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在荆州课外文言文(吕蒙智取荆州原文)

    1.吕蒙智取荆州原文

    下面的文章均是文言文正文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前面一半讲的是关羽水淹七军,杀于禁,斩庞德,然后讲曹操想要迁都,之后就是下面的文章了。

    却说孙权接得曹操书信,览毕,欣然应允,即修书发付使者先回,乃聚文武商议。张昭曰:“近闻云长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操欲迁都以避其锋。

    今樊城危急,遣使求救,事定之后,恐有反覆。”权未及发言,忽报吕蒙乘小舟自陆口来,有事面禀。

    权召入问之,蒙曰:“今云长提兵围樊城,可乘其远出,袭取荆州。”权曰:“孤欲北取徐州,如何?”蒙曰:“今操远在河北,未暇东顾,徐州守兵无多,往自可克;然其地势利于陆战,不利水战,纵然得之,亦难保守。

    不如先取荆州,全据长江,别作良图。”权曰:“孤本欲取荆州,前言特以试卿耳。

    卿可速为孤图之。孤当随后便起兵也。”

    吕蒙辞了孙权,回至陆口,早有哨马报说:“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高阜处各有烽火台。”又闻荆州军马整肃,预有准备,蒙大惊曰:“若如此,急难图也。

    我一时在吴侯面前劝取荆州,今却如何处置?”寻思无计,乃托病不出,使人回报孙权。权闻吕蒙患病,心甚怏怏。

    陆逊进言曰:“吕子明之病,乃诈耳,非真病也。”权曰:“伯言既知其诈,可往视之。”

    陆逊领命,星夜至陆口寨中,来见吕蒙,果然面无病色。逊曰:“某奉吴侯命,敬探子明贵恙。”

    蒙曰:“贱躯偶病,何劳探问。”逊曰:“吴侯以重任付公,公不乘时而动,空怀郁结,何也?”蒙目视陆逊,良久不语。

    逊又曰:“愚有小方,能治将军之疾,未审可用否?”蒙乃屏退左右而问曰:“伯言良方,乞早赐教。”逊笑曰:“子明之疾,不过因荆州兵马整肃,沿江有烽火台之备耳。

    予有一计,令沿江守吏,不能举火;荆州之兵,束手归降,可乎?”蒙惊谢曰:“伯言之语,如见我肺腑。愿闻良策。”

    陆逊曰:“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惟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

    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蒙大喜曰:“真良策也!” 由是吕蒙托病不起,上书辞职。

    陆逊回见孙权,具言前计。孙权乃召吕蒙还建业养病。

    蒙至,入见权,权问曰:“陆口之任,昔周公谨荐鲁子敬以自代,后子敬又荐卿自代,今卿亦须荐一才望兼隆者,代卿为妙。”蒙曰:“若用望重之人,云长必然提备。

    陆逊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非云长所忌;若即用以代臣之任,必有所济。”权大喜,即日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代蒙守陆口。

    逊谢曰:“某年幼无学,恐不堪重任。”权曰:“子明保卿,必不差错。

    卿毋得推辞。”逊乃拜受印绶,连夜往陆口;交割马步水三军已毕,即修书一封,具名马、异锦、酒礼等物,遣使赍赴樊城见关公。

    时公正将息箭疮,按兵不动。忽报:“江东陆口守将吕蒙病危,孙权取回调理,近拜陆逊为将,代吕蒙守陆口。

    今逊差人赍书具礼,特来拜见。”关公召入,指来使而言曰:“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来使伏地告曰:“陆将军呈书备礼:一来与君侯作贺,二来求两家和好。

    幸乞笑留。”公拆书视之,书词极其卑谨。

    关公览毕,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礼物,发付使者回去。使者回见陆逊曰:“关公欣喜,无复有忧江东之意。”

    逊大喜,密遣人探得关公果然撤荆州大半兵赴樊城听调,只待箭疮痊可,便欲进兵。逊察知备细,即差人星夜报知孙权,孙权召吕蒙商议曰:“今云长果撤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设计袭取荆州。

    卿与吾弟孙皎同引大军前去,何如?”孙皎字叔明,乃孙权叔父孙静之次子也。蒙曰:“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

    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自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 权大悟,遂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诸路军马;令孙皎在后接应粮草。

    蒙拜谢,点兵三万,快船八十余只,选会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摇橹,却将精兵伏于【舟冓】【舟鹿】船中。次调韩当、蒋钦、朱然、潘璋、周泰、徐盛、丁奉等七员大将,相继而进。

