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镐字文周文言文阅读(宋史列传第五十五杜镐的翻译)
1.宋史列传第五十五杜镐的翻译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父杜昌业,南唐时官至虞部员外郎.杜镐自幼好学,博贯经史.杜镐年幼时,其兄在南唐作执法的官员,曾遇一案:一个儿子毁坏父亲画像,被近亲告到官府,因法律没有规定儿子毁坏父亲画像该如何处治,令杜镐之兄大费脑筋,始终不知该如何断案,案子一直悬而未决.杜镐偶然得知此事,问清案情,认为以僧尼、道士毁坏天尊和佛像之法比附就可裁断.其兄认为他很有奇才.后来杜镐通过参加明经考试,开始进入仕途,担任集贤校理,在澄心堂值班.
宋朝消灭南唐,统一江南以后,杜镐被任命为千乘县主簿.宋太宗即位后,许多江南有资历的儒士都推荐他的才能.朝廷改任命他为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赶上皇帝要到南郊祭祀,天上出现了彗星,宰相赵普召杜镐咨询这件事.杜镐说:“在祭祀的时候出现日食,都要停止;何况天象异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赵普对皇帝说了,就停止了这次祭祀的礼仪.第二天,升杜镐为著作佐郎,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给他绯鱼.历任殿中丞、国子博士,加秘阁校理.太宗在秘阁读书,向杜镐询问镐经书的含义,杜镐的回答都很符合太宗的心意,当天就改任杜镐为虞部员外郎,并赏赐给他金帛.太宗又问:“西汉赏赐大臣都用黄金,而到了最近的几代,黄金却成了很难得的东西,为什么?”杜镐说:“在那时候,没有拜佛的事情,所以黄金价格很贱.”太宗又曾经召杜镐问他唐玄宗天宝年间梨园艺人的事,杜镐回答得很详细、全面,皇帝又升他为驾部员外郎,判太常礼院,与朱昂、刘承珪共同编次皇家图书馆馆阁所藏书籍,虞部郎中.编次完成后,皇帝赐杜镐金紫,改直秘阁.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宋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深入调查了解.
景德初年,设置龙图阁待制一职,皇帝命令由杜镐担任,加官为都官郎中.跟随皇帝参加澶渊之战,回京期间遇上懿德皇后的忌日,皇帝质疑军队之中凯旋时候鼓吹的礼仪是否还用,此时杜镐已经先行回京准备仪仗,皇帝命令快马追赶去问他.杜镐回答武王伐纣时载着周文王的木制灵位,前后设歌舞,并不忌讳.参与编修《册府元龟》,改任司封郎中.景德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给他袭衣、金带,地位在枢密直学士之下.当时特别设置了这个官职,读书人都为此感到荣耀.大中祥符年间,杜镐参与详细制定皇帝东封泰山的礼仪,升任给事中.大中祥符三年,又设置本阁学士一职,升杜镐为工部侍郎,来担任这个职位.上任之日,皇帝在秘阁赐宴,亲自作诗赐给他,后来又升职为礼部侍郎.大中祥符六年冬天,杜镐去世,时年七十六.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杜渥为大理寺丞,并任用他的三个孙子为官.
杜镐知识面很宽,记忆力很强,凡是他曾经检查阅览过的书,一定提醒书吏说:“某事,在某书的哪一卷、第几行.”检验一下,一点差错也没有.每次皇帝得到奇异的书,大多召他来问,杜镐一定写奏章说明前前后后的情况让皇帝知道,皇帝对他的恩遇因此很厚.士大夫有自己所著的作品,也多到杜镐这里来咨询古代的事情,即使是晚辈、官职低的人来请教,杜镐也耐心应答,不感到疲倦.年纪超过五十了,还每天阅读经史几十卷.有时候在馆中值班,四更天就起来朗诵《春秋》.杜镐居住的地方偏僻、简陋,仅仅能够遮蔽风雨.他住在那里二十年,也不迁徙.赶上休息没事的时候,他大多是拿出酒菜来款待客人、朋友.性情平和,容易亲近,清廉、寒素,有美好的品行,读书人都很推崇、重视他.
