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日什么意思(日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1.日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你说的是不是这一首古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赏析
赏析
据傅藻《东坡纪年录》,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苏轼任徐州知州。文章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文章譬喻生动,说理深入浅出。
这篇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是有苏轼亲身体验在内的。对于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的艰苦历程,苏轼自己是过来人,所以谈起来格外亲切有味。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如果只凭主观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专靠外力是无济于事的。探求真理,钻研学问的内因,就是靠自己学习,不能只捡别人的现成果实。还有第三点,所谓学习,不能只空谈理论,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受过实际锻炼。尽管苏轼说,有一天"道"会不用你去求而主动地来找你,实际上他却正是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会来找你的。这些道理,在今天看来,还是正确的,对我们是有用的,值得借鉴的。
2.文言文中日如何解释
(1)日有指示时间的作用。如“时”字从日从寺。“寺”是“官府”、“官方”的意思。“时”是指古代官府每天从开门上班到闭门下班所经历的光阴。 (2)日有夫妻逐天过房事生活的意思,是动词。这是日的时间指示作用引起的词性变化。 (3)又如:日冠(太阳上方的光体);日昃(日斜,日过中午);日旸儿(太阳; 金文
日光);日月交食(对头;互相争斗);日头搁山(太阳落山);日头趖西(太阳偏西);日居月诸(日落月出,一天又一天) (4)白天,白昼 [daytime] 夏之日。――《诗·唐风·葛生》 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5) 篆体
一昼夜 [day]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日月星辰,太阳也。岁月日时,亦即曰日。――《书·洪范》 教子数日。――《礼记·内则》 (6)日是计量行星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口语中常俗称天。一般特指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由于所选取的参照系不同,日的定义也不同,通常有: 恒星日=平太阳日的23小时56分4秒 真太阳日=不定 平太阳日=24小时 (7)民间俚语,副词,意为:很、非常,不雅用语。如:日好,日潇洒。 (8)成语 日新月异: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日积月累: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 日理万机:理:处理,办理;万机:种种事务。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日上三竿: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