    其余皆随吴侯为合后救应。一面遣使致书曹操,令进兵以袭云长之后;一面先传报陆逊,然后发白衣人,驾快船往浔阳江去。

    昼夜趱行,直抵北岸。江边烽火台上守台军盘问时,吴人答曰:“我等皆是客商,因江中阻风,到此一避。”

    随将财物送与守台军士。军士信之,遂任其停泊江边。

    约至二更,【舟冓】【舟鹿】中精兵齐出,将烽火台上官军缚倒,暗号一声,八十余船精兵俱起,将紧要去处墩台之军,尽行捉入船中,不曾走了一个。于是长驱大进,径取荆州,无人知觉。

    将至荆州,吕蒙将沿江墩台所获官军,用好言抚慰,各各重赏,令赚开城门,纵火为号。众军领命,吕蒙便教前导。

    比及半夜,到城下叫门。门吏认得是荆州之兵,开了城门。

    众军一声喊起,就城门里放起号火。吴兵齐入,袭了荆州。

    吕蒙便传令军中:“如有妄杀一人,妄取民间一物者,定按军法。”原任官吏,并。

    初中生必学的课外文言文,课外文言文怎么学,初中课外文言文怎么学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A.值之遴在坐           值:遇到  

    1。

    D2。C3。

    B4。C5。

    (l)① 荆南是个秀气的地方,果然有奇特的人才,(刘之遴)以后做官必当超过我。(得分点:判断句、“仕”“仆”各l 分)② 你母亲年高德重,因此让你穿着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尽赡荞母亲的孝心。

    (得分点:“年德并高”、“衣”、“荣养”、“理”各l 分)(2)① 善于写作,才思敏捷;② 好学明审,博览群书;③ 多学古体,著述颇丰。【解析】1。

    试题分析:忧:父母的丧事。 本题考查对实词的理解。

    理解实词含义要依据语境和词性。例如:“杞人忧天”,忧:担忧,忧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第①句是说沈约、仟防看了刘之遴的对策后很惊异,故该句应填人表顺承关系的连词“而”;第②句是一个被动句,“为”常常与“所”搭配。 故该句应填人与“为”相搭配的助词“所”。

    第③句是说刘之遴于是著《 春秋大意》十科。故该句应填人表顺接关系的连词“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原文标点:肤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

    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4。试题分析:C说“高祖… … 亲自写诏书留住了他”错,高祖并没有挽留刘之遴。

    而是接着刘之遴被有司上奏免去了职务。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l)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语句要通顺。

    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①判断句、“仕”“仆”,②“年德并高”、“衣”、“荣养”、“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重点抓住以下几点:① 善于写作,才思敏捷;② 好学明审,博览群书;③ 多学古体,著述颇丰。

    解答这类题,①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②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③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附【参考译文】刘之遴字思贞,是南阳涅阳人。

    父亲刘虯,在齐国任国子博士,谥号文范先生。刘之遴八岁就会写文章,十五岁举茂才的对策,沈约、任昉看了都很惊异。

    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宁朔主簿。吏部尚书王瞻曾探望任昉,恰巧遇到刘之遴在座,任昉对王瞻说:“此是南阳人刘之遴,学优而未做官,明鉴的人应当选拔任用他。”

    王瞻立即征召他任太学博士。当时张稷新被授任尚书仆射,托任昉写辞让官职的奏章,任昉让刘之遴代作,执笔立即写成。

    任昉说:“荆南是个秀气的地方,果然有奇特的人才,(刘之遴)以后做官必当超过我。”御史中丞乐蔼,是刘之遴的舅舅,御史台的奏弹,都是刘之遴起草。

    迁任平南行参军,尚书起部郎,延陵令,荆州治中。太宗幸临荆州,便迁任他为宣惠记室。

    刘之遴好学明审,博览群书。 当时刘显、韦棱都有很强的记忆力,每次与刘之遴讨论,都不能胜过他。

    回到京师授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迁任正员郎,尚书右丞,荆州大中正。

    累经升迁任中书侍郎,鸿胪卿,再兼中书舍人。出任征西鄱阳王长史、南郡太守,高祖对他说:“你母亲年高德重,因此让你穿着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尽赡养母亲的孝心。

    ”后转任西中郎湘东王长史,太守照旧。当初,刘之遴在荆州官府,曾寄居南郡官舍,忽然梦见前任太守袁彖对他说:“你以后当为折臂太守,就居住此地。”

    刘之遴后来果然损伤手臂,而且来此郡任职。居母亲丧,服丧期满除服,征入任秘书监,领步兵校尉。

    出任郢州行事,刘之遴本意不想出任,便坚决推辞,高祖亲笔诏书说:“朕听说妻与子都在,对亲人的孝心就减退了;爵与禄都有,对君主的忠诚就减退了。 你内心得到满足,理应忘记奉公的操节。”