以上摘自互联网
2.求《宋史杜镐传》全文翻译啊复制粘贴的都可以的给好评啊!? 爱问知
原文: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
父昌业,南唐虞部员外郎。镐幼好学,博贯经史。
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
兄甚奇之。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入直澄心堂。
江南平,授千乘县主簿。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
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镐曰:“当祭而日食,犹废;况谪见如此乎?”普言于上,即罢其礼。
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历殿中丞、国子博士,加秘阁校理。
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又问:“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镐曰:“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
”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再迁驾部员外郎,判太常礼院,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虞部郎中,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
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以命锡镐,加都官郎中。
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 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预修《册府元龟》,改司封郎中。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
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大中祥符中,同详定东封仪注,迁给事中。
三年,又置本阁学士,迁镐工部侍郎,充其职。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进秩礼部侍郎。
六年冬,卒,年七十六。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
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覆之,一无差误。
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 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
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
译文: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父杜昌业,南唐时官至虞部员外郎。
杜镐自幼好学,博贯经史。杜镐年幼时,其兄在南唐作执法的官员,曾遇一案:一个儿子毁坏父亲画像,被近亲告到官府,因法律没有规定儿子毁坏父亲画像该如何处治,令杜镐之兄大费脑筋,始终不知该如何断案,案子一直悬而未决。
杜镐偶然得知此事,问清案情,认为以僧尼、道士毁坏天尊和佛像之法比附就可裁断。其兄认为他很有奇才。
后来杜镐通过参加明经考试,开始进入仕途,担任集贤校理,在澄心堂值班。宋朝消灭南唐,统一江南以后,杜镐被任命为千乘县主簿。
宋太宗即位后,许多江南有资历的儒士都推荐他的才能。 朝廷改任命他为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
赶上皇帝要到南郊祭祀,天上出现了彗星,宰相赵普召杜镐咨询这件事。杜镐说:“在祭祀的时候出现日食,都要停止;何况天象异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赵普对皇帝说了,就停止了这次祭祀的礼仪。
第二天,升杜镐为著作佐郎,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给他绯鱼。 历任殿中丞、国子博士,加秘阁校理。
太宗在秘阁读书,向杜镐询问镐经书的含义,杜镐的回答都很符合太宗的心意,当天就改任杜镐为虞部员外郎,并赏赐给他金帛。太宗又问:“西汉赏赐大臣都用黄金,而到了最近的几代,黄金却成了很难得的东西,为什么?”杜镐说:“在那时候,没有拜佛的事情,所以黄金价格很贱。
