侄子,确实是英明的;谢玄一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荐,因为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
当时许多人都不赞同郗超的看法,郗超说:“我曾经与谢玄共同在桓将军幕府做事,亲眼见他用人能各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细小事务,安排人也非常恰当。所以知道他一定能成功。”
于是朝廷如谢玄回朝。当时苻坚派军围困襄阳,车骑将军桓冲抗击他。
朝廷下诏命令谢玄征发三个州的民夫兵丁,并派彭城内史何谦率军队在淮水、泗水一带游弋,让他们形成援助襄阳的态势。襄阳陷落后,苻坚的部将彭超向彭城的龙骧将军戴逯发动进攻。
谢玄率领后军将军何谦驻扎在泗口,想要偷偷地派遣使者告诉戴逯,让他知道救兵到了,却找不到前往的途径。小将田泓请命前往,于是他就潜在水中偷偷地过去,快要到城下时,不幸被敌军抓获。
敌军用丰厚的赏赐收买田泓,让他对彭城守军说“南来的援军已被打垮了”。田泓假装答应。
但到了城下时,却大声告诉城中说:“南来的援军很快就要到了,我一个人前来报信,被敌人抓住,你们一定要努力坚守啊。”于是被害。
等到苻坚亲自率军驻扎到项城,号称雄兵百万。晋孝武帝上诏命令谢玄为先锋,统领徐州、兖州、青州以及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各支军队,和他的叔父征虏将军谢石等抗击,军数八万人。
谢玄选派遣广陵相刘牢之率五千人奔袭洛涧,首战告捷,很快就杀了梁成和其弟梁云,敌人的步兵骑兵同时崩溃,争着渡过淮水逃跑。刘牢之派兵追击,活捉敌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获取其军用物资。
苻坚进军驻扎在寿阳,在淝水沿岸布阵列兵,谢玄的军队不能过河。谢玄派人对秦将苻融说:“你们那么远到我们的疆土,却在淝水边上列阵,这是不想速战速决。
请你们稍微退后一点,也好让我们的部队渡过河去同你们拼一拼。我和你们从容观看,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苻坚的部下都说:“咱们应该凭借淝水把他们堵在河对岸,不能让他们上岸。
我们人多,产人少,情势一定会有利于我们的。”苻坚却说:“只管让军队退后,让他们过河,等到他们过来了,我们再用铁骑数十万把他们全部赶进河里去,彻底消灭他们。”
苻融也认为应该这样,于是就指挥秦军向后退却,谁知后退的命令一发出,那么多人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再也控制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带领八千精兵渡过淝水。
苻坚的军队溃败奔逃,自相践踏,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淝水因而都堵塞得不流通了。其余人马抛弃铠甲连夜逃走,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东晋军队已经来到,草行露宿,再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有十分之七八。
晋帝下诏派殿中将军慰劳谢玄军队。给谢玄加授前将军、假节的称号,坚决推辞不。
4.郦道元翻译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从,此处有“在”之意。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阙: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停午:一作“亭午”,中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上。
陵,大的土山。 沿:顺流而下。
溯(sù):同“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王命:朝廷的文告。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奔驰的快马。
御风:驾风。 以:认为。
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快。或认为“以”当是“似”之误。
(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素湍:浪花翻滚的急流。绿潭:绿色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岸上景物的影子。 绝巘(yǎn):险峻的山峰。
巘,凹陷的山顶。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
飞漱:飞流冲荡。漱,喷射。
清荣峻茂:清清的江水,欣欣向荣的树木,高峻的山峰,茂盛的野草。 晴初:初晴的日子。
霜旦:打霜的早晨。 属(zhǔ):连续。
引:延长。凄异:凄凉异常。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一带。
沾:打湿。 裳:(cháng) 赏析一: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
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5.申屠丞相嘉者,梁人 全文翻译
申屠丞相嘉者全文翻译:丞相申屠嘉是梁地人,他以能开硬弓的武士身份随从高祖征伐项羽,被提升为队长.又随高祖征讨黥布,被任命为都尉.孝文帝在位时,申屠嘉为御史大夫.张苍被免去丞相职务,孝文帝打算任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为丞相,但又顾虑:“恐怕天下人说我因私情任用广国.”窦广国有才有德,品行很好,所以文帝打算用他做丞相,但考虑了很久,认为这样做不合适;这时跟随高祖起义的大臣多数已去世,在世的又没有可胜任的,于是便任命御史大夫申屠嘉为丞相,因他原来的封邑在故安,便封他为故安侯.申屠嘉为官清廉正直,家门不接待私人拜访.这时太中大夫邓通正盛受文帝的宠幸,前后赏给他的钱财,累计万万.甚至文帝还去他家饮宴,文帝对他竟是这样宠幸.申屠嘉上朝时,邓通常在文帝身旁.他看到邓通在朝廷上怠慢放肆,不遵守君臣问的礼节.有一次,丞相申屠嘉奏事完毕,乘机进言:“陛下的爱幸臣子,您可以让他富贵,至于在朝廷上的君臣礼节,则不可以不严肃!”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宠爱他.”申屠嘉下朝以后,端坐在丞相府,写了一道文书,命令邓通到丞相府来,若不来,就要杀头.邓通非常恐惧,便进宫告诉文帝.文帝对他说:“你姑且前去,我即刻派人去把你召回来.”邓通来到丞相府,摘掉帽子,打着赤脚,叩头向丞相谢罪.申屠嘉稳坐在上座,故意不还礼,并斥责邓通说:“汉家的朝廷,是高祖皇帝建立的,邓通你这个微不足道的小臣,竟敢在殿上戏闹,犯了大不敬之罪,应当杀头.吏士们,推出去斩首!”邓通被吓得像捣蒜那样在地上叩头求饶,直碰得满头出血,仍得不到宽恕.文帝估计此时丞相已将邓通置于困境,便派使者带着符节去召邓通,并告诉丞相说:“他是供我狎玩的臣子,你把他放了.”邓通被放回来,对文帝哭诉说:“丞相差点儿把我杀了.”申屠嘉任丞相后五年,孝文帝逝世,孝景帝继位为皇帝.过了二年,晁错被任命为内史,很受景帝的信任,地位尊贵,专权行事,现行各种法令,很多经他请求而变更.他还建议用贬降和处罚的办法削弱诸侯国的力量.申屠丞相嘉者全文原文: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
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文时,嘉迁御史大夫。
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
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
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
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
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
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
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
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
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
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此文出自西汉·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扩展资料写作背景: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
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九年(1349年)农历闰七月,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农历四月。
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黄河民工起义,镇压抗元红巾军。
他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职流放云南,后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