    于是被有司上奏免去了他的职务。很久,才任太府卿,都官尚书,太常卿。

    刘之遴喜好写文章,多学古体写法,与河东人裴子野、沛国人刘显常共同讨论书籍,因此彼此友好。当时《周易》、《尚书》、《礼记》、《毛诗》均有高祖的义疏,唯有《左氏传》尚缺,刘之遴于是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傅同异》十科,合三十事上奏。

    高祖非常高兴。太清二年,侯景叛乱,刘之遴避难返回家乡,还没有到达,就在夏口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前后有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

    荆州,文言文,课外

    3.古文翻译

    统,字士元,襄阳人,年轻时没有人知道他。颖川人司马徽人品清正高雅,有善于鉴识人品的才能,庞统20岁时前往拜访司马徽,两人一起从白天直谈到夜晚。司马徽(对庞统的才识)感到十分惊异,说功曹。(庞统)喜欢评判他人的品行高下,每次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当时的人们都觉得奇怪,问他其中的缘故,庞统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好人少而坏人多。(如果)不把他们说得好一点,他们的声名就不能充分受到人们仰慕,不能充分受到人们的仰慕,那么做好事的人就更少了。我现在夸赞的十个人中就算有五个人是谬赞的,也还有一半(是好的),就可以让那些有志做好事的人自我勉励,不也是可以的吗”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计说:“趁今天晤会的机会,可以抓住刘璋,这样将军没有用兵的劳苦却可坐稳益州了。”刘备说:“刚进入别国,恩统威信还没有建立,这样做是不行的”。刘璋已经返回成都后,刘备将要替刘璋北上征讨汉中,庞统再次劝说刘备:“暗中挑选精兵,径直袭击成都,您的大军突然赶到,一举便能夺得成都,这是上等的计策。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听说(他们曾)多次写信劝谏刘璋,让他打发您回荆州去。将军您(在)还没有到达(杨、高所镇守的关隘之前),先派人去告诉他们,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军救援,同时令(我军将士)整理行装,表面上装作要撤还(荆州)的样子;杨怀、高沛这二人既钦佩将军的英名,又高兴将军撤离(益州),估计(他们)一定会轻装骑马来见将军,将军可趁此机会捉拿他们,再向成都进军,这是中等的计策。退回白帝城,与荆州力量联合在一起,再慢慢策划进取益州的办法,这是最下等的计策。如果迟疑着不离去,将会陷入严重困境。”刘备认为中策正确,就斩了杨怀、高沛,回军进攻成都,所经过的郡县纷纷被攻克。刘备在涪城召开庆功大会,大摆宴席饮酒奏乐,(在席间他)对庞统说:“今天的宴会,可真叫快乐啊。”庞统说:“攻占别人的国土却认为是件快乐的事,这不是仁义之师所为啊。”当时刘备已喝醉了,因而大怒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时候,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说的话很不得当,马上给我离席出去!”于是庞统顷刻时起身而退。刘备随后就后悔了,忙派人请庞统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起初对刘备不加理睬,也不道歉,只管像先前那样吃喝。刘备问他:“刚才我们的谈论,究意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咱们君主和臣子都有错。”刘备听后大笑,酒宴上热闹欢乐的气氛仍像开始时一样。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

    4.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胡质的儿子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洲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停留了十余天,准备回去。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威接受,告辞回家。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吃完饭便又上路,如此而已,并没有其他浪费的举动。当时胡质的一个位为都督的下属,和威从来不认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威,一路上与威为旅伴,遇到什么事都帮助威做,又很少吃东西,这样走了几十里,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后来因为其他事,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100杖, 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胡质父子如此清廉,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官位也做的很高。

    晋武帝召见威时,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威,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父亲。晋武帝问,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回答说,我的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这点我远远赶不上父亲。

    威最后官到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授为镇东将军。

    5.一篇文章翻译

    《世说新语》-- 司马徽别传 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

    有人伦鉴识,居荆州,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议。

    时人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辩其高下,每辄言佳。其妇谏曰:“人质所疑,君宜辩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复佳。”

    其婉约逊遁如此。常有人认徽猪者,便推与之。

    后得其猪,叩头来还,徽又厚辞谢之。刘表子琮往候徽,遣问,在,不会。

    徽自锄园。琮左右问:“司马君在耶?”徽曰:“我是也。”