”太宗又曾经召杜镐问他唐玄宗天宝年间梨园艺人的事,杜镐回答得很详细、全面,皇帝又升他为驾部员外郎,判太常礼院,与朱昂、刘承珪共同编次皇家图书馆馆阁所藏书籍,虞部郎中。编次完成后,皇帝赐杜镐金紫,改直秘阁。
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宋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深入调查了解。 景德初年,设置龙图阁待制一职,皇帝命令由杜镐担任,加官为都官郎中。
跟随皇帝参加澶渊之战,回京期间遇上懿德皇后的忌日,皇帝质疑军队之中凯旋时候鼓吹的礼仪是否还用,此时杜镐已经先行回京准备仪仗,皇帝命令快马追赶去问他。杜镐回答武王伐纣时载着周文王的木制灵位,前后设歌舞,并不忌讳。
参与编修《册府元龟》,改任司封郎中。景德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给他袭衣、金带,地位在枢密直学士之下。
当时特别设置了这个官职,读书人都为此感到荣耀。大中祥符年间,杜镐参与详细制定皇帝东封泰山的礼仪,升任给事中。
大中祥符三年,又设置本阁学士一职,升杜镐为工部侍郎,来担任这个职位。 上任之日,皇帝在秘阁赐宴,亲自作诗赐给他,后来又升职为礼部侍郎。
大中祥符六年冬天,杜镐去世,时年七十六。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杜渥为大理寺丞,并任用他的三个孙子为官。
杜镐知识面很宽,记忆力很强,凡是他曾经检查阅览过的书,一定提醒书吏说:“某事,在某书的哪一卷、第几行。 ”检验一下,一点差错也没有。
每次皇帝得到奇异的书,大多召他来问,杜镐一定写奏章说明前前后后的情况让皇帝知道,皇帝对他的恩遇因此很厚。士大夫有自己所著的作品,也多到杜镐这里来咨询古代的事情,即使是晚辈、官职低的人来请教,杜镐也耐心应。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杜骥字度世,京兆杜陵人也? 爱问
【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D【小题4】(1)晚期南渡的北方人,南朝士族常把他们视为粗鄙之人,即使有才干,往往受士族压抑排斥,杜坦常因此感慨不平。
(伧荒:荒远粗鄙的人,1分。虽:即使,1分。
施:任用,1分。清途:清贵的仕途,1分。
句意1分。)(2)金日磾本是胡人,养马的出身,被破格提拔到皇帝身边,位置与大臣并列。
(牧圉:牧养牛马的人,1分。超:越级,1分。
齿列:与人同列,1分。 句意2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委:抛弃、放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文帝尝有函诏敕坦,琬辄开视。信未及发,又追取之,敕函已发,大相推检。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D.杜骥俯首等待皇帝治罪。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杜骥字度世,京兆杜陵人。
高祖杜预,是晋朝的征南将军。曾祖杜耽,到河西避难,所以曾在前凉张氏那里作官。
苻坚平定凉州后,祖父和父亲才回到关中。 杜骥哥哥杜坦对史籍颇有研究,宋武帝打下长安,他跟随南下。
元嘉年间,作青、冀二州刺史。晚期南渡的北方人,南朝士族常把他们视为粗鄙之人,即使有才干,往往受士族压抑排斥,杜坦常因此感慨不平。
一次和文帝论及史籍。文帝说:“金日磾忠孝淳朴深厚,汉朝无人比得上,遗憾的是今天再没有这种人了。
”杜坦说:“日磾的美德,诚如陛下所言,假如他生在今世,养马都忙不过来,怎有机会被赏识重用。”文帝变了脸色说:“你怎么把朝廷看得这么狭隘刻薄呢。”
杜坦回答:“就拿我来说吧,我本出身中原高门大族,先曾祖因为晋朝丧乱,流落到西凉,仅仅因为南渡不早,便被当成伧俗视为异类。 日磾本是胡人,养马的出身,被破格提拔到皇帝身边,位置与大臣并列。
本朝虽也能提拔人才,我怕未必能有金日磾这样的事。”文帝默然无言。
北方传统风俗,探问病人都要派自己的子弟前去。杜骥十三岁时,父亲派他去问候同郡的韦华。
韦华儿子韦玄很有名望,见到杜骥觉得他很不寻常,便把女儿许配给他。 杜骥以后逐步升任长沙王刘义欣的后军录事参军。
元嘉七年(430),跟随到彦之入河南,加封建武将军。北魏撤去河南防务全部退回河北,到彦之派杜骥守洛阳。
洛阳城荒废已久,又无粮食,到彦之兵败退走时,杜骥也想弃城逃跑,又怕被文帝诛杀。 起先,武帝攻下长安、洛阳后,把宫廷内的钟鼎乐器等物运回江南,一口大钟掉到了洛水中。
这时文帝派将军姚耸夫带一千五百人来这儿把它弄回去。当姚耸夫带人在洛水正往外打捞时,杜骥派人来向他谎称:“夏军南下,洛阳势弱,如今我修理城池,都已坚固,军粮又充足,所缺少的只是人力。
