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届文言文阅读大赛答案(文言文《三人成虎》和《荀巨伯以德退敌》和《蔡洪赴洛》的答案)

    1.文言文《三人成虎》和《荀巨伯以德退敌》和《蔡洪赴洛》的答案

    11.荀巨伯以德退敌

    1.①适逢,正赶上 ②告诉,对…说 ③离开 ④全 ⑤道义

    2.①荀巨伯远道来探望生病的朋友。②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重道义的郡城。

    3.整座郡城的人都走光了。 反衬出荀巨伯的重道义。

    14.蔡洪赴洛

    1.①特异,特别 ②满 ③圆形的玉 ④城市、县

    2.①贤人、圣人的产生,哪有固定的地点呢?②恐怕你们各位也是那些刁顽阴人的后代吧?

    3.以珠、璧之产地作比 举出生于偏远之地的圣贤 反戈一击,指斥发问诸人是殷纣顽民的孑遗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杜恕字务伯,太和中为散骑黄门侍郎

    8. 9.C10.A解析:8.B两个“以”都表示目的关系,可释为“来、用来”(A项上句中的“而”表承接关系,可释为“同时、并且”,下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可不译释;C项上句中的“其”为人称代词,指代杜恕,下句中的“其”为语气副词,表示商榷,可释为“还是”;D项上句中的“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释为“在”,下句中的“于”表示比较,可释为“比”)9. A组首句是对杜恕不结党的肯定,但和“论议亢直”无关;B组下句是说杜恕没有听从袁侃等关于防范程喜的劝告,也和“论议亢直”无关;D组下句是说杜恕等鄙薄“廷尉”这一官职,也和“论议亢直”无关。

    10.错在“这些做法,得到了君臣上下的肯定”的表述,根据“恕在朝廷,以不得当世之和,故屡在外任”的原文,可知杜恕的做法,普遍得罪了人。文言文译文杜恕字务伯,太和年间(227—232年)任散骑黄门侍郎。

    杜恕为人诚恳朴质,不善于表现自己,所以从小就没有什么名声。等到在朝中作官,也不结党营私,一心办公事。

    每当政策有失误,他总是引用纲纪法度来规谏,因此很受侍中辛毗等人的器重。当时自公卿以下,官吏们都在议论制度的增减,杜恕认为“古代的刺史,奉行宣示朝廷的六条规则,以清净无为为名誉,威风显著,为人称道。

    现在可以不让刺史掌握兵权,专心去管理民政”。不久,镇北将军吕昭又担任冀州刺史,杜恕便上书说:“帝王之道,没有比安民更崇高的。

    安民的办法,在于财富的积累;而积累财富,就是致力于农耕并节约用度。当今国库一年比一年空虚,民力一年比一年衰弱,而各种赋税徭役却一年年增加,这不能说是节约开支。

    (如今)冀州民户人口最多,土地大多已经开垦,又有桑枣等丰厚出产,堪称国家粮仓府库,确实不应当再让刺史兼任领兵之事。与国认为北方必须镇守,自可专门设置大将来镇守安抚。

    民户并非多多益善,法律也不是越严苛越好。一个国家就如同人的身体,心腹充实了,四肢即使生了病,终究不会有大的妨害。

    现在兖州、豫州、司州、冀州也是国家的心腹,所以愚臣怀着恳切恭谨的心情,希望四州(兖州、豫州、司州、冀州)的长官,专心地从事根本的事业,来承担四肢的重任。”当时朝中对官吏考核制度展开大规模的议论,朝廷内外的官吏都要考核。

    杜恕认为用人而不能让他尽力发挥才能,那么即便有才的人也没有多大用处。保全的不是致力要达到的东西,而所致力的事又不是当前最重要的。

    杜恕在朝中八年,议论刚劲率直。杜恕出任弘农郡大守,几年后转任赵王曹干的辅相,因病离职。

    又从家里出任河东郡太守,过了一年多,改任淮北都督护军,又因病离职。他在任职的地方,致力于维护国家的大体,树立恩惠仁爱,因此更加得到百姓的爱戴。

    不久,朝廷任命他为御史中丞。杜恕在朝廷,因为与朝中的官员不和睦,所以,屡次在外面任职。

    后来又出任幽州刺史,加建威将军的官衔,朝廷让他持节,护乌丸校尉。 当时,征北将军程喜在蓟县屯扎,尚书袁侃等人告诫杜恕说:“程喜曾在先帝那一朝任职,在青州排挤了田国让。