    琮左右见徽丑陋,骂曰:“死庸。将军诸郎欲求见司马君,汝何家田奴,而自称是耶!”徽归刈头著帻出见琮。

    左右见徽故是向老翁,恐,向琮道之。琮起叩头,辞谢徽。

    徽谓曰:“卿真不可然,吾甚羞之。此自锄园,唯卿知之耳。”

    有人临蚕求簇箔者,徽自弃其蚕而与之。或曰:“凡人损己以赡人者,谓彼急我缓也,今彼此正急,何为与人?”徽曰:“人未常求己,求之不与,将惭。

    何可以财物令人惭者。”人谓刘表曰:“司马德操,奇士也,但未遇耳。”

    表后见之曰:“世间人为妄语,此只小书生耳,其智而能愚者皆类。”荆州破,为曹操所得。

    操欲大用,惜其病死。注:《世说新语》系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

    (一)拙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在汉末文化学术方面今文与古文、官文与民间以及北方与南方的抗衡中,司马徽的立场和作为。所谓“今文与古文”的抗衡是指两汉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

    今文经学派自西汉以来就为官方所推崇,到东汉时,今文经学家又将儒学神化,糅合谶讳之书,宣传“受命”之说,深受光武帝刘秀等统治者赞许,今文经学派遂成为钦定的官方学派。与之对立的古文经学派,反对荒诞无稽的谶讳迷信,轻视只零琐碎的章句,对今文经学进行了某些改革,因而不为统治者认许,未取得正统官学的地位,因此,古文经学始终流行于民间。

    东汉时,荆州盛行古文经学,东汉末年,刘表统治荆州十九年(190-208),在此期间,荆州是一个政局比较安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数以千计的学士文人避北方战乱来到荆州,以致荆州代替洛阳成为全国学术中心,产生了影响全国和后世的著名荆州学派。荆州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即是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司马徽。

    司马徽“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左传》详于一代史事,司马徽专精于《左传》,不言孔子受命改制,宣传了春秋时重民不重神的思想,表现了对“时务”的认识,对个体真实存在的思考。

    司马徽侨居襄阳,活跃在民间,与另一位古文经学大师宋忠等人引经作注,聚众讲学,“讲论义理”,“异于郑玄”,开创了荆州古文经学盛行的局面,并进而与北方的郑(玄)学相抗衡。南方以司马徽等为代表的荆州学派同北方郑(玄)学的抗衡影响深远。

    南北朝时,南北学风的差异即蕴含着南北各自的影响:南方重义理——荆州学派“讲论义理”的延续;北方经学重章句训诂,杂以谶讳——郑(玄)学采用今文经学纬书怪说的承袭。这种南北学风的差异正如《隋书·儒林传》序所概括的:“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南北朝后期,南学已开始北渐,隋唐间,“经学尊南抑北乃至舍北从南蔚为时尚”,这个历史时期“南北文化的重新统一,南方文化占据着主要地位”。所以,从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文化发展的大势来看,东汉末年荆州学派的历史作用不应低估。

    同样,荆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司马徽的历史地位也应有恰当的评价。(二)拙文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司马徽虽隐居不仕,但绝不是远避世事,他发扬两汉“私人教授”的传统,在襄阳设馆办学,讲授古文经学,培养了一批专精于古文经而又能入世的人才。

    司马徽培养的学生,既有来自荆州的,也有各地“远游”而来的,他们之中有的成为栋梁之才。例如:向朗,“少师事司马德操”,后为蜀汉大臣,以“吏能”见称。

    尹默,梓潼涪人,“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历任蜀汉州牧、仆射、谏议大夫、太中大夫等职,曾“以左氏传授后主”。李仁,“与同县尹默俱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

    司马徽还善于发现、荐举人才。他与青年庞统经天纬地,昼夜长谈,发现庞统的才气,称赞他是“南州士之冠冕”,喻为“凤雏”;他也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赞喻为“伏龙”。

    正是由于司马徽的推荐,才使刘备得到这两位天下奇才,从而得以开创“龙凤呈祥”共同辅佐蜀汉的局面。可以说,司马徽“私人教授”,他善于培养人才,发现人才,推荐人才,不愧为荆州一代名师。

    拙文在这一部分还将试析司马徽作为教师的教学特色。(三)拙文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与地方长官保持距离的司马徽对人格的追求。

    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以及后来的战乱、瘟疫,使许多儒生付出了死亡的代价,同时也使一些“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文人学士心灵受到震撼,他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思考人生,寻求自我保护,追求独立人格,司马徽就是这个类型的代表。司马徽虽然“有人伦鉴识”,但他居“荆州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便采取了“括囊不谈议”的态度,口不谈人短(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辄言佳),开了魏晋时期儒生士人“口不臧否人物”风气。

    学在荆州课外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