你不如率众人到我这儿来,共守此城,立了大功以后,再取钟也不晚。”耸夫相信了他的话,领着他带来的人到杜骥这儿来。
等到了洛阳,才知道难以坚守,又无粮食,于是带人离去,杜骥也弃城南逃。他对文帝说:“本打算以死固守,可是姚耸夫进了城就走,弄得人心沮丧恐慌,不可收拾。
”文帝发怒,派建威将军郑顺之在寿阳杀了耸夫。姚耸夫是吴兴武康县人,勇敢果断有气力,宋朝的下级军官无人比得上。
永嘉十七年(440),杜骥作青、徐二州刺史,在任八年,恩惠德化显著于齐地。自义熙年间直到宋末,作刺史的只有羊穆之和杜骥受到吏民称颂。
后来被征召作左军将军,其兄杜坦代为刺史,北方人都引以为荣。杜坦长子杜琬作员外散骑侍郎,文帝曾有书信给杜坦,杜琬擅自拆看。
信还没来得及送出去,他又要回来看。信发走以后,此事被大肆追问。
文帝派主书来责问杜骥,并追查私拆信函的人。 杜骥回答说:“开信的是我的四儿子季文,我等待朝廷处罚。”
文帝特加开恩不予追问。杜骥后来死在任上。
4.杜镐传翻译
原文: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
父昌业,南唐虞部员外郎。镐幼好学,博贯经史。
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
兄甚奇之。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入直澄心堂。
江南平,授千乘县主簿。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
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镐曰:“当祭而日食,犹废;况谪见如此乎?”普言于上,即罢其礼。
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历殿中丞、国子博士,加秘阁校理。
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又问:“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镐曰:“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
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再迁驾部员外郎,判太常礼院,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虞部郎中,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
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以命锡镐,加都官郎中。
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预修《册府元龟》,改司封郎中。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
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大中祥符中,同详定东封仪注,迁给事中。
三年,又置本阁学士,迁镐工部侍郎,充其职。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进秩礼部侍郎。
六年冬,卒,年七十六。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
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覆之,一无差误。
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
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
译文: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父杜昌业,南唐时官至虞部员外郎。
杜镐自幼好学,博贯经史。杜镐年幼时,其兄在南唐作执法的官员,曾遇一案:一个儿子毁坏父亲画像,被近亲告到官府,因法律没有规定儿子毁坏父亲画像该如何处治,令杜镐之兄大费脑筋,始终不知该如何断案,案子一直悬而未决。
杜镐偶然得知此事,问清案情,认为以僧尼、道士毁坏天尊和佛像之法比附就可裁断。其兄认为他很有奇才。
后来杜镐通过参加明经考试,开始进入仕途,担任集贤校理,在澄心堂值班。宋朝消灭南唐,统一江南以后,杜镐被任命为千乘县主簿。
宋太宗即位后,许多江南有资历的儒士都推荐他的才能。朝廷改任命他为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
赶上皇帝要到南郊祭祀,天上出现了彗星,宰相赵普召杜镐咨询这件事。杜镐说:“在祭祀的时候出现日食,都要停止;何况天象异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赵普对皇帝说了,就停止了这次祭祀的礼仪。