    现在足下拿着朝廷的节杖,让你们共同驻屯在一座城里,应该周密地考虑对策。”但杜恕没有在意。

    他到官不满一个月,有鲜卑族首领的儿子,带领几十人马。没有经由关口擅自来到州城,州里杀死了其中一名鲜卑人,却没有写表章上报。

    于是程喜上书弹劾杜恕,杜恕入狱,由廷尉审理,依法判处死罪。因为他父亲杜畿为国事勤劳死在水中,得以减刑,被免官为平民。

    他迁居章武郡,那一年是嘉平元年(249)。杜恕为人豪迈任性,想不到要防备别人,终于导致这次挫折。

    当初杜恕从赵郡还朝,陈留郡的阮武也从清河太守的职位上被征召,两人都鄙薄廷尉。 阮武对杜恕说:“我看您的才质性情可以经历公正之道,但把持得不够努力,素质能力可以担任大官但追求不够顺利,才学可以记叙古今但不够专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有才而没有得到适当的任用。

    近来有了空闲,可以深思这个问题,写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杜恕在章武郡,便撰写了《体论》八节,又写出《兴性论》一篇,是为探讨个人修养的。

    嘉平四年(253)死在迁移的住所。

    文言文,四届,答案,大赛

    3.文言文阅读读下段文言,回答后面题(19分)杭州龙井

    【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B【小题4】(1)久居而不去,使人以己是非彼,非沙门也。

    (2)虽然,乐其出而高其退,喜其辩而贵其讷,此众人意也。【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B项,筑舍,建房。

    所以选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用、拿/表目的,用来。 B代词,他们/用于选择句中,表推测,还是。

    C表并列,并/表转折,可是、但是。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B项,“讷斋”其名是秦观秦少游起的。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去(离开、离去)、使(让、叫)、以(认为、以为、觉得)、是(对、正确、肯定、认为……对/正确)、非(错、否定、认为……错/不对/不正确)” “乐(喜欢、以……为乐)、其(他)、高(赞赏、以……为高)、喜(喜欢、以……为喜)、贵(赞赏、以……为贵)”。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钱塘县有个大法师名叫辩才,原先住在上天竺山,用天台宗的教义教化吴越一带的百姓。吴越一带的百姓归附他就像佛祖出世一样,奉养他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老百姓布施的金银布帛,不用他求,都主动送去。他居住天竺十四年,有人认为他富有而有利可图,于是威逼并驱逐他,辩才法师高兴地离去,一点也不感到遗憾。

    吴越一带的百姓,哭泣着跟随他就像奔向集市一样,而天竺山寺庙的信徒,四散离去。朝庭听到了这件事,第二年,叫辩才法师回到原来的天竺寺,法师勉强回到了原来的寺庙,好像非常无奈。

    吴越的百姓,争相出力,补充寺庙里缺失的物品,修补毁损的设施,于是,原来的信徒们又全都集中到了这里。住了没多久,辩才法师告诉众徒弟说:“我虽从不争什么,但不幸处在了争诉的地方。

    如果长久地住在这里而不离去,让别人议论我对而别人错,这不是僧徒的做法。 天竺山的南面,林深木茂,泉水甘甜,石壁陡峭,你们给我筑一间庙,我将终老在这里。”

    说罢,便拄着禅杖往那里去了。用茅草和竹木盖房,他的名声震动了吴越一带的百姓,于是百姓们出力出物,铲平了陡峭坍塌的地方成平地,打算修筑一间禅房让他居住,不到一年时间,在荒芜的地方,筑起了一间台阁飞动,红瓦白墙,色彩鲜明,像天帝的宫殿的禅房。

    辩才法师从此辞谢了讲经的事务,也不再外出云游。高邮县的秦观给法师居住的禅房命名叫“讷斋”。

    道潜法师请我为“讷斋”写一篇记。我听说辩才法师起初用佛法教化众人,众人问他,他无不回答,就像千石大钟;从不错失时机,就像大海的潮汛。

    所以人们用“辩”来命名他。等到他身退居住天竺山,整天闭门静坐,就像冬天的枯木一样,绿叶尽落但根须茂盛,就像深洞的涧水,风平浪静。

    所以人们用“讷”来命名他。即使这样,也不能用来概括辩才法师的全部。

    他的全部应该包括,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垢不净,不辩不讷,那么又用什么来命名他呢?虽然如此,那么喜欢他出世又赞赏他引退,喜欢他的“辩”又赞赏他的“讷”,是百姓们共同的心声,那么用它来命名这个斋房也是合适的。

    第十四届文言文阅读大赛答案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