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有乃的文言文(乃的文言文有什么?)

    1.乃的文言文有什么?

    乃在古代汉语中的解释为:

    ①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③表判断,是。《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④竟然;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才。《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⑥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⑧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⑨于是;就。《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望采纳

    带有乃的文言文句子,带有乃的文言文判断句,带有乃字的文言文

    2.乃有几种古文翻译

    普遍来说是六种。

    分别是:

    1、乃: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例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白话译文: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2、乃:竟,竟然。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

    白话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3、乃:却。

    例句: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汉·刘向《列女传》

    白话译文: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

    4、乃:于是;就

    例句: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白话译文:秦惠王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5、乃:可是,然。

    例句: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白话译文;这时夫役和仆人都被险峻的山路阻挡落在了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在向上攀登。可是一路奇异的景色吸引我独自前行。

    6、乃:是,就是。

    例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白话译文:因为它是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文言文,带有

    3.乃有几种古文翻译

    乃有8种古文翻译,具体如下:1.是,是的,就是2.连词。

    于是。3.副词。

    才。4.文言副词。

    竟。5.文言人称代词。

    6.可是,然而。7.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8.只,仅仅 。乃拼音:nǎi,注音:ㄋㄞˇ,部首:丿部,部外笔画:1画,总笔画:2画五笔:86ETN,五笔:98BNT,仓颉:NHS,郑码:YMVV,四角:17227,结构:单一电码:0035,区位:3643,统一码:4E43,笔顺:フ、ノ扩展资料汉字演变:相关组词:1.既乃[jì nǎi] 于是。

    2.乃者[nǎi zhě] 从前;往日。3.至乃[zhì nǎi] 连词。

    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言甚至,竟至。

    4.已乃[yǐ nǎi] 副词。旋即,不久。

    5.到乃[dào nǎi] “去哪里?上哪里去”。6.何乃[hé nǎi] 怎能,何能。

    4.中学学过的文言文里的乃字的用法以及作用和例句,出自哪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5.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以下几种:

    一是作代词

    (1) 你,你的。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2)他的。例如:乃心在咸阳。—— 曹操《蒿里行》

    (3) 此,这个。例如: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二是作动词

    (1) 是,就是。例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乃非人也中的乃,就是这个意思。

    三是作副词

    (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例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 竟,竟然。例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

    (3) 却,表转折。例如: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 刘向《列女传》

    (4) 于是;就。例如: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四是作连词,可是,然而。例如: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带有乃的文言文

    * ......

热门推荐