第二天,升杜镐为著作佐郎,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给他绯鱼。历任殿中丞、国子博士,加秘阁校理。
太宗在秘阁读书,向杜镐询问镐经书的含义,杜镐的回答都很符合太宗的心意,当天就改任杜镐为虞部员外郎,并赏赐给他金帛。太宗又问:“西汉赏赐大臣都用黄金,而到了最近的几代,黄金却成了很难得的东西,为什么?”杜镐说:“在那时候,没有拜佛的事情,所以黄金价格很贱。”
太宗又曾经召杜镐问他唐玄宗天宝年间梨园艺人的事,杜镐回答得很详细、全面,皇帝又升他为驾部员外郎,判太常礼院,与朱昂、刘承珪共同编次皇家图书馆馆阁所藏书籍,虞部郎中。编次完成后,皇帝赐杜镐金紫,改直秘阁。
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宋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深入调查了解。景德初年,设置龙图阁待制一职,皇帝命令由 杜镐担任,加官为都官郎中。
跟随皇帝参加澶渊之战,回京期间遇上懿德皇后的忌日,皇帝质疑军队之中凯旋时候鼓吹的礼仪是否还用,此时杜镐已经先行回京准备仪仗,皇帝命令快马追赶去问他。杜镐回答武王伐纣时载着周文王的木制灵位,前后设歌舞,并不忌讳。
参与编修《册府元龟》,改任司封郎中。景德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给他袭衣、金带,地位在枢密直学士之下。
当时特别设置了这个官职,读书人都为此感到荣耀。大中祥符年间,杜镐参与详细制定皇帝东封泰山的礼仪,升任给事中。
大中祥符三年,又设置本阁学士一职,升杜镐为工部侍郎,来担任这个职位。上任之日,皇帝在秘阁赐宴,亲自作诗赐给他,后来又升职为礼部侍郎。
大中祥符六年冬天,杜镐去世,时年七十六。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杜渥为大理寺丞,并任用他的三个孙子为官。
杜镐知识面很宽,记忆力很强,凡是他曾经检查阅览过的书,一定提醒书吏说:“某事,在某书的哪一卷、第几行。”检验一下,一点差错也没有。
每次皇帝得到奇异的书,大多召他来问,杜镐一定写奏章说明前前后后的情况让皇帝知道,皇帝对他的恩遇因此很厚。士大夫有自己所著的作品,也多到杜镐这里来咨询古代的事情,即使是晚辈、官职低的人来请教,杜镐也耐心应答,不。
5.请帮助翻译一下文言文《杜杲》谢了
杜杲字子晖,京兆杜陵人。
祖父杜建,魏辅国将军,死赠蒙州刺史。父杜皎,仪同三司,官武都郡守。
杜杲学涉经史,有超世才干谋略。他的同族父辈杜攒,清明正直,有识鉴人才之能,十分器重杜杲,常说“:杜杲是我家的千里驹。”
杜攒当时供职魏朝,任黄门侍郎,兼任度支尚书、卫大将军、西道大行台,娶孝武妹新丰公主,因此将杜杲推荐给朝廷。永熙三年(534),入京为奉朝请。
周明帝初,任修城郡守。适逢凤州人仇周贡等人作乱,攻逼修城。
杜杲广施信义于人,所辖之内没有叛乱的人。不久,率领郡兵与开府赵昶合兵,一起平定叛乱。
入京任司会上士。 当初,陈文帝的弟弟安成王陈顼在后梁为人质。
到了平定江陵,陈顼依旧例迁往长安。陈国请求放还陈顼,周文帝虽然答应,却没有放他回去。
到杜杲入京为司会上士的时候,周文帝想放陈顼回陈国,就命杜杲为使者到陈国。陈文帝十分高兴,当即派遣使者答谢,并将黔中几个州割让给周国,请求划分疆界,永结睦邻之好。
杜杲因出使称旨,提升为都督,领小御伯,又前往负责划分疆界。陈国于是归还鲁山郡给周国。
周文帝于是封陈顼柱国大将军,诏令杜杲送陈顼回国。陈文帝对杜杲说“:我的弟弟如今承蒙贵国以礼送回,实在是周朝的恩惠。
然而,陈国如果不归还鲁山郡,恐怕周朝也未必肯放我弟弟回来吧!”杜杲回答道“:安成王在关中,乃是咸阳城的一个平民百姓。然而,他却是您的弟弟,其价值岂止是一座城池?我朝亲睦九族,宽恕兼及于物,上遵从太祖遗旨,下思继友好之意,我朝所以把您的弟弟送回来,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认为您的弟弟等同于一个鲁山郡,我朝固然不应贪得那一个小镇子。况且鲁山郡原是梁国的土地,梁国是我朝的藩臣,若按前后来说,鲁山郡自然应该归于我国。
若说是用平平常常的一片土地,来交换自己的骨肉之亲,我尚且认为不妥,怎么能说给朝中大臣听呢!”陈文帝甚感惭愧,许久才说:“前面那些话不过是开开玩笑罢了!”自此以后,陈国的接待超出了常礼。杜杲回国时,随人来到大殿,陈文帝下座迎接,执手道别。
朝廷嘉奖杜杲,授予大都督、小载师下大夫,行小纳言,再次出使陈国。 及华皎来投奔周国,诏令卫公宇文直、都督元定等增援。
元定等全军覆没。自此以后,连年征战不息,东南边境骚动不安。
武帝任命杜杲为御正中大夫出使陈国,陈说安定边境罢兵安民之意。陈宣帝派遣黄门侍郎徐陵对杜杲说“:我们两国是友好邻邦,周国接受我国的叛徒,为什么呢?”杜杲说“:陈国君主当初在我周朝,不是仰慕礼义而至,我们主上授给他柱国之职,使之位极人臣,子女玉帛,准备礼物派人送回。
今日陈国君主的社稷,谁说不是周朝的恩德?郝烈一类人是边境百姓中的狂徒,陈国君主未曾报德,而先接纳郝烈那些狂徒。我国如今接纳华皎,正是对陈国接受郝烈的报复。
过错自你们开始,不在我国!”徐陵说:“你们接纳华皎,志在吞并陈国。我们这里接纳郝烈,只是给他个存身之地而已。
再说,华皎是一州将领,窃州邑叛亡。郝烈所领仅一百人来户。
脱身逃窜。大小不一样,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杜杲说:“大小虽然不一样,接受降敌是一样的。
若论先后,我国没有过错。”徐陵说:“周朝送我国国君回国,既然认为是恩德,那么,卫公和元定等渡江来攻,谁说不是怨恨呢?算一算恩德和怨恨,亦足以相抵了。”
杜杲说:“元定等人兵败被俘,怨恨已消失了。陈国君主面南称帝,恩德还在。
何况怨恨起于你们的陈国,恩德始于我国。拿怨恨酬谢恩德,我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呢!”徐陵笑而不答。
杜杲于是陈说两国修好的好处,徐陵原原本本地报告给陈宣帝。陈宣帝答应杜杲之请,于是就派遣使臣来周朝通好。
建德初年,杜杲任司城中大夫,仍旧出使到陈国。陈宣帝对杜杲说“:长湖公元定等人虽然住在我国,但是恐怕不会没有故国之思。
王褒、庚信那些人既然被困在关中,也会有思乡之念。”杜杲揣摸陈宣帝的意思,是想用元定军将士交换王褒等人,就回答说:“元定统兵失律,遇到危难苟且偷生,既不能以死殉节,哪里还用得着这样做!再说,元定对于我国,如同牛之一毛,有什么帮助和损失呢!我国的和议,当初并没有涉及这个。”
陈宣帝就不说什么了。杜杲回国时,到了石头城。
陈宣帝又派人对杜杲说“:若想南北联合,共同对付齐国,周国能把樊城、邓州给我国,方可表示诚意。”杜杲答道:“南北联合对付齐国,难道只是有利于我国?如果一定想得到城镇的话,应该从齐国那里得。
先索要汉南之地再谈联合,我是不敢听从的。”回国后,任司仓中大夫,又出使于陈国。
杜杲有辞令辩才,熟悉谈判之事,前后数次奉命出使陈国,陈国的人都不能让他屈服,陈宣帝非常敬佩他。那时元定已经死了,陈国就按照礼仪送还开府贺拔华和元定的棺柩,杜杲接受后护送回国。
授官河东郡守,升任温州刺史,赐爵义兴县伯。大象元年(579),入京任御正中大夫,又一次出使陈国。
二年,任申州刺史,加开府仪同大将军,晋爵位为侯。任同州刺史。
隋开皇元年(581),任命杜杲为同州总管,晋爵位为公。很快又升任工部尚书。
二年,任西。
6.《钴姆潭西小丘记》原文,翻译+注释
《钴姆潭西小丘记》原文: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士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营营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户、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作品译文: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
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
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
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
(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
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钴鉧潭西小丘记》不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
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正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他是以心与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像《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所写的景物“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山水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诗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
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这些山水了。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人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柳宗元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
7.宋史列传第二十 翻译
翻译:李琼字子玉,幽州人。
祖父李传正,涿州刺史。父亲李英,涿州从事。
李琼自幼好学,涉猎史传。骑马到太原去依附唐庄宗,恰遇招募勇士,就应募,与周祖等十人结为兄弟。
一天聚会饮酒,李琼仔细观看周祖,知道不是平常人。因而举杯祭告说:“我们共十个人,龙蛇混合,以后富贵了不要相互忘记,如果违背此言,神会给他降下惩罚。”
都用刀刺臂出血为誓。周祖与李琼的友情非常亲密,曾探望李琼,见到他端坐读书,因而问读的是什麽书,李琼说:“这是《阃外春秋》,所说以正守国,以奇用兵,比较存亡治乱,记录贤愚成败,都在这里。”
周祖让他读一读,对李琼说:“兄长应当教给我。”从此周祖出入时常随身携带,遇到空闲就阅读,经常向李琼询问疑难之处,称李琼为老师。
讨伐河中时,就解除李琼的士兵身份,让他参与西征军事。贼军平定,向朝廷表奏,任朝散大夫、大理司直。
年中,升为太子洗马。周祖镇守邺,表奏为大名少尹。
广顺初年,任将作监,充内作坊使,赏赐金紫。连续为亳、陕二州知州,改任济州刺史。
世宗初年,升为洺州团练使,改任安州防御使,治理州政宽厚简易,百姓请求立碑颂扬他的功德,诏令中书舍人窦仪撰写碑文赏赐他。宋初,召为太子宾客。
建隆三年,上奏章请求退休,改官右骁卫上将军退休。李琼信奉佛教,第二年四月八日,到佛寺去,得病返回,到傍晚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赠官太子少师。
原文:李琼,字子玉,幽州人。祖传正,涿州刺史。
父英,涿州从事。琼幼好学,涉猎史传。
挟策诣太原,会唐庄宗属募勇士,即应募,与周祖等十人约为兄弟。一日会饮,琼熟视周祖,知非常人。
因举酒祝曰:“凡我十人,龙蛇混合,异日富贵无相忘,苟渝此言,神降之罚。”皆刺臂出血为誓。
周祖与琼情好尤密,尝造琼,见其危坐读书,因问所读何书,琼曰:“此《阃外春秋》,所谓以正守国,以奇用兵,较存亡治乱,记贤愚成败,皆在此也。”周祖令读之,谓琼曰:“兄当教我。”
自是周祖出入常袖以自随,遇暇辄读,每问难琼,谓琼为师。及讨河中,乃解琼兵籍,令参西征军事。
贼平,表于朝,授朝散大夫、大理司直。岁中,迁太子洗马。
周祖镇邺,表为大名少尹。广顺初,拜将作监,充内作坊使,赐金紫。
连知亳、陕二州,改济州刺史。世宗初,迁洺州团练使,改安州防御使,治郡宽简,民请立碑颂德,诏中书舍人窦仪撰文赐之。
宋初,召为太子宾客。建隆三年,上章请老,改右骁卫上将军致仕。
琼信释氏,明年四月八日,诣佛寺,遇疾归,至暮卒,年七十三,赠太子少师。此文出自元朝·脱脱《宋史列传第二十》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担;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书省负责。官修的当代史有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记载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时政记,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编的日历,详细记载典章制度的会要,还有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
因此元朝修《宋史》时,拥有足够的资料。以志来说,《宋史》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仅次于列传。
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仅见。其中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还包括职官的食邑、荫补、俸禄等,从中可以看出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此外,《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编得也比较好。《宋史》的志书基本上能反映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况。
作者简介: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伯父元朝大臣伯颜,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即位后任中书右丞相,独秉国政达八年之久;父马札儿台,仁宗以来即居要职,伯颜罢相后即任中书右丞相。
脱脱的死使得他殚精竭虑修补元王朝统治的堤坝付诸东流,也成为元王朝走向崩溃灭亡的转折点。脱脱自幼养于伯父伯颜家中。
稍长,就学于名儒吴直方。直方,字行可,婺江浦江(今属浙江金华浦江)人,儒学素养很深,曾与方凤、谢翱、吴思齐等名儒交游过。
后出游京师,任教于周王和世琜藩邸,和世琜出走后,改任上都路学正,脱脱父马札儿台对他的智谋大加赞赏,比之为诸葛孔明。于是延入府中教其子脱脱、也先帖木儿。
8.翻译古文~~~~~~~帮我找原文,翻译一下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薄。改宣德州司侯。州多金国戚,号难治。特立至官,俱往谒之。有五将军率家奴劫民群羊,特立命大索闾里,遂过将军家,温言诱之曰:“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潜使人索其后庭,得羊数十。遂缚其奴系狱,其子匿他舍,捕得之,以近族得减死论。豪贵由是遵法,民赖以全。
正大初,迁洛阳令。时军旅数起,郡县窘迫,东帅纥石烈牙兀喧又侮慢儒士。会移镇陕右,道经洛阳,见特立淳古,不礼之,遽责令治糗具,期三日足,后期如军法。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帅大奇之。既而拜监察御史,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尚书右丞颜盏石鲁与佃民争田,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近习,皆当罢黜。执政者忌之。会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白撒诉于世宗,言特立所言事失实。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特立通程氏易,晚教授诸生,东平严实每加礼焉。岁丙午,世祖在潜邸受王印,首传旨谕特立曰:“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养素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究圣经,宜锡嘉名,以光潜德,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壬子岁,复降玺书谕特立曰:“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昔已锡嘉名,今复谕意。”癸丑,特立卒,年七十五。特立所著书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节选自《元史•张特立传》)
翻译: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泰和年间考中进士,出任偃师县主簿。后来又改任宣德州司侯。宣德州内金朝皇亲国戚众多,号称难治之州。张特立上任后,都一家一户进行了拜访。其中有一国戚五将军,带着家奴掠抢了百姓的一群羊,张特立下令在村里进行大规模搜查,路过五将军家时,心平气和地诱哄他说:“将军家里难道还会出盗羊贼吗?不过随便看看,免得别人说闲话罢了。”暗地里,却叫人搜查后院,查获羊几十只。于是,将将军的家奴捆绑起来关进监狱,将军的儿子躲藏到别人家里,派人将他抓获,因为是皇帝近族才得以免于死罪。这样一来,豪贵之家变得守法起来,百姓也有了安全感。
正大初年,改任洛阳令,当时战事频繁,军队来往很多,地方郡县穷于应付。东帅纥石烈兀喧又对读书人极不尊敬。刚好这支部队移防到陕右地区,途经洛阳,看见张特立一副读书人的儒雅模样,便起侮慢之意,不以礼待他,于是,责令他准备军粮器械,并且限令三天之内备足,逾期则依军法处置。洛阳全县百姓一向称道张特立的贤明,纷纷抢着将军需物品运送到县府,使得东帅万分惊奇,不得不刮目相待。等到后来晋升为监察御史时,第一个提出金世宗的诸孙不应关押;尚书右丞颜盏石鲁和百姓争夺田产,参知政事徒单兀典阿谀奉承,办事不公,都应当罢免。张特立的正直,为当权者所不容。当平章政事白撒在陕西慰劳部队时,张特立又揭露白撒的部属违法乱纪。白撒在金世宗那里告状,说张特立所说的和事实不符。金世宗宽恕了他,他也因此解官回到了家乡。
张特立精通程氏易学,晚年教授学生,东平的严实时常对他以礼相敬。丙午年间,元世祖在王府接受王印,首先传旨告诉张特立说:“前监察御史张特立,隐居田园,朝代变换也始终如一,现在已年近七十,研究探索古代圣典,应当赏赐美名,以弘扬其潜在品德,可以特别赐号为‘中庸先生’。”壬子年间,又再次向张特立下诏书说:“钻研经典一辈子,诲人不倦,时刻保持中庸之道,学者都景仰他,以前已赏赐了美名,今日再表达这个意思。”癸丑年间,张特立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张特立所著的书